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综论与评述]史诗《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文本的《圣经》源头
作者:任光宣

《国外文学》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内容提要 维涅·叶罗菲耶夫的史诗《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与《圣经》有密切关系。史诗中《圣经》引文以及《圣经》文本“变异”在作品文本结构中占较大篇幅并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圣经》引文及《圣经》文本“变异”进行梳理、归类和分析,以此探讨《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文本的《圣经》源头。
       关键词 俄罗斯 《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 文本 《圣经》 引文
       维涅季克特·瓦西里耶维奇·叶罗菲耶夫(1938—1990)是俄罗斯著名的作家。他曾经在莫斯科大学、弗拉基米尔师范学院等院校学习。后因酗酒被剥夺苏联公民权,多年在一种“无身份”(无户口)的状态下生活,靠干一些繁重的体力活谋生。但叶罗菲耶夫具有极高的文学天赋,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到文学创作上,在1969年末至1970年初推出力作《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MocKaa—ПeTШkи》)。
       叶罗菲耶夫的史诗《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这部作品奠定了俄罗斯现代主义文学的美学基础,并对日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这部作品与苏联官方倡导的文学规范和模式相左,在苏联未能公开出版发行,可它却在“地下”和国外广为流传(最早是1973年在以色列出版),成为俄罗斯“异样文学的一个突出现象”(谢·丘普里宁语),叶罗菲耶夫也因此闻名遐迩,成为苏维埃时代“地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史诗《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继承拉吉舍夫、涅克拉索夫和普拉东诺夫等人的俄罗斯文学的“旅行”主题,作品主人公维涅奇卡是酒鬼,因此他的旅行是“一个酒鬼的旅行”,是维涅奇卡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的一次旅行。在这部史诗中,酗酒是狂欢化的一种现代标志,狂欢化文化传统在史诗中得到独具一格的折射。
       史诗《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的情节十分简单:主人公维涅奇卡在星期五早晨8点15分从莫斯科登上电气火车,要去离莫斯科以东115公里的小城别图什基,看望自己心爱的女人。一路上,维涅奇卡与许多人喝酒交谈,电气列车过了一站又一站,最后他却没有去成别图什基,而鬼使神差地返回莫斯科,见到克里姆林宫,最后莫名其妙地被“四个人”杀害在一栋楼房的门洞里。
       在人生道路上,维涅奇卡是一个既像俄罗斯民间的圣愚又像基督的人。说他像圣愚,是因为他像圣愚那样不修边幅,过着浪迹天涯的生活,像圣愚一样博学多才,学富五车,思想睿智,充满哲理。维涅奇卡虽酗酒成性,可酒醉心明,他用醉眼看世间万物,清醒地思考众多问题。说维涅奇卡像基督,是因为他的人生经历与记述基督生平活动的某些福音书情节暗合。如,维涅奇卡出发走过40级台阶暗示基督在荒野中呆的40天;维涅奇卡连续喝酒40天与基督在荒野的40昼夜禁食相对应;维涅奇卡与上帝对谈,祈求上帝的帮助暗示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里向上帝乞求恩赐;维涅奇卡做鸡尾酒与耶稣参加婚礼做酒的情节相对应;维涅奇卡在星期五遇难,被象征着十字架的“四个人”钉在地上与耶稣在星期五被钉上十字架等情节暗合,等等。此外,史诗中的苦闷主题、黑暗形象、主人公第13次去别图什基,“四个人”、“第五国”、“星期五”等数字和说法,均与《圣经》的福音书情节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暗合或暗喻关系。从维涅奇卡的人生活动与基督生平的一些情节的暗合可以感到史诗《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与《圣经》的密切联系。
       然而,《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与《圣经》的联系不仅在于此。这部史诗文本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引文占着相当大的比例。引文有的来自《圣经》,有的来自古希腊罗马神话;有的来自俄罗斯民间文学,有的来自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有的来自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论述,有的来自苏维埃时期的报刊杂志。总之,引文来自不同的源头。这些引文成为史诗的构架素材,增加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拓展了史诗的时空,让史诗呈现出另一个世界。不但如此,史诗的引文还是作家叶罗菲耶夫的一种艺术手段。作家借助各种引文让自己的思想驰骋在广阔的世界文化历史时空,从自己心灵中“吐出”“精神食粮”,创作出这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如果我们把史诗《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文本中的各种引文加以梳理,那么可以发现,源自《圣经》的引文以及《圣经》文本“变异”在全部引文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这表明作家叶罗菲耶夫在把《圣经》作为史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源头。
       在史诗里,叶罗菲耶夫有时直接引用《圣经》中的一些文本,有时对《圣经》中的某些句子进行转述或改编,有时又对《圣经》文本中的某些情节进行模仿或暗示,成为独具一格的《圣经》文本的“变异”。总之,这些引文把史诗《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与《圣经》再次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史诗主人公维涅奇卡的这次乘电气列车“旅行”就变成与《圣经》的一种对话,使史诗具有一种厚重的文化性质和凝重的宗教感;另一方面,由于史诗大量引用《圣经》文本,史诗仿佛成为一部俄罗斯当代的“圣经文本”,主人公维涅奇卡在这样文本氛围下在进行一次从“地狱”(莫斯科)到“天堂”(彼图什基)的旅行。
       我们可以把史诗《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中与《圣经》有关的文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圣经》文本的直接引用,第二类是《圣经》文本的“变异”。
       首先,是对《圣经》文本的直接引用。
       史诗直接引用《圣经》中的福音书文本届多,这是有其原因的。上已述及,在作家叶罗菲耶夫的笔下,史诗主人公维涅奇卡是一位与基督相近似的人物,作家往往把自己主人公的思想与基督的思想对照,因此记述基督生平活动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的文本成为史诗主要引用的源泉。
       比如,在史诗的“33公里——电器煤炭站”一节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这句话引自《圣经》的《马太福音》,是在“登山训众”的“论爱仇敌”一节中耶稣说的一句话。作家在这里引用耶稣的话,是为了表明主人公维涅奇卡也像耶稣所想那样,认为世俗之人都是不完满的,是孤立无助的,惟有天父是完全的、完美的。这句话表达出维涅奇卡对上帝的崇拜和信仰。
       为了表明维涅奇卡对上帝和基督的信仰,作家在“巴甫洛夫镇——纳扎利耶沃”一节里,又引用了“不可试探主你的神”这句话。这句话是《马太福音》(第4章第7节)中耶稣对魔鬼说的,耶稣告诉魔鬼,上帝是神,对上帝是不可怀疑的。“不可试探主你的神”这句话也恰恰是维涅奇卡这位虔诚的基督信徒的心声。
       史诗主人公维涅奇卡不但引用福音书文本表达出自己对上帝顶礼膜拜,而且还引用福音书中的话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我们知道,维涅奇卡一直是无票乘车的。在“85公里——奥列霍沃一祖耶沃”一节里,他因逃票被电气列车检票员谢苗内奇抓住,谢苗内奇要罚他,这
       时维涅奇卡说出“主啊,如今可以释放你的仆人……”这句话出自《路加福音》(第2章第29节—30节)的一个故事:在耶路撒冷有一个名叫西面的人。此人为人正直虔诚,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到来。他得到圣灵的启示,知道自己在没有见到基督之前是不会死去的。他于是进了圣殿,见到耶稣的父母抱着圣婴耶稣进来。西面把耶稣接过来对神说:“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话,释放仆人安然去世。”因为他的眼睛已经看到了主的救恩。维涅奇卡说这句话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舍不得把酒给谢苗内奇喝(谢苗内奇对逃票者的惩罚手段是每逃票一公里罚酒1克),希望酒鬼谢苗内奇能够宽宏大量,放过他的这次无票的乘车旅行。
       在史诗结尾(“莫斯科——彼图什基。不知名的门洞”一节),维涅奇卡遭到“四个人”的追杀。在他深知自己危在旦夕的时候,他认为这是上帝不再保佑他,于是自言自语地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句话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断气前最后的留言:“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翻出来就是: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马可福音》第15章第34节)。作家叶罗菲耶夫让主人公维涅奇卡在危难之时重复耶稣的话,再次表明维涅奇卡与耶稣在人生轨迹的相似。
       史诗《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中除了多次引用《福音书》文本外,也有不少说法源自《圣经》的其他章节。
       如:“莫斯科。穿过商店去上火车”一节中的“就像你们分散在各国的所有人”中的“分散在各国”源自《圣经》的《创世记》、《利未记》、《诗篇》、《以西结书》等章节;“33公里——电器煤炭站”一节中的“耶和华的右手”源自《圣经》的《出埃及记》、《以赛亚书》和《诗篇》等章节;“电器煤炭站——43公里”一节中的“我相信他本为善,因此我本人也本为善和”中的“本为善”源自《撒母耳记下》和《诗篇》;同一节中的“靠你的名”,“奉你的名”源自《撒母耳记下》、《诗篇》、《约翰福音》等有关章节; “105公里——波克洛夫”一节中的“瘟疫”一词源自《旧约·以西结书》中耶和华谈到惩罚不义的以色列人时说的话(第6章第15节);“彼图什基。花园环线”一节中的“弥尼,提客勒,乌法珥斯……”源自《但以理书》(第5章第25节,第27节);“别图什基。克里姆林宫。米宁和巴扎尔斯基纪念碑”一节中的“你的踪迹何其难知……”源自《罗马书》,等等。
       其次,我们再看《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文本中《圣经》文本的“变异”。
       史诗《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中,《圣经》文本的“变异”表现在对《圣经》文本、词汇的暗示,这种地方比比皆是。
       史诗伊始,在“莫斯科。去库尔斯克车站的路上”一节里,维涅奇卡离开家后有这样一段描述:“走到户外时天已大亮了……所有人都知道我在登上他人门洞那40级台阶时的内心是多么沉重,并且我把多么沉重的心情带到了户外。”这里提到的“40级台阶”是一个喻意数字。它暗喻基督在荒原斋戒禁食40天。此外,为什么维涅奇卡走出门洞内心是如此沉重,这在暗示福音书中基督在客西马尼园被捕的情节,因为维涅奇卡知道自己就像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被捕后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离开这里后就走上一条不归之路,因此他离开门洞时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
       之后,维涅奇卡边走边喝酒,可心里在积极地思考,对自己提出了“我喝酒是赐平安,还是降灾祸?”的问题。熟悉《圣经》文本的人从这句话的用词上可以发现这是对耶和华的话的借用和模仿:在《圣经·耶利米书》第29章第11节里,耶和华说:“我知道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
       像这样的暗示在其他章节也比比皆是。如,“列乌托沃——尼克利斯科耶”一节中,“原罪”暗指《圣经·创世记》中夏娃和亚当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一事。“今天是星期五”虽然是维涅奇卡去见自己心爱女人的日子,但在暗示基督受难日。“奥列霍沃一祖耶沃——克鲁托耶”一节中,“像无花果一样不结果实”也是暗示着几部福音书中有关无花果的故事。“脚千万别碰在石头上”是暗示《马太福音》中魔鬼对耶稣说的“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那句话。
       “莫斯科。库尔斯克车站广场”一节中,有几处提到“虚妄”,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虚妄”,而是对耶和华所说的话的暗示。因为耶和华一向认为世人的意念、愿望是虚妄的:“耶和华知道人的意念是虚妄的。”
       史诗中不但有多处源自《圣经》的引文,而且也有不少是《圣经》文本的“变异”,使史诗具有一种《圣经》新文本的特征。
       比如,叶罗菲耶夫的史诗《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描写维涅奇卡的旅行,主人公维涅奇卡不断地行走,经常处在一种“行走”的状态。“行走”是史诗主人公旅行的关键。因此,“站起来走吧”就成为史诗文本中一个常见的句子(这句话还有一些“变异”形式,如:“BCTaHb и ици”、“Tak BCTaBAй и ици”、“BCTaHb и поци Haпейся”、“BCTaHb и хои”、“BCTaл-ипошел”等等),出现在史诗中不同的场合和情景里,几乎变成整个史诗的一个号召,呼唤主人公行动起来。此外,维涅奇卡也像《圣经》中的亚伯拉罕、雅各、拉班、摩西等等人一样,他的行走、他的旅行是为了寻找更好得的生存环境。对于维涅奇卡来说,莫斯科是一座人间地狱,他想离开它,他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的“旅行”目的是离开“地狱”(莫斯科)前住“天堂”(别图什基),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复活。因此,“站起来走吧”又变成一个复活契机。然而,“站起来走吧”这句话并不是叶罗菲耶夫的独创,而是对《马可福音》中文本的改编,并以此暗示维涅奇卡的精神复活是有可能的,因为在福音书中耶稣曾经帮助睚鲁的女儿复活。
       在《马可福音》里,睚鲁是管会堂的人,他的12岁的女儿患重病,生命垂危。本来睚鲁并不承认耶稣,甚至曾经驱赶过耶稣。但当他听说耶稣能显示“神迹”,可以治病救人,于是来找基督,跪在耶稣脚下请求救他女儿一命。正在这时候,从睚鲁家中出来的人说他的女儿已死,不必再惊动耶稣。可耶稣认为睚鲁的女儿不是死了,而是睡着了,于是对睚鲁说:“不要怕,只要信。”之后,耶稣便拉着女孩的手说:“大利大古米!”这是古犹太语,译成现代语的意思是“闺女,我吩咐你起来!”他的这句话音刚落,女孩顿时站了起来,令所有在场人惊讶不已。
       然而,在《马可福音》中关于耶稣救活睚鲁女儿的故事文本中,虽没有“站起来走吧”这句话,却有这样的意思。因此,在《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的旅行》中的“站起来走吧”是作家根据福音书编出来的。
       再如,在“库斯科沃——诺沃基里耶沃”一节里,主人公维涅奇卡赞美百合花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啊,田地的百合花比所罗门所穿
       戴的还要好看!”这句话也是对《圣经》文本的改编。因为耶稣在给众弟子讲解做人的道理时曾经说过:“你想,百合花怎么长起来的?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耶稣的这段话记在《路加福音》中。维涅奇卡没有直接说出耶稣的原话,而是把耶稣的话用“百合花”、“所罗门”和“穿戴”加以串合,同样表达出对百合花的赞美。
       再举一例:在“莫斯科。库尔斯克车站广场”一节里,维涅奇卡说:“要知道救世主甚至对自己的亲妈都说出过:‘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更不用说我与这些忙忙碌碌的和令人生厌的人有什么相干了?”这句话表达出他对身边那些忙忙碌碌的人的厌恶和反感。其中的“我与你有什么相干”并非是维涅奇卡的发明,而是对耶稣说的“母亲(原文作“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这句话的改编。耶稣之所以对母亲说这样的话,是因为他曾经告知自己的门徒爱他要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和儿女:“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在《路加福音》里,这点说的更清楚:“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维涅奇卡在这里蔑视芸芸众生,甚至自己的母亲,就是要强调他自己对基督的信仰高于一切也高于对所有人的爱。
       此外,在史诗文本里,“具有魔力的鸽子般的翅膀”、“心变得刚硬了”、“爱父如己的婴儿”、“他们把我钉在地板上”、“因思死成病”等表达法均是《圣经》中有关文本的“变异”,由此可见史诗文本与《圣经》文本的渊源关系。
       纵观史诗《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中的《圣经》引文和《圣经》文本的“变异”,一部分源自圣经的《雅歌》,另一部分源自福音书以及其他篇章。当维涅奇卡谈到自己心仪的天堂——小城别图什基,谈到住在那里心爱的女人……总之在他谈到与爱有关的话题时,引文大多源自《雅歌》或是雅歌文本的“变异”,与《雅歌》中所罗门对爱情的歌颂有联系;而当维涅奇卡讲到自己在莫斯科(他心中的地狱)受罪,谈到自己漂泊受难时,引文大都来自福音书或是福音书文本的“变异”,与福音书中基督受难主题有联系。
       在史诗里,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的“旅行”是贯穿整个作品的一个主题和契机。主人公维涅奇卡之所以要离开首都莫斯科去小城别图什基,是因为小城别图什基是他心中的“天堂”,尽管那是一个“虚幻的天堂”。维涅奇卡认为,在别图什基莺歌燕舞、鸟语花香,那里有他的心爱的女子和他与心爱女人生的儿子,那里有他的欢乐和幸福,有他灵魂的拯救。总之,别图什基是一个极乐的世界。可莫斯科并不是让他感到骄傲和自豪的都城,而是一座人间地狱,是他受难的地方,是他痛苦的象征。维涅奇卡去别图什基,就是为了离开莫斯科这个“地狱”,与自己亲爱的女人和儿子一起享受一次“幸福”(这样的幸福他已经有过12次了)。因此,史诗每当叙述到与别图什基有关的情节,引文多源自《雅歌》,或对《雅歌》文本的改编。我们知道,《雅歌》是《圣经·旧约》中专门歌颂爱情,赞美女性的一个篇章,是“所罗门的歌,是歌中的雅歌”。在整个《圣经》中,《雅歌》是唯一一部赞扬纯洁的男女关系的情诗。《雅歌》是一部十分优美、古老的爱情颂歌。在维涅奇卡痛苦的一生中,他与住在别图什基那位姑娘的爱情是他生活中的欢乐和幸福,是他值得回忆和珍惜的美好感情,是他生命的“雅歌”。然而维涅奇卡生活中的“雅歌”是短暂的,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他人生中的幸福和欢乐的时刻太少太少,而痛苦和磨难太多太多。正因如此,在史诗中,源自《雅歌》的引文并不多,这正好与维涅奇卡的人生经历相对应。我们在此仅举出两处:
       一处是在“库奇诺——铁路站”一节里,维涅奇卡急切地要去别图什基见自己心爱的姑娘,以免“因思死而成病”。“因思死而成病”这句话就源自《雅歌》,是对《雅歌》中“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我嘱咐你们,若遇见我的良人,要告诉他,我因思爱成病”一节(第5章第8节)中“因思爱成病”用语的改编。
       另一处是“啊,棕红色的睫毛,比你们头上的头发还要长!……啊,鸽子般的翅膀!”这句话。这里“你们头上的头发”是对《雅歌》中“你头上的发是紫色的”的改编,而“鸽子般的翅膀”是对《雅歌》中“你的眼好像鸽子眼”的改编。
       我们还知道,百合花是《雅歌》中心爱女人的象征。《雅歌》中多处提到百合花,例如:“我是沙仑的玫瑰花,是谷中的百合花。”“我的佳偶在女子中,好像百合花在荆棘内。”“你的两乳好像百合花中吃草的一对小鹿……”百合花形象也频频出现在《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中,因为在维涅奇卡来看来,住在别图什基的心爱的姑娘就是他的“百合花”。维涅奇卡就是要在“百合花中放牧群羊”。
       此外,在《雅歌》中,一个思想是“爱情比酒更美”。史诗主人公维涅奇卡的旅行就是要实践这种思想。维涅奇卡是酒鬼,他嗜酒如命,酒是他绝望心灵和孤独人生中惟一的慰籍,是他的精神升华的惟一方法。他通过酒精找到自由、与人的平等、坦诚与互敬。可见,酒对维涅奇卡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酒与在别图什基的心爱姑娘相比、酒与爱情相比,依然要退居次要地位,这就是维涅奇卡去别图什基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旅行印证了“爱情比酒更美”这一《雅歌》思想。
       受难是史诗《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的最主要的主题。维涅奇卡的命运就是受难,他的一生就是痛苦。史诗就是要表现这位主人公像基督一样经历人生的种种磨难。因此,《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文本中源自福音书的引文,福音书文本的“变异”较多。
       史诗主人公维涅奇卡把自己与基督相比,这就注定维涅奇卡的言行要与福音书的人物基督、与福音书情节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实上也是如此。维涅奇卡把自己与心爱的女人生的孩子叫作“婴儿”,暗喻这个孩子与圣婴的联系;维涅奇卡像基督一样流浪受难,并且经常与圣父对谈,乞求上帝的帮助;维涅奇卡希望像基督显示神迹那样做鸡尾酒;他被人架着双臂推出库尔斯克车站饭厅的情节有点像基督在客西马尼园林的被捕情景;他也像基督一样在星期五被杀死。
       表现或展示维涅奇卡遭受人生磨难时,史诗大多援引福音书文本或对福音书文本进行“变异”,这暗喻维涅奇卡像基督一样受难,表明作家对自己主人公人生的定位和理解。
       在“彼图什基。花园环线”一节里有这样一句话:“当鸡还没有叫第三遍的时候,一个使徒出卖了基督。”这虽是主人公维涅奇卡说的一句话,可其内容它源自《马太福音》,是福音书文本的“变异”。在《马太福音》中,耶稣在被捕前对众门徒说的“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认识我”。后来,当耶稣被带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面对着全公会的审问时,彼得的确三次不认主,一直等到鸡叫。因此,维涅奇卡的话是耶稣在被捕前所说的话的“变异”。
       维涅奇卡乘电气列车行进在“乌萨德——105公里”处时,突然一片黑暗,他自言自语地说到:“黑暗就是黑暗,你拿它没有办法。”这句话绝不是随便说出的,而是对福音书中出现的日蚀现象的呼应,日蚀把整个天空变成一片黑暗,耶稣这时被钉上十字架。在“乌萨德——105公里”处出现的黑暗暗示着维涅奇卡将大难临头。的确,维涅奇卡后来被“四个人”杀死了。他在临死之前喊到:“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句话同样源自福音书,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之后喊出的那句话的翻版,表达出维涅奇卡孤独无助的绝望心情。
       通过我们对以上的例子的分析可见,作家在史诗《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中援引福音书文本,是为了把主人公的受难与基督的受难联系在一起,使得普通的俄罗斯人维涅奇卡的受难具有一种神性和普遍的意义。
       叶罗菲耶夫的《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作家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的许多艺术手段,引文仅是众多艺术手段之一。史诗的引文来源很多,我们以上只简要地分析了源自《圣经》的引文及《圣经》文本的“变异”,况且就是对史诗文本中的《圣经》引文,我们的解读也难免挂一漏万,甚至谬误。至于对史诗中源自古希腊罗马神话、俄罗斯民间文学、俄罗斯经典文学、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苏维埃时期的报刊杂志等引文及其“变异”,我们将在另文中加以解读和阐述。
       责任编辑:陈思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