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传奇百家]鬼手
作者:张中信

《中华传奇》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巴州城西南五里处,巴河岸边,有块方圆数百亩的开阔地。此间有座飞檐翘角,十数层高的古亭,名曰:回风亭。古亭始建于随代,唐时为接官迎送之处。因风景雅致,颇受文人雅士青睐。
       宋代以后,皇城迁徙,连接都城长安的米仓古道衰落,回风古亭年久失修,风水破败,便很少有人来了。
       到了清朝中叶,地势荒僻的回风亭被衙门辟为刑场。刑场下临巴河,比巴城地势高,在此地处决人犯,万无一失。因而,每逢一年一度的秋决,回风亭便热闹起来。
       嘉庆年间,川陕楚一带闹白莲教,官府调集了好几个省的兵力围剿。几年下来,起义军受到重创,巴州成了关押白莲教义军的重地。人犯多了,回风亭三天两头便人头攒动。
       据说,白莲教多为亡命之徒,不比一般人犯,鬼头大刀架在脖子上,还狂呼乱叫不止。那些从未经历过战火的刽子手,在气势上便输给了人犯,下刀时害怕得手足发抖,以至好几次斩而不死,险些酿成大祸。巴州知府正愁得一筹莫展,却有个自称敢杀人的女子找上门来。知府半信半疑,便让她去杀人现场一试身手,果然手脚麻利,手起刀落便斩下好几颗人头。知府像捞到了救命稻草般,下令由那女子专事斩杀白莲教徒。
       那女刽子手,年纪不过二十开外,身材娇小,眉目清纯。可就是她,手执几十斤的鬼头大刀,一口气能接连砍下几十个人的脑袋。每次斩杀人犯时,她手中的鬼头大刀舞成一团金光,金光散去,人犯早已齐齐倒地,更绝的是,每个人犯的头与尸身相傍,决不错位。凡经她手斩杀之人,脑袋与颈部伤痕极小,只需把飞落旁边的脑袋提起来,往尸身的颈部一拼,便严丝合缝,不着任何痕迹。
       巴城人惊叹女刽子手杀人的手法,暗地里称之为“鬼手”。不到半年时间,“鬼手”之名已盛传川陕两省,终于惊动了因镇压白莲教起义而位列封疆大吏的四川总督。
       总督闻听此事,颇觉怪异,便有亲临观摩之意。听说总督亲赴巴城观看杀人,衙门里那帮马屁精马上准备起来。
       农历七月十四,是民间的“鬼节”。据说,到了这天,阴间的鬼魅们都要出来活动。总督却偏偏选定要在这个日子观看“鬼手”斩杀白莲教首领王聪儿的义女,川东北蓝号舵主“黑牡丹”。
       “黑牡丹”虽然皮肤黝黑,却天生丽质,娇艳如花,在大巴山领兵反抗朝廷已有数载。总督为剿灭她的队伍,不知折损了多少精兵猛将。直到空前惨烈的“马蹄岗之役”,“黑牡丹”战场分娩,昏厥过去,才被官军擒获。总督原打算将她押赴锦城问斩。考虑到路途遥远,恐生变故,又想借机一睹“鬼手”的风采,便决定在巴城就地斩杀。
       临刑那天,巴城人倾城而出,都渴望一睹“黑牡丹”的芳容,回风亭被围得水泄不通。
       “黑牡丹”虽在大牢被关押多时,却风采依然。当她昂首挺胸走下囚车时,喧嚣的人群顿时变得鸦雀无声。看客们既被她那视死如归的气度所折服,更为她冷酷中透着柔媚的美艳所倾倒。就连久经沙场,杀人如麻的总督也未能例外。
       不需兵丁牵引,“黑牡丹”傲然走过人群,径直走上行刑台。她的怀中,抱着一个尚不满周岁的男婴。男婴睁着一双滴溜溜的大眼睛,不解地看着黑压压的人群。
       “黑牡丹”用轻蔑的眼神扫了一下监斩台上的总督,嘴角露出一缕不易觉察的冷笑。随后,她昂起头来,轻轻甩了甩满头秀发,怀抱幼子慢慢地跪在行刑台上。
       “鬼手”出来了。只见她一身素衣玄服,神色凝重,看客们的心早已提到嗓子眼上,齐齐的屏住呼吸,伸长脖子看着行刑台。就见“鬼手”手中的鬼头大刀呼啦啦抡起一圈耀眼的白光,那光圈越来越大,越来越快,越来越亮。就在看客们眼花缭乱之际,行刑台和监斩台上忽然飞起三颗滴溜溜旋转的脑袋。
       “咕咚”声中,三颗脑袋一字形排开,坠落在行刑台上。一个是“黑牡丹”的,一个是“鬼手”的,另一个却是总督的。那个小小的男婴,也跌落在行刑台上,他忽闪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四周目瞪口呆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