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纪念曹靖华先生诞辰110周年]怀念曹靖华恩师
作者:龚人放

《国外文学》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编者按 曹靖华(1897—1987),是我国杰出的革命文学家,鲁迅和瞿秋白的挚友,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中学毕业后,他在上海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20年代受李大钊派遣,先后在河南国民第二军、北伐军前敌指挥部任苏联顾问团俄语翻译。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再次赴苏,先后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的几所高校任教。1933年回国后,在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西北大学等校任教。同时积极投身进步的民主运动,屡遭反动当局迫害,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新中国成立后,应命出任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主任,为创建俄语系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曹老是五四以来我国翻译介绍苏联革命文学的前驱者。从上世纪20年代初起,他不顾个人安危,数十年如一日,翻译了包括《铁流》在内的大量俄苏文学作品,为我国的革命和文学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曹老又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曹靖华译著文集》囊括了曹老的主要译作、散文等,共计11卷,约380万字。
       曹靖华被选为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任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全国文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鲁迅博物馆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顾问、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1987年5月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同年8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今年是曹靖华教授诞辰110周年,又是他的忌辰20周年。这里发表一组回忆、缅怀曹老的文章,以表达我们对他的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
       1935年我来到北平,准备考大学。北平的大学很多,什么样的大学对我最合适?国立、私立大学都要交学费,而且生活费要自理,每年需要二三百元,甚至更多。我家住在沦陷区,没有经济来源。东北大学是张学良个人拿钱,为东北流亡学生办的一所大学,不但不收学费,而且供给食宿。这还不算,主要是久负盛名的曹靖华先生在东大教课,因而我决心报考东北大学。1936年9月我考上了东北大学俄文边政系。亲自聆听曹先生讲课,可以说这是我创业的开端。
       开学那天,30名学生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上课铃响了,走进一位中年人,身穿蓝布大褂,青布便鞋,面带微笑,频频招手示意。走向讲台,拿起粉笔写了“曹靖华”三个字。学生们交头接耳——啊,这就是《铁流》的译者、著名翻译家曹靖华先生!学生们对曹老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第一课讲的是《海燕之歌》。在讲课文之前,曹先生首先介绍高尔基这篇散文诗的创作意图和时代背景:那是十月革命的前夕,海上乌云密布,浪涛滚滚。暴风雨的使者——勇敢的海燕,迎着大海和乌云上下飞掠,呼唤暴风雨的来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曹老师在白色恐怖下,不顾个人安危,竟在课堂上讲《海燕之歌》,与其说是讲俄苏文学,不如说是宣传革命思想。当时老师讲课的情景,70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记忆犹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不知过去就是无知,现在的年轻人切勿忘记历史,更要展望未来。
       1936年10月19日,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肉中刺——鲁迅先生与世长辞了,我哭豺狼笑。第二天,曹老师走进教室,面色苍白,半天说不出话来,教室里一片肃穆,原来是在开追悼会,大家沉默几分钟……老师朗读了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言而喻,这诗句可说是鲁迅先生的座右铭。
       “七七”事变以后,平津六所高等学校迁往内地。曹老师来到西安,在“西安临时大学”任教。1938年3月16日,西安临时大学迁往陕南城固,改称西北联合大学。这时我从东北大学转入西北联大。曹先生在联大教俄苏文学。这门功课实际上既是宣传革命思想,又是传授翻译技巧。商学系毕业的学生中有许多人担任出版社、报刊、杂志的正、副主编、编审和编辑,还有不少人成为知名翻译家、外交人员、新闻记者,等等。
       就在1938年暑假,西北联大发生了震惊全国高校的事件,西北联大反动当局以宣传马列主义为由,解聘了曹靖华、彭迪先、韩幽桐、沈志远、王守礼、李毓珍等13位教授、讲师。曹靖华教授代表被解聘的教师找到校务委员胡某(三青团总干事),当面向他提出抗议,经过激烈争辩,闹得胡某无言以对。曹先生拍案而起,拂袖而去。商学系学生得知后,当即贴出大字报,要求学校收回成命,不得无理解聘教授……几天后,胡某唆使他的忠实走卒袁某贴出一张铅字排印的大字报,这次不是长篇大论,只有八个字:“汪汪,汪汪,挽留,挽留!”同时还诬蔑学生说:“拿人家的卢布,给人家办事。”
       学生们以牙还牙,趁其不备到仁义村(法商学院附近的一个村庄),把他们印刷所里的铅字块拿出来,撒在印刷所门前的草地上,一条条“小银鱼儿”在草地上闪闪发亮。过往行人看到现场,无不叫好称快,曹先生得知后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你们做得好,反动派你不打,他就不倒……”
       周恩来同志得知曹靖华被解聘就安排他到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主编《苏联文艺丛书》,同时在苏联大使馆中文学校教汉语。他在极其艰险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工作了7年。
       1945年抗战胜利了。曹先生一家搭乘一架苏联运输机到南京,继续主持中苏文化协会编译工作。我们一家北上先到南京,住在曹老家里。他们每天接到国民党特务的电话,不是恐吓就是谩骂。一天,我们出去看同学,他们说:“你们还敢住在曹先生家里,小心脑袋搬家。”曹师母说:“靖华到上海去了,等他回来我们也要回北平去。”我说,那我们先走一步,到上海坐船去天津,然后坐火车回北平。
       1948年,曹靖华教授经冯友兰先生举荐,梅贻琪校长同意,到清华大学任教,讲授俄苏文学,为美式高等学府打开了窥视苏联文化的窗口。1948年9月,我由曹先生介绍到清华大学,教俄语语法,同时为研究生班讲授柯诺诺夫的《列宁的故事》。
       当时教工和学生,学习俄语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可谓“史无前例”。
       一天清晨,傅作义的炮兵企图进驻清华园,想把清华园作为炮兵阵地(当时解放军已到沙河)。曹靖华得知后,披上大衣,急忙赶到西校门。他和校卫队一起排成一堵人墙,据理力争,傅作义的炮兵连终于被拒之于校门之外,保全了清华大学。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了。
       一天,我去看望曹先生,他正在校阅曹苏玲从英文翻译的中篇小说《旅伴》(当时《人民日报》部分连载),看我进来,放下手中的笔和我谈起来。
       我说:“我在翻译一个苏联剧本,其中有个成语:‘пёгок на помине’,可以译作:‘想他,他就到了’,也可以译作:‘说曹操,曹操就到’,不知哪种译法好?”曹先生认为还是“‘想他,他就到了’,比较通俗易懂。”
       我说:“翻译比创作难,创作没有语言障
       碍,可以尽情抒发。翻译则不然,原文是外国人写的,思维方法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事物,看法各异。比如мпечныйпутъ,外国人叫‘牛奶路’,我们叫‘银河’,如果我们译作‘牛奶路’可就错了。不过,译错是难免的,如果发现译错,切不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便拿来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
       再说,苏联汉学家的汉译俄,也有各种各样的错误,比如:书名《金瓶梅》(潘金莲、李瓶儿和春梅,三个名字各取一字)竟译作‘цветок в зопотой вазе’(金瓶里插着一枝花)。全书中译错之处,不计其数。”
       我在曹先生面前谈翻译,岂不是圣人面前卖《三字经》……
       曹先生说:“一个人的知识再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假如你翻译一本书,总会遇到格言、谚语、民谣……如果不知是什么意思,那就问问外国人,或者查查词典。可惜现在比较好的词典,屈指可数。刘泽荣编写的《俄汉大词典》和黑龙江大学编的《大俄汉词典》,对一般翻译来说很有帮助,不过对文学翻译还嫌不够,如果能编一部文学翻译词典就好了。”曹先生对我说:“你还年轻,可以编一部《俄汉文学翻译词典》,为后来人做一件有益的事。”其实我和曹先生的想法不谋而合,我已陆续收集了许多优秀例句,写在卡片上,为编写《词典》做准备。
       1975年暑假,我去小汤山疗养院看望曹先生,他正在吃午饭。饭后我们围绕大湖漫步,边走边聊。我说:“疗养院环境幽雅,空气新鲜,又有温泉,是历来的疗养胜地。您可以多住些时候,等健康恢复以后再回去。”曹先生说:“准备秋凉后回去,还有很多事要做呢。”我说:“身体是本钱,回去以后,早晚散散步,常言道:‘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身体好了才能坚持工作。”
       1983年以后,曹先生几次住进医院。专家、教授精心医治,曹先生曾几次病危,都及时抢救过来,北京医院的医生说:“曹老命大,能活一百岁。”遗憾的是,他还有许多翻译计划尚未完成……
       1987年9月8日,曹靖华先生与世长辞了,享年90岁。噩耗传到俄语系,师生职工无不黯然神伤。
       《俄汉文学翻译词典》于200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也未能请曹先生为《词典》题写书名,不过,先生的设想终于实现了。以此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由于先生对我的教诲与提携,使我成为文教战线上的普通一兵。
       曹老师生前是我的指路明灯,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孜孜砣砣工作了几十年,终于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绵薄的贡献。值此曹老诞生110周年之际,我不禁忆起曹老对我殷切的培育,令我终生难忘!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俄语系
       责任编辑 陈思红怀念曹靖华恩师
       龚人放
       编者按 曹靖华(1897—1987),是我国杰出的革命文学家,鲁迅和瞿秋白的挚友,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中学毕业后,他在上海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20年代受李大钊派遣,先后在河南国民第二军、北伐军前敌指挥部任苏联顾问团俄语翻译。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再次赴苏,先后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的几所高校任教。1933年回国后,在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西北大学等校任教。同时积极投身进步的民主运动,屡遭反动当局迫害,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新中国成立后,应命出任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主任,为创建俄语系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曹老是五四以来我国翻译介绍苏联革命文学的前驱者。从上世纪20年代初起,他不顾个人安危,数十年如一日,翻译了包括《铁流》在内的大量俄苏文学作品,为我国的革命和文学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曹老又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曹靖华译著文集》囊括了曹老的主要译作、散文等,共计11卷,约380万字。
       曹靖华被选为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任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全国文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鲁迅博物馆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顾问、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1987年5月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同年8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今年是曹靖华教授诞辰110周年,又是他的忌辰20周年。这里发表一组回忆、缅怀曹老的文章,以表达我们对他的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
       1935年我来到北平,准备考大学。北平的大学很多,什么样的大学对我最合适?国立、私立大学都要交学费,而且生活费要自理,每年需要二三百元,甚至更多。我家住在沦陷区,没有经济来源。东北大学是张学良个人拿钱,为东北流亡学生办的一所大学,不但不收学费,而且供给食宿。这还不算,主要是久负盛名的曹靖华先生在东大教课,因而我决心报考东北大学。1936年9月我考上了东北大学俄文边政系。亲自聆听曹先生讲课,可以说这是我创业的开端。
       开学那天,30名学生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上课铃响了,走进一位中年人,身穿蓝布大褂,青布便鞋,面带微笑,频频招手示意。走向讲台,拿起粉笔写了“曹靖华”三个字。学生们交头接耳——啊,这就是《铁流》的译者、著名翻译家曹靖华先生!学生们对曹老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第一课讲的是《海燕之歌》。在讲课文之前,曹先生首先介绍高尔基这篇散文诗的创作意图和时代背景:那是十月革命的前夕,海上乌云密布,浪涛滚滚。暴风雨的使者——勇敢的海燕,迎着大海和乌云上下飞掠,呼唤暴风雨的来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曹老师在白色恐怖下,不顾个人安危,竟在课堂上讲《海燕之歌》,与其说是讲俄苏文学,不如说是宣传革命思想。当时老师讲课的情景,70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记忆犹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不知过去就是无知,现在的年轻人切勿忘记历史,更要展望未来。
       1936年10月19日,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肉中刺——鲁迅先生与世长辞了,我哭豺狼笑。第二天,曹老师走进教室,面色苍白,半天说不出话来,教室里一片肃穆,原来是在开追悼会,大家沉默几分钟……老师朗读了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言而喻,这诗句可说是鲁迅先生的座右铭。
       “七七”事变以后,平津六所高等学校迁往内地。曹老师来到西安,在“西安临时大学”任教。1938年3月16日,西安临时大学迁往陕南城固,改称西北联合大学。这时我从东北大学转入西北联大。曹先生在联大教俄苏文学。这门功课实际上既是宣传革命思想,又是传授翻译技巧。商学系毕业的学生中有许多人担任出版社、报刊、杂志的正、副主编、编审和编辑,还有不少人成为知名翻译家、外交人员、新闻记者,等等。
       就在1938年暑假,西北联大发生了震惊全国高校的事件,西北联大反动当局以宣传马
       列主义为由,解聘了曹靖华、彭迪先、韩幽桐、沈志远、王守礼、李毓珍等13位教授、讲师。曹靖华教授代表被解聘的教师找到校务委员胡某(三青团总干事),当面向他提出抗议,经过激烈争辩,闹得胡某无言以对。曹先生拍案而起,拂袖而去。商学系学生得知后,当即贴出大字报,要求学校收回成命,不得无理解聘教授……几天后,胡某唆使他的忠实走卒袁某贴出一张铅字排印的大字报,这次不是长篇大论,只有八个字:“汪汪,汪汪,挽留,挽留!”同时还诬蔑学生说:“拿人家的卢布,给人家办事。”
       学生们以牙还牙,趁其不备到仁义村(法商学院附近的一个村庄),把他们印刷所里的铅字块拿出来,撒在印刷所门前的草地上,一条条“小银鱼儿”在草地上闪闪发亮。过往行人看到现场,无不叫好称快,曹先生得知后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你们做得好,反动派你不打,他就不倒……”
       周恩来同志得知曹靖华被解聘就安排他到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主编《苏联文艺丛书》,同时在苏联大使馆中文学校教汉语。他在极其艰险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工作了7年。
       1945年抗战胜利了。曹先生一家搭乘一架苏联运输机到南京,继续主持中苏文化协会编译工作。我们一家北上先到南京,住在曹老家里。他们每天接到国民党特务的电话,不是恐吓就是谩骂。一天,我们出去看同学,他们说:“你们还敢住在曹先生家里,小心脑袋搬家。”曹师母说:“靖华到上海去了,等他回来我们也要回北平去。”我说,那我们先走一步,到上海坐船去天津,然后坐火车回北平。
       1948年,曹靖华教授经冯友兰先生举荐,梅贻琪校长同意,到清华大学任教,讲授俄苏文学,为美式高等学府打开了窥视苏联文化的窗口。1948年9月,我由曹先生介绍到清华大学,教俄语语法,同时为研究生班讲授柯诺诺夫的《列宁的故事》。
       当时教工和学生,学习俄语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可谓“史无前例”。
       一天清晨,傅作义的炮兵企图进驻清华园,想把清华园作为炮兵阵地(当时解放军已到沙河)。曹靖华得知后,披上大衣,急忙赶到西校门。他和校卫队一起排成一堵人墙,据理力争,傅作义的炮兵连终于被拒之于校门之外,保全了清华大学。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了。
       一天,我去看望曹先生,他正在校阅曹苏玲从英文翻译的中篇小说《旅伴》(当时《人民日报》部分连载),看我进来,放下手中的笔和我谈起来。
       我说:“我在翻译一个苏联剧本,其中有个成语:‘пёгок на помине’,可以译作:‘想他,他就到了’,也可以译作:‘说曹操,曹操就到’,不知哪种译法好?”曹先生认为还是“‘想他,他就到了’,比较通俗易懂。”
       我说:“翻译比创作难,创作没有语言障碍,可以尽情抒发。翻译则不然,原文是外国人写的,思维方法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事物,看法各异。比如мпечныйпутъ,外国人叫‘牛奶路’,我们叫‘银河’,如果我们译作‘牛奶路’可就错了。不过,译错是难免的,如果发现译错,切不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便拿来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
       再说,苏联汉学家的汉译俄,也有各种各样的错误,比如:书名《金瓶梅》(潘金莲、李瓶儿和春梅,三个名字各取一字)竟译作‘цветок в зопотой вазе’(金瓶里插着一枝花)。全书中译错之处,不计其数。”
       我在曹先生面前谈翻译,岂不是圣人面前卖《三字经》……
       曹先生说:“一个人的知识再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假如你翻译一本书,总会遇到格言、谚语、民谣……如果不知是什么意思,那就问问外国人,或者查查词典。可惜现在比较好的词典,屈指可数。刘泽荣编写的《俄汉大词典》和黑龙江大学编的《大俄汉词典》,对一般翻译来说很有帮助,不过对文学翻译还嫌不够,如果能编一部文学翻译词典就好了。”曹先生对我说:“你还年轻,可以编一部《俄汉文学翻译词典》,为后来人做一件有益的事。”其实我和曹先生的想法不谋而合,我已陆续收集了许多优秀例句,写在卡片上,为编写《词典》做准备。
       1975年暑假,我去小汤山疗养院看望曹先生,他正在吃午饭。饭后我们围绕大湖漫步,边走边聊。我说:“疗养院环境幽雅,空气新鲜,又有温泉,是历来的疗养胜地。您可以多住些时候,等健康恢复以后再回去。”曹先生说:“准备秋凉后回去,还有很多事要做呢。”我说:“身体是本钱,回去以后,早晚散散步,常言道:‘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身体好了才能坚持工作。”
       1983年以后,曹先生几次住进医院。专家、教授精心医治,曹先生曾几次病危,都及时抢救过来,北京医院的医生说:“曹老命大,能活一百岁。”遗憾的是,他还有许多翻译计划尚未完成……
       1987年9月8日,曹靖华先生与世长辞了,享年90岁。噩耗传到俄语系,师生职工无不黯然神伤。
       《俄汉文学翻译词典》于200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也未能请曹先生为《词典》题写书名,不过,先生的设想终于实现了。以此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由于先生对我的教诲与提携,使我成为文教战线上的普通一兵。
       曹老师生前是我的指路明灯,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孜孜砣砣工作了几十年,终于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绵薄的贡献。值此曹老诞生110周年之际,我不禁忆起曹老对我殷切的培育,令我终生难忘!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俄语系
       责任编辑 陈思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