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打拼]记者采访借钱买粮
作者:卢剑利

《中华散文·我的故事》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1999年至2002年,我在陕西《三秦都市报》工作,先后当过记者、编辑;期间我采写了大量的社会新闻,诸如:《清涧法院牌子竟被债主摘了》、《村委会大印竟被小姐掳跑了》、《揭穿中国三汽真面目》、《子长粮食收储中心擅自变卖国家储备粮》、《靖边一民女状告公安局纪检书记》等影响广泛的稿件,都是我深入一线暗访的结果。回想起来,陕北子长县暗访国家储备粮被变卖的不凡经历,让我终生难忘。
       1999年9月初,我接到陕北一个朋友提供的线索,反映子长县擅自变卖国家储备粮。我会同另一位专职摄影记者启子奔赴采访地点。到了这个县后,我们顾不上路途上的颠簸劳顿,立即与知情群众取得了联系。通过了解我们得知,该县的国家储备粮分布在四个基层粮站,采访战线较长;加之这个县的粮食收储管理中心负责人还身兼县粮食局副局长的职务,如果缺乏足够证据能说明人家收储中心变卖国家储备粮,那么我们的这次采访将会“泡汤”。经过我俩的仔细研究,我们决定第二天开始进行“暗访”。
       精心策划去暗访
       既然决定要“暗访”,就必须精心策划一番。于是当天晚上,我们让“线人”找了一辆车牌号为西安的桑塔纳轿车(原因是我俩将装扮成西安来的客商,就必须有西安车牌的车辆),我必须装扮成西安一家食品厂的经理,另一位摄影记者装扮成业务员,我们连夜还在县城赶印了名片,并与西安一家朋友的企业取得联系,就说我们俩是他公司的经理和业务员,一旦被采访者打电话询问,一定要告诉对方我们就是企业的人。
       第二天一大早,记者以买粮者的身份出现在子长县粮食收储中心。经过多方打听得知,买粮者必须与中心主任商谈。我们敲开了中心主任办公室的门,并说明来意。听说我俩是西安一家企业的人,这位刘姓主任非常热情,赶紧招呼人递烟倒茶。双方寒暄后,我俩单刀直入:听说咱们收储中心对外卖粮,我们大老远从西安赶来。主任却说他们卖的不是储备粮而是一般的粮食。我俩再三声明,我们企业要制作一部分高档食品给国庆节献礼,必须要美国硬小麦(注:1996年国家专门进口美国硬小麦作为储备粮,给陕西下拨了34万多吨,分别储备在省内各地各级粮库)。听说我们要“美硬”,这位主任赶紧起身将办公室大门关上,小声对我俩说,你们说话小声些,“美硬”可是国家专储粮啊!说完这位主任便道出了他的苦衷:前些年省上给他们县下拨了1000吨“美硬”,由于基层粮库硬件设施太差,经常漏雨,一年多后,这批“美硬”有些回潮,亟待轮换(注:“美硬”小麦的轮换权在国家储备粮管理局,各地要轮换变卖必须经国家局同意批准)。说着,这位主任便问,你们大概需要多少“美硬”。我们说,如果价格合适的话,肯定在上百吨以上。话音刚落,这位主任来劲了,他告诉我们:卖“美硬”是大事,他们中心必须开会研究,让我们下午再来谈。
       当天下午,我们如约来到县粮食局收储中心。与主任交谈后,这位主任答应只卖给我们100吨“美硬”,价格为每公斤1.68元。我们提出价格太高的话题,这位主任却说国家进口“美硬”花的代价很大,每公斤达2元之多,考虑到回潮只能降到这份上。
       为抓证据借钱买粮
       既然已经当着中心主任的面承诺要购买一部分“美硬”,这钱从何而来?我俩一下子犯了愁,特别是买的粮食还不能太少,以免对方怀疑,经过与线人协商并请示报社领导同意,我们暂借了“线人”人民币1万元,决定购买5吨“美硬”。
       次日一大早,我们在子长县城雇了一辆货车,准时赶到收储中心,见到刘主任讲明情况:这一次我们先用货车购买5吨“美硬”拉回西安,剩下的95吨改日用火车托运。主任信以为真,很是高兴,亲自把我们领到粮库提货。在交钱开票的时候,粮库的工作人员只注明小麦5吨合计8400元。我当时心想,为抓证据,必须在发票上注明“美硬”,再三请求下粮库人员才重新开了一张购粮发票。
       卸粮农家再采访
       离开县城后,我俩考虑:究竟他们变卖了多少吨粮食?我俩商量,先离开县城,将5吨“美硬”拉到了延川县永平镇一个山村,将5吨“美硬”暂时寄放在一位老农家,给人家讲明因车辆出了故障,暂时寄存,每天50元看护费,一周之内我们来拉货。
       雇人卸完粮食已是下午5点多,我俩决定又“杀回”子长县。我们租了一辆出租车连夜赶到,与“线人”联系后,听他说粮食收储中心没敢动用县城附近的“美硬”,将100多吨“美硬”卖给山西,是从离县城有40余公里的一家粮库调的货,我俩当场拍板就到这家粮库采访。
       9月的陕北夜晚风沙较大,虽然天气很好,但离县城40余公里的路全都是土路,路途颠簸2个多小时,赶到这家粮库已是晚上11点多。到了粮库,我们看到窑洞区只有一间房屋亮着灯,随机敲门进入,只见一位年约40的中年男子醉意朦胧,独自喝着闷酒,办公桌上放着一盘花生米,旁边放着一瓶已喝完的“西凤酒”,还有一瓶只喝了一点。那人昏沉沉地问我俩:干啥?我们说是记者,那人立即站起身,摇摆不定地拉我俩坐到他跟前,并说他平生还是第一次见到记者,见到两位非常高兴。说着便拿着两个玻璃杯子,咕咚……咕咚……倒满两杯,又给自己满上,说:来,咱们把酒干了再说事,我俩提出有事不能喝酒!那人说:你俩把酒干了,你们采访啥我说啥!为了采访到证据,我俩二话没说,拿起盛满酒的杯子一饮而尽,那人连连竖起大拇指不停地说:好样的、好样的……
       经过与这位中年男子的谈话,得知他是粮库的专职保管员,他说不久前县粮食收储中心从他管理的粮库提走“美硬”100吨,说着说着他还拿出了账本让我们看,同行的启子赶紧拿出相机拍了照。随后保管员又把我俩带到粮库查看了提走“美硬”的空挡库房。
       在粮库采访完毕,我俩连夜又乘车赶到延川县寄粮点,提走了半麻袋“美硬”,于次日凌晨6点赶到延安。从延安坐大巴赶回西安,我们又马不停蹄地提着半麻袋“美硬”赶赴陕西省粮食局采访。该局计划处一位高姓处长接待了我们,我们拿出了半麻袋“美硬”让这位处长辨认,处长又叫来一位工程师一起辨认,最终他俩认定这些“美硬”正是1996年国家从美国进口的专储粮。他们质问我们这小麦是从哪里来的?我俩当即回答:是从子长县粮库买回来的。顿时他俩哑口无言……
       当天晚上,我用了一个多小时,将稿件一气呵成,准备上版时,陕西省和延安市十多位相关领导给报社老总打电话,希望缓发此稿,好在杜耀峰总编坚持顶住“说情风”,稿件最终在报纸头版倒头条刊出。正是我俩深入一线的采访,给省上联合赴子长县调查组提供了有利依据,经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子长县未经国家批准擅自变卖国家专储粮125吨,其中,120吨卖给了山西省榆次市粮食批发市场,另5吨卖给了我们。我俩对此连续跟踪报道,直到有关部门处理了子长县粮食局副局长、收储中心两位主任后结束。我们共在报纸上发表相关稿件六篇,起到了有力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