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综论与评述]美国宗教世俗化运动探源:“上帝在我心中”
作者:刘宽红

《国外文学》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内容提要 本文对美国思想家爱默生“上帝在我心中”的神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探讨了其神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和基本特点,指出其思想影响了詹姆士实用主义神学思想的形成。在清教主义向实用主义的转换过程中,爱默生推动和发展了美国宗教世俗化运动,他对美国宗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神学思想值得重视,并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宗教和美国文化。
       关键词 超验主义;“上帝在我心中”;美国宗教世俗化;詹姆士实用主义神学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是美国19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作为美国超验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和美国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爱默生对美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美国历史上,爱默生享有“实用主义哲学之父”和“美国精神的先知”(林肯语)等美称,同时,他的思想也标志着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的独立。爱默生不仅在文学界和哲学界闪闪夺目,同时在神学界也受人关注。他出生于牧师家庭,从小接受严格的唯一神教教育,毕业于哈佛神学院,曾当过牧师。1838年,爱默生在哈佛大学神学院毕业班的演讲中,对传统基督教表示质疑,同时还猛烈抨击了波士顿和新英格兰教会,尤其是正统的加尔文教和唯一神教,批判了教会中盛行的形式主义和陈旧的信仰方式,提出建立新的教义。爱默生的演讲犹如一声响雷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的思想激怒了教会中保守派的势力,在此之后的30年里,爱默生被哈佛大学拒之门外。爱默生的神学思想“上帝在我心中”(God-in-me)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思想,促进了美国宗教世俗化的发展,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威廉·詹姆士,詹姆士实用主义神学强调个人宗教体验等思想正是对爱默生神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毋庸置疑,在美国宗教世俗化的进程中,爱默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思想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一、从超验主义到“上帝在我心中”
       研究爱默生神学思想,我们首先把目光放到超验主义思想上,因为超验主义是爱默生神学思想形成的基础和运思前提,正是在宣扬其超验主义的同时,爱默生建构起了其神学理论的大厦。
       回顾美国19世纪,在新英格兰地区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称之为“超验主义运动”,这场运动深入人心,影响深远。一方面,它在观念上彻底冲破了狭隘的加尔文教义,完成了对传统清教的扬弃。另一方面,这场运动更新了意识形态,使社会慢慢适应已经开始的工业化进程,在文化精神上使美国摆脱了对欧洲的依赖,赢得了真正的独立。超验主义运动因其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被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而它之所以受人关注,乃是因为其核心是寻找一种新的信仰和思维方式,以走出那个时代的困扰,解决现实问题。沃浓·路易·帕灵顿说道:“超验主义代表着人类不可剥夺的品质,从理论上说,它是人的本能中神性的内化,是植入人类自然法则的一种超自然属性……超验主义是一种信仰而不是哲学,是一种预言而不是理论……”应该说,超验主义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信仰选择,爱默生神学立场就蕴含于其超验主义的宣扬中。
       从实践层面上看,爱默生超验主义发源于对当时流行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唯一神教)的不满和反叛中。唯一神教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早期在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加尔文教争辩中产生的,唯一神教反对加尔文教的前定论和原罪说等等。两派的分歧主要在于对上帝的理解,加尔文教认为人生的命运掌握在上帝的手里,人生来有罪,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唯一神教并没有怀疑上帝的存在,而是提出以理性的精神探索上帝的神性,它否决了加尔文教的前定说,认为所有的人都能走向上帝,这样,经过唯一神教的改造,加尔文教中那个神秘的、高不可攀的上帝变成了让人可以亲近的上帝。
       然而,唯一神教进步的一面慢慢窒息了,随着唯一神教主流派在信仰上的妥协,原有的革新精神和活力荡然无存。由于它否定了人的主动性和自救性,拒绝了人的现实存在,激起了年轻一代的不满和反抗,直接导致了爱默生超验主义的产生。爱默生从小接受严格的唯一神教教育,但是他对唯一神教过份崇尚理性的倾向深感不满。在他的眼里,上帝是个人化的,他在每个人的心中,属于每个寻求他的个人,勿需太多的宗教仪式和制度。“一个人如果有一颗正义之心,上帝的平安、上帝的不朽、上帝的权威随着正义进入他的身体。”∞爱默生并没有怀疑上帝的存在,而是从现实人的角度思考上帝的价值,上帝走向了人,为人而存在。爱默生的这一思想符合其超验主义的精神,因为其超验主义宗旨就是反对传统观念的制约,反对传统宗教权威的压制,反对一切现存环境的障碍。他力图恢复宗教的虔诚,把人和上帝之间的被动关系变成主动关系。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摈弃理性主义。在他看来,在人的意识中,即在人的心灵中,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能力,即直觉,它能够使人见证宗教的真理,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这种能力体会上帝的存在,体会恩典。
       从理论来源上看,超验主义是启蒙时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创立的哲学术语,它表示超越或独立于经验的人类天性,爱默生超验主义衣钵承袭于康德哲学,同时还涉及到雅克比的神秘主义、费希特的自我主义、斯奈尔·马赫的超验主义和德国精神复兴的新信条。超验主义中的超验意味着超越,超验就是超越经验世界(包括宗教现实)走入人的心灵世界,它预示着灵魂的存在。爱默生认为,灵魂是世界万物的本质,“世界由自然和灵魂组成”,“灵魂限定了一切……它对抗一切经验,它也同样废除了时空,时空从反面来衡量灵魂的力量”,灵魂创造了世界,世界万物乃是灵魂流溢而形成的。那么,灵魂是什么呢?在爱默生的语境中,灵魂是一种神秘的、深不可测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灵魂和上帝具有同等的意义,有时候两者可以相互置换、相互替代。上帝向着灵魂,因而是至高无上的、完美的,灵魂也向着上帝,映照着上帝的影子,并借助上帝参与到上帝的完美境界中。“在灵魂的每一个行为中都有人和上帝的统一,这是不言而喻的。最单纯的人在真心诚意崇拜上帝时就变成了上帝;然而这种更好的、普遍的自我的流入是万古常青、无法探究的。它激起了敬畏和惊奇。上帝的观念出现了,寓于偏僻之地,抹去了我们的错误和失败的疤痕,这对人是多么珍贵,是多大的安慰啊!当我们打碎我们传统的神,跟我们高谈阔论的神决裂时,上帝就位临人间,把人心照亮。”这句话表明,灵魂和上帝是同一的,灵魂具有神性的意义。
       爱默生确信上帝的存在,但是他理解的上帝与传统神学的上帝有所区别,虽然二者同属于超验的领域,然而爱默生的上帝是属于人的。爱默生反复强调,世界上唯一有价值的东西是主动的灵魂,尽管所有的人都受到阻碍,但是每个人都有获得它的资格,每一个人身上都包含着它。由于灵魂拥有人,嵌入到世界的
       每个方面,而灵魂和上帝是可以置换的,所以每个人身上都具有神性。进一步说,灵魂具有“超越”的特征,即灵魂的状态是活跃的、变化的、生生不息的,活跃的灵魂赋予了整个世界的流动性,造就了每个人的独特性,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一个主体和上帝直接交流,上帝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这样,爱默生就从超验的角度实现了自己的神学立场——上帝在我心中(God-in-me)。显然,爱默生的目的是将其神学观念置于超验主义的背景之下,从超验主义维度来诠释神学,在这种情况下,既确认了其神学的合理性,又保证了超验主义理论的合法地位。
       二、“上帝在我心中”的基本内容
       作为一个激进主义者,爱默生试图打破传统基督教的形式主义、专制主义以及由国家强化的对正统神学的依赖。他从实用主义的立场出发诠释其神学思想,强调宗教的个人主义色彩、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皈依的体验等等。在他眼里,“如果真的在什么地方有一个上帝的国土的话,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心中”。“不要重建教堂,不要成立新的机构或组织,需要建立的是一个新的自我。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声,感受自己内心对无限伟大的上帝的渴求,按这种渴求行事。”总体说来,爱默生的神学思想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人文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维度来理解上帝,具有泛神论的倾向。一方面,爱默生的上帝是非人格化的,上帝存在无可置疑。另一方面,上帝又是个人化的,它与现世个人直接相连,上帝具有属人的特点。God-in-me是指上帝在我心中,这意味着上帝是一种功能性的存在物,它具有工具性的价值。在此,爱默生从经验主义的角度找寻上帝的存在,在他看来,上帝存在于我们所经验到的事物中,例如,上帝存在于自然里,自然界里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每一缕光芒都蕴含了上帝的影子,通过自然,上帝把爱传给了人间,换言之,上帝充当了自然的幽灵,当接触到花朵、海洋、晚霞等自然事物时,上帝就出现了,于是人就获得了灵感,获得了纯洁和美德。“我们知道上帝是存在的;他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他的影子。”从这里不难发现,爱默生神学具有泛神论的倾向,上帝存在于他创造的万事万物中,存在于人生活的环境之中。爱默生并没有否认和怀疑上帝的存在,“我希望你们能在欲念和希望的躁动中感到上帝对你们的呼唤。这是世上的第一职责”。他确信上帝的存在,这种确信源于道德、行为、个人情感的需要。上帝是真善美的最终保证,上帝的意义不在于彼岸,而在于此岸。爱默生认为陈旧的教义教规,各种各样繁琐的、教条化的教会仪式、制度,阻碍和遮蔽了个人获得上帝真理的途径,个人远离上帝的真理。爱默生从现世的立场和人的角度来理解上帝,因而上帝具有属人的维度,上帝作为一种美德标准与价值映现于人,为人服务。
       爱默生的上帝观是在批判传统神学、宣扬超验主义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我们知道,爱默生一生和宗教相伴。他出生于牧师家庭。从小接受各种神学思想的熏陶,哈佛大学神学院毕业后,1829年爱默生成为波士顿第二教堂的牧师。然而,由于他对当时唯一神教过分崇尚理性的倾向不满,辞去了神职,改以演讲和写作谋生。而后,爱默生与W.T.查宁、马格丽特·富勒、伊丽莎白·匹波德、梭罗、霍桑等人成立了超验俱乐部,宣传超验主义思想。超验主义与当时唯一神教保守派争论的焦点是对《新约》中奇迹的理解,以及怎么认识上帝的真理性问题。唯一神教保守派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上帝的真理和《圣经》,常人不能直接认识上帝的启示和真理,必须通过那些神职人员的解释才能认识,这样基督教在很大程度上便成为一种宗教仪式,变成了形式主义的教条,在信仰上有了等级界限。换言之,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上帝的真理,大部分人失去了与上帝直接接触的机会。进一步说,这些神职人员可以任意篡改歪曲上帝的真理,上帝变成了少部分人的上帝,似乎“上帝死了”。以上这一切是爱默生不能接受的,在其《神学院的演讲》一文中,他批判了这些观念,“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历史基督教的第一个缺点。历史基督教陷入了那阵破坏一切宗教交流企图的错误。正像它在我们看来,并且是长久以来,并非是灵魂的教义,而是个人的夸张,实际的夸张,仪式的夸张。”在爱默生看来,基督教已成为“历史的基督教”,因为它不再是灵魂的教义,它变成了少数人拥有的权威,由于形式化和繁琐的宗教仪式和制度,耶稣的奇迹经过这些传教和布道的改变,变成了“恶魔”,它很虚假。正是在批判上述观念的时候,爱默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要恢复宗教的虔诚和上帝的真理,就要把人和上帝间的被动关系变为主动关系,必须靠意识的力量,即直觉,因为它能够见证上帝的真理。换言之,通过直觉,人能够和上帝直接交流。“人意识到在其个人生命之内或背后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灵魂,在这个灵魂中,就像在天穹中一样,遍布正义、真理、爱、自由的本质,光芒四射,这个普遍的灵魂,他称为理智。”
       爱默生宣称,借助每个人的直觉,上帝在每个人的心中,这样,爱默生就把信仰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因而信仰成为每个人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交流、对话,上帝在大众身上得到复活和新生,获得了普遍性的意义。以上事实表明,爱默生神学思想的立足点是人,其次才是神,上帝为人而存在,这样他就从超验的角度实现了对上帝的人文主义理解。
       第二,从道德伦理价值方面诠释上帝的存在,具有道德神学的特点。爱默生神学思想的产生主要源于美国19世纪的社会现状。19世纪对于美国来说,可谓是一个不寻常的阶段。这一阶段是美国迈向工业化并逐步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时期,现代科技的发展、疆域的拓展、财富的积累、强国的崛起……这些社会现实使得当时国内新旧观念发生激烈冲突,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想尘埃泛起。工业化的兴起使得人们肆无忌惮地追求财富,导致了疯狂的物质主义,带来了道德上的虚无主义和异化现象,精神空虚和物欲的膨胀等等道德问题提醒当时的人们不断反思这些社会现实。
       针对这些社会现实,爱默生从超验的立场出发,旨在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重塑社会的美德和责任风尚。他主张,要重塑社会的道德风尚,必须依赖于信仰,因为上帝与道德是合一的,上帝等同于人的道德良知和向善本性,宗教信仰的道德表达是道德生活的需要和愿望的象征,所以必须重视上帝的道德价值。“真正的人、仁慈的人、智慧的人比起傻瓜和恶棍来,是一个人性较多的人,而不是一个人性较少的人。美德这种好处是没有负担的,因为那是上帝自己或者绝对存在的到来,是无与伦比的。”爱默生强调,上帝是道德自我观照的一面明镜,上帝是人类道德理想(至善)的最终保证,是人类道德的守护神。耶稣是道德典范的象征,他本身就是善的典范,因此,耶稣是历史上最高的道德榜样,“耶稣对摩西和先知
       们怀有崇敬之心……因而他是真人。……他大胆地用手、用心宣告那是上帝。从而他,我认为,是历史上唯一了解人的价值的灵魂。”基督教源于道德的需要而存在,宗教信仰是道德的基础,没有信仰就没有道德的存在,所以基督教的价值在于道德伦理功能,上帝是作为最高的善而发出光彩。“那一天就要来了,那时所有人都会看到,上帝对灵魂的恩赐并非是巨大、难以抗拒、独一无二地神圣,而是甜蜜而自然的善良,正如你我的善良,因此它邀你我保持美德,弘扬美德。”
       爱默生注重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源于康德道德神学的影响。对此,美国学者戴维·尼尔说道:“在《自然》一文里,爱默生关心的是认识论,关心的是‘思辨的理性或哲学’。然而他的话意味着(用典型的康德术语描述)存在着‘实践的理性或者美德’。”康德以道德说明上帝的存在,道德引领我们相信有一个上帝,在康德道德神学那里,宗教信仰是对道德律之承诺的责任,这种承诺是实践理性对“至善”的追求。康德的宗教观影响到了爱默生,“如果说康德指出意志是一种善,这是无条件的,那么爱默生则把这种意志归纳为‘善是进步的’”。由此可知,爱默生神学的目的是美德和责任,“‘精神’与上帝在我心中的观念有关,它真正预言了美德的本质性回归”。上帝作为一种美德影响人,因而具有美德和责任的价值,上帝就是爱,人类真善美的价值导向是以上帝为基础的。
       第三,强调直觉的重要性,具有神秘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爱默生认为,直觉是灵魂的一种能力,只有通过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体验,人和上帝才能直接对话交流,直觉是人和上帝统一的桥梁。重视直觉体现了爱默生神学思想中的神秘主义和浪漫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包含以下三层含义:其一,宗教生活是一种内心精神的生活,它以上帝作为行为准则,通过直觉达到与上帝统一的神秘境界,因而无须拘泥于教会的礼仪教规。“让我首先劝你走自己的路;拒绝仿效好的榜样,甚至那些人们想象中的神圣榜样。大胆地爱上帝,而无需经过中介人或隐藏自己。”其二,上帝在人的内心之中,通过每个人的神秘体验和直觉,人和上帝融成一体。爱默生认为,上帝是在个人对灵魂的显示和启示中体验出来的,只有通过个人与上帝的某种直接的启示性的相遇,才有可能认识上帝,换言之,上帝是在宗教的体验中产生。由此出发,爱默生反对用理性的方法认识上帝,而认为应该用直觉的方法认识上帝。其三,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相结合,浪漫主义的倾向使得人和上帝在神秘的情感生活中实现了统一。由于浪漫主义的特点,爱默生认为基督教信仰不再像以往那样沉溺于抽象玄奥的神学和繁缛琐碎的教规仪式,而是植根于人的神秘直观和真实情感,他把真切的情感体验确立为信仰的基础。
       爱默生神学的这一特色具有德国浪漫主义神学家施莱尔马赫的影子,同时还受到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斯维登堡的影响。施莱尔马赫把宗教信仰建立在心灵对上帝的直接感受上,在他眼里,整个神学的出发点在于个人的内在体验,宗教的独特功能是感受和直觉,宗教的实质是在对上帝的直观中实现灵魂的虔诚。爱默生继承了施莱尔马赫的这一思想,在他那里,浪漫主义奔放的活力、神秘的沉思与宗教的虔诚信仰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乃是信仰的基础。因为只有通过一种超自然的感受,我们才有可能得到神的恩典成为上帝的选民,因而宗教体验是可能的。“洞察到法规之法规,便唤醒了人心中的一种感觉,既实现我们最大幸福的宗教感。它吸引人、控制人的力量是奇妙的。”如果生动的、鲜活的宗教体验变为教条化的教义、教规,那么它们就会僵化和凝固,就会失去上帝的真理,所以,每个具有虔诚信仰的人只要心中有了上帝,通过体验接触上帝,就会感受上帝的真理,接受上帝的恩典,同样也就无须服从种种外在的权威和刻板律令。这样,通过神秘的浪漫主义情结,爱默生重新发现了上帝的内在性,借助于直觉,把上帝从高高在上的天国拉回了人间,上帝不再被排斥在世界之外,遥远而不可及,他在俗世中,他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三、爱默生对美国宗教世俗化的贡献
       通过对爱默生神学思想的考察,不难发现,美国在从清教主义向实用主义过渡的时期,上帝在人心中的神学思想凸现出人的地位、价值,洋溢着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它赋予宗教以普遍的公众意义,不仅没有让宗教衰亡,反而更加繁荣,对此,戴维·尼尔评论说:“爱默生的‘上帝’,就像爱德华兹的一样,这个上帝是人类状况的忠实提醒者。上帝在我心中建立的不是内部的神学,而是依赖于人的伟大的上帝。”因此,爱默生神学思想促进和推动了美国宗教世俗化运动的进程和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贡献。不仅如此,其神学思想还启迪了美国实用主义神学家詹姆士等人,奠定了美国宗教世俗化的基础,爱默生在美国宗教史上被喻为“美国宗教的先知”。
       我们知道美国是个宗教色彩很重的国度,它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的快速现代化过程里,宗教信仰人口比例大幅度增长,可以说美国是个最典型的宗教国家。它有30多万个的基督教堂、犹太教堂以及其他宗教活动场所,调查统计数字表明,在受调查的美国人中,有95%的人声言自己信上帝,80%的人相信基督是神,有高达65%的人参与有组织的宗教团体,有40%的人每个星期都去教堂做礼拜……这些状况显示,宗教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文化可以称为一种宗教文化,宗教成为美国人的重要精神支柱,它是美国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和社会凝聚力的核心,宗教在美国历史和现实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与欧洲国家相比,美国宗教之所以获得这种辉煌的地位,与宗教世俗化的因素不可分离,因为美国是一个种族、民族、宗教和文化多样性及混杂性程度极高的国家,这种独特的历史条件赋予了美国宗教浓厚的“世俗化倾向”。可以说美国宗教从一开始就埋上了世俗化的种子,早期美国宗教本土化便开始了世俗化的过程。在美国宗教世俗化发展的进程中,宗教世俗化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信仰以人为中心,每个人都可以自由信仰上帝,上帝为人服务。由于强调信仰的人性化和多元化,其结果导致宗教直接进入人的现实生活,信仰具有更大的普遍意义,被更多的人接受,如此一来,宗教不但没有衰亡,反而更加兴盛。在美国宗教世俗化的过程中,爱默生神学思想可谓是功不可没,它对美国宗教世俗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我看来,爱默生神学思想对美国实用主义神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影响了詹姆士神学思想的形成。通过影响实用主义神学,爱默生对美国宗教世俗化运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美国宗教发展史上,实用主义神学为美国宗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方面,詹姆士神学思想作用巨大,而詹姆士神学中的很多思想,例如,推崇个人宗教的重要性、宗教体验以及神秘主义因素等等,
       就是对爱默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此,查尔斯·博哲斯评论道:“威廉·詹姆士成了近代的爱默生。詹姆士早年曾嘲笑过爱默生,说他是圣洁的‘文雅白痴’……但是,到詹姆士后来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经验主义’的时候,他反而羡慕起爱默生了。爱默生总是用‘认识自己’来提醒注意他本人的道德情操和确立他在世界上的地位的。詹姆士也成为一个坚定的个人主义者……他非常注重自己‘意识流’中的提示。……他始终希望找到环抱着爱默生的那种最大安全感。”
       詹姆士把宗教分为个人宗教和制度宗教,他尤为强调个人的宗教,这种个人宗教的特点是关注人的内在性情感结构,比如个人的良心、道德等等。詹姆士认为,个人宗教最重要,个人的宗教体验是最根本的宗教生活,“宗教对我们所意味的是,作为个体的人在孤独中的情感、行为和经验,按他们的领悟,是他们自身处于和神圣者的关系,此一神圣者可能是他们所专注的任何事物”。进一步说,个人的宗教所激励的是个人而非仪式,个人可以直接处理宗教事务,面对上帝。而教会、牧师、圣礼以及其他“中介者”处于次要的地位,因为制度性宗教是一种外部技术,对詹姆士而言,他的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局限于纯粹的个人性宗教部分,个人性宗教乃是宗教的起点,它比制度宗教更为根本。正是由于把个人的宗教体验视为宗教生活中最根本的因素,制度宗教则是个人宗教经验制度化的产物,所以詹姆士给宗教下了一个定义,即个人在其孤独时刻对神圣对象的经验。值得一提的是,爱默生强调直觉和体验,他希望从人的内心深处——心灵中去思考信仰无疑也影响了詹姆士。从上不难发现,詹姆士关注心理学现象,用心理学分析大量的宗教经验,并强调宗教体验的神秘性正是对爱默生思想的继承。
       追溯美国宗教的发展,在清教主义向实用主义转换过程中,爱默生通过一生的斗争,发展和推动了美国宗教世俗化运动,对美国宗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爱默生从实用主义角度论述上帝的工具价值,上帝存在于每个人心中,为人类服务,每个人不需要各种中介便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接受上帝的真理。爱默生把上帝重新拉回到人间,不仅没有消减上帝的威信,反而在人间和现实复活了上帝的权威,让上帝具有了更多的普遍意义。应该说,爱默生神学思想诞生于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的时代,其神学思想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关注人的主体性信仰,他这种宗教信仰的个人化倾向符合美国历史的潮流,代表了美国宗教世俗化运动的发展趋势,“在19世纪,它在唯一神教的形式下,统治了整个新英格兰的文化。爱德华兹强有力的宗教和哲学刺激依然故我,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者,如爱默生,尽管反对一切系统的神学,倡导人的神学,但是,他还是把清教徒对神与自然合一的激情继续前进下去。”@因此,通过重读爱默生神学思想,可以清楚地了解美国宗教世俗化运动中的某些特色,它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宗教和美国文化。
       责任编辑:何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