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纪念曹靖华先生诞辰110周年]《城与年》中译本面世的前前后后
作者:曹苏玲

《国外文学》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城与年》是苏联老作家费定的一部长篇,创作于1922—1924。小说中的“城”是指从德国的纽伦堡、埃朗根……到俄国的彼得堡、莫斯科……而“年”则是从1914年一战前夜起至1922年苏联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止,在一战与军事共产主义时代背景上展开的波澜壮阔的场景。这期间发生了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1918年11月的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德皇二世的流亡、1919年6月德国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1922年德国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建交等历史事件。
       小说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主人公是在德国留学的俄国青年安德烈和德国青年画家库尔特,两人都住在离纽伦堡不远的埃朗根。安德烈是无政府主义者,库尔特则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二人尽管思想不同,但私交很深。世界大战爆发后,库尔特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义愤与安德烈断交。比绍夫斯堡有一个德国青年贵族军官舍瑙。此人狂妄自大、顽固残忍,以艺术的庇护者自居,收购库尔特的画作并与他相识,表示愿意豢养他,被严词拒绝。
       欧战爆发后库尔特在德国被俘,受到新思想的启示成为革命者,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党。后来在苏联做遣返德国战俘的工作。安德烈则以敌侨身份被拘押在比绍夫斯堡。在这里他爱上了玛丽小姐。玛丽因帮助安德烈逃跑失败,被拘在舍瑙的城堡里。审讯中舍瑙发现安德烈是库尔特的朋友,就未把他交给军警,而是给他开了证明,让他回收容所。舍瑙后来参加战斗,在俄国被俘,拘押在库尔特管辖的战俘收容所里。德俄媾和,交换战俘,安德烈得以回国并被派驻西伯利亚协助库尔特工作。他在这里巧遇舍瑙,认为舍瑙是他给玛丽带信的最佳人选。但他不知道舍瑙正是玛丽的未婚夫。安德烈设法从库尔特处窃得另一战俘的证件,帮助舍瑙逃跑。安德烈因处于激烈的矛盾中精神失常,被库尔特作为革命的敌人处决。
       小说以十月革命引起的社会大变动为主题,揭露了欧洲资本主义及旧俄地主资产阶级统治的腐朽没落,肯定了革命的必要性和布尔什维克党人的坚强意志,但同时又指责革命者缺乏人性和善良,说明作者虽然拥护革命,却未能真正理解革命的性质。作者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使故事情节扑朔迷离,为小说平添了神秘的色彩。
       1930年曹靖华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时读到这部小说,即刻被它“奇特的”结构、“神秘的”色彩和“诗般的”语言所深深吸引。艺术家亚历克舍夫为小说所作的木刻插图也让他爱不释手。1933年夏回国前,曹靖华特地走访了亚历克舍夫并得到画家赠送的全套《城与年》木刻插图原拓28幅。回国后,曹靖华于1934年春节前夕利用寒假赶往上海看望鲁迅先生,并带去《城与年》全套手拓木刻。鲁迅看后,深为珍爱。但《城与年》当时国内尚无译本,鲁迅决定仿《士敏土之图》,先出一本《城与年之图》“以供读者赏鉴”,并约曹靖华写一篇《城与年概略》附人集中。鲁迅根据“概略”为每幅插图写了说明。考虑到东京印刷技术较好,鲁迅决定仿《引玉集》印例的办法,连同1936年3月10日写就的《城与年插图本小引》合为一集,寄往东京印制,未及寄出,鲁迅先生就溘然与世长辞了。不久抗战爆发,出版这套木刻插图的事也就此搁置下来。
       亚历克舍夫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家,可惜他1934年在列宁格勒逝世时,年仅40岁。“然而在短促的光阴中”,他却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费定的《老人》、《城与年》,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个》作了插图。他的最后作品是为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所作的插图。
       建国后曹靖华继续为争取出版《城与年之图》而努力,一则为纪念鲁迅先生,实现他的遗愿,一则如鲁迅先生扶病所写的“小引”中说的:“将全拓木刻全部,不加删削,和概略合印为一本,以供读者鉴赏,以尽自己的责任,以作为我们对尼古拉·亚历克舍夫君的纪念。自然,和我们的文艺有一段因缘的人,我们是要纪念的。”出这本书也是为了纪念这位不幸早世的艺术家。曹靖华为此奔走了40年,直至1987年去世,这一愿望也未能实现。曹靖华去世后,曾任陕西省出版局副局长的林理明同志和曾任河南省副省长的邵文杰同志都曾继续努力,希望该书能在西安或郑州出版,最终也都落空。鲁迅先生生前编就的《城与年之图》也就成了先生的未竟工作,没有面世的机会了。
       至于小说《城与年》则是曹靖华同志1944年4月在重庆译完阿·托尔斯泰的《保卫察里津》之后开始翻译的,于1946年4月译完。这也是曹靖华同志的封笔之作,至此结束了他介绍苏联文学数十年的翻译生涯。开始翻译这部小说时,正值抗战,不知战争何时结束,准备译完后在大后方出版,并将亚历克舍夫的28幅木刻插图收入。可当时重庆与上海邮路阻断,无法向在上海的许广平先生索取插图,而插图作者又已谢世,只得写信求助于小说作者费定。不料费定复信说经历过苏德战争的炮火,木刻家的手拓、原版插图精本都已无从得到了。幸而不久日寇投降,1946年夏,在行将付印出版之际,译者赶往上海,同许广平先生一起从鲁迅先生的藏书中,不仅找到了鲁迅先生生前所存的《城与年》插图精装本以及艺术家手拓全套木刻,而且发现每幅木刻还夹着一条宣纸,上边是鲁迅先生亲笔题写的说明。曹靖华同志当即冒着酷暑亲自到制版所,将全套木刻连同鲁迅先生的题字一一监制了锌版。这样《城与年》的全套28幅木刻插图,并鲁迅先生题写的说明才印人了1947年上海骆驼书店出版的《城与年》中译本中,首次和读者见面。后来这个版本仅于1950年及1954年分别由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新文艺出版社重印过两次。1958年译者曾对译文进行过仔细的校改,80年代并补译了作者女儿尼娜·费定娜提供的费定于1947—1951年写的《关于小说<城与年>》的长文,准备附在书后。但30年过去了,直至译者1987年秋去世,也没有找到出版这个校改本的机会。
       今天,无论是小说作者费定、插图作者亚历克舍夫、小说译者曹靖华,特别是曾扶病编就《城与年之图》的鲁迅先生均先后谢世。因此,争取出版《城与年》中译本的艰辛历程也就被作为历史的一页翻过去,不为后人所知了。
       作者单位 人民文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陈思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