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拍案惊奇]找寻反腐小说的新路径
作者:阿 戈

《中华传奇》 2007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个化肥厂,效益曾在全省小化肥行业中名列前茅,那一年换了个厂长,原本盈利的工厂,一下陷入负债经营。厂长却省里当劳模、市里开人大,不亦乐乎。他一年又一年地折腾转产,扩大生产规模,上新生产线、买大设备,贷款不止,“动员”职工捐款不止……到最后,工人的血汗钱被榨尽了,于是贱卖了之,一亿多元的资产,只卖得几百万元,工人们全部下岗,而那厂长竟然官升一级。
       我单位有位老工人,老婆体弱多病,女儿正上大学,下岗后求职无门,急得几乎上吊。而厂长在外,住宾馆,包小姐。一相貌颇佳的女大学生,被其包养在一所豪宅里,路人皆知。无巧不巧,这女大学生的父亲正是几欲上吊的那位老工人。全家从此时来运转,鸡犬升天,在当地传为美谈。
       此类素材俯拾即是,促成了反腐作品的兴旺,但直接描写底层民众为贪官所害的悲苦一类,却较为少见。窃以为,白描“酒肉臭”与“冻死骨”的强烈反差,同样也能让人心惊肉跳。于是有了《烧碱池里的骷髅》的写作动机。
       传奇是中国小说的根。从六朝志怪、唐宋传奇,到《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聊斋》、《说唐》等等,无不是传奇。中国小说产生不易,最初是在“豆棚”、“茶社”等地,面向众多听者,由说书人口头讲述的,所讲内容必须节节受听,段段精彩,否则听众一个不耐,就把说书人轰走了;说书人说完之后,还得等待听众当场施舍现钱,否则,说书人就得饿肚子了。
       在这种环境里生长出来的中国小说,能不比其他任何民族的小说更精彩、更受看?这种环境培养的读者,可以说,骨子里就是喜爱传奇的。千年养就的欣赏习惯,近几十年却被人丢了!“严肃”不敌“通俗”,原因可能就在这里。
       我写《烧碱池里的骷髅》,就是极力贴近传统手法。把自己想像成一个说书人,用传统的语言,传统的方式讲述最新的故事,战战兢兢期待听众不要在中途将我轰走,听我说完全篇之后,还能打发我点柴米钱。
       感谢《中华传奇》,他们让我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我愿在已有的基础上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