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门道]我眼中的盗墓贼
作者:大米饭

《中华散文·我的故事》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见的所谓真的盗墓贼,我也并未亲眼见其挖土钻洞,古玩行儿里一般称呼这样儿的人为送货的,呵呵,很大程度上是和制作赝品的贩子混杂在一起的,实际上你也分不清楚他到底是不是真的盗墓的,他们手里的东西也往往鱼龙混杂,一不留神就有打眼的,上当的人不计其数。教我的老先生就是上当的专家,呵呵,别看有着吉林大学历史系的学历,人大历史系教授的身份,20多年鉴定的经验,也照样上当。这里需要说一下,他上当多的原因有一个是因为他学者的身份。在进入古玩行当之前,他是个不出办公室的教授,看见的东西多是考古所递到博物馆的,绝无作假可能的东西,所以说还是经验不足,呵呵。而他店旁边的邻居,一位70多的大爷,姓胖(奇怪吧,我当时也是第一次听这个姓),是真正的古玩行家,祖上三四辈都是开店的,上当几率就小了很多——家学渊源么,哈。
       说回盗墓贼,这些送货的一般都神秘兮兮的,其貌不扬,在北京潘家园地摊儿上白天出现的,一般都是贩子和造假的。在古玩城里转的偶尔会有几个带真家伙的,但是非常少,有真东西也不是品相很好的。
       实际上,真正的盗墓贼,一不会说他的东西是什么具体地点来的,二不会和你过多拉呱儿。主要是因为,你知道了地点,你可能会找人去做了;二是怕你打听他的具体身份,这个行当毕竟是违法的。我国的文物保护法规定,现存非地下的文物,乾隆60年以后的是可以正式交易的,而地下和乾隆60年以前的东西,绝对都在禁止的范围内,所以一般古玩城的管理者在政府检查的时候,会派人到各个店内去通知“把该收的收了啊”等等。
       盗墓人对自己的身份一般是讳莫如深的,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摸金符(但是小说《鬼吹灯》的作者还是蛮能吊人胃口的,从写小说的角度上来看,这个东西的出现还是很有创意的)。盗墓贼,至少在我的眼睛里是没有什么门派之分的,因为这个行当为利而生,为利而死,不存在所谓的门派,也不存在什么交流,因为按照中国的传统,埋人的家人做坟墓是“视死如视生”,尽量死者生前的东西都给带上,而盗墓的则是为人不齿的营生,没人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干这行儿的,即便是同行儿,他也不愿意让人家知道。所以也就不可能像小说里写的那样分什么门派了,而且请注意啊,这观点往往在古代更强于现代,记得北京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主要是讲为人不齿的事情:“踢寡妇门,刨绝户坟”,哈哈哈。
        如果按照小说里的盗墓门派分类,那么现在的盗墓贼基本上就可以划入那所谓失传的“卸岭搬山”里了,因为现代的爆破技术和土方开挖技术比以前可是强太多了,远圆近方的说法是清末民初的。现在的盗墓贼可谓“没什么技术含量”,说到这里,可能让很多盗墓小说的FANS失望了,现代盗墓贼——他们的盗墓方式往往是破坏性的,手段可谓“残忍”,而且基本不留后手儿,有什么拿什么,甚至包括墓主的尸骨、棺椁、墓志等等纯丧葬用品,如果他们时间够的话,还会将有的墓内的壁画揭走,画像石、砖搬出去卖掉,(遗憾地说,我也是买主之一)完全没有小说里写的那么懂事儿,给人家留下点儿什么。
       现在可以说说我见到的真正的盗墓贼了,权且说他姓刘吧,此人河南堰师人,但是他主要活动在陕西扶风一带,毕竟兔子还不吃窝边草么。这一带都是中原故地,古墓颇多,对文物贩子和盗墓贼来说,应该是天堂,他们都指着这个发财呢。《鬼吹灯》第一部把古墓放在深山老林里应该算个破绽吧,不专业,呵呵。这位刘先生呢,先前本是个造假的,在河南堰师有很多做仿制青铜器的,他也是其中之一,但是现在买家的眼睛也越来越亮,轻易不好骗了,九十年代初他就把目光放在盗墓上了。我曾经在他手里看见过几样东西,还算不错,接触多了,经常去他在京落脚的地方,也就慢慢熟悉了,一些关于盗墓贼的故事,也多是听他说来的,有些东西我就不说了,因为现实中的这个行当很大程度上是力气活儿,我说些有意思的事情给大家听听,也给作者增加灵感。
       1.他是个爱在墓挖开后在里面留东西的人,因为这样的东西很容易引起别人注意,即便是在扶风一带农村,因为多年考古队的来往,盗墓贼的频繁出入,甚至当地不少农民本身就是盗墓贼,当地老百姓对出土文物是很敏感的,甚至可以说很在行,这样的东西一出来,难以掩人耳目,不如就看好东西,再给填回去,找到买家后再去挖出来交易来得安全。
       2.地点:一般都是出现在田地中,这也是为什么考古发掘在纸面上称为“田野考古”而不叫“深山考古”(恶心一下《鬼吹灯》,呵呵)。
       3.时间:这点小说没说错,往往都是后半夜盗墓,原因么,因为盗墓也是偷东西——怕被人发现么,毕竟大白天满地挖坑肯定会被人抓住啊。
       4.对象:很少有盗墓贼直接奔大墓去的,现实生活当中,我国对地下文物的保护还是很上心的,如果保护技术水平不达标的话,往往会派出文物保护部门和考古队先期进行勘探,在确定墓框位置、享殿位置之后就会再派有关部门负责管理。前两年陕西唐代大墓“哀皇后墓”被盗的事情少之又少,公安部门往往会非常重视,此案即在60多小时内全部侦破,物品全部追回,所以说,盗墓的要想常干,往往不会去动那些大目标。大家现在看见的被考古队系统发掘的墓葬,请注意电视和报章的报道——肯定会写作“抢救性”或“保护性”发掘,因为没有出现大的问题,政府是不会轻易打开大墓的,那样产生的保护费用太高,毕竟现在国家批给文物保护的费用太有限,看坟头儿够,发掘出来然后再保护的费用就太高了。
       所以,一般盗墓贼动的墓都不会太大,所以出现的东西品相也就都一般,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市场上汉墓里出土的东西最多,价格最低,别看两千多年前的东西,不值钱,呵呵,市侩了啊。主要原因就是汉代墓葬多,不相信的话,您去古玩城买个汉代陶仓吧,不会超过3000,真的多,假的少。但是矬子里拔将军,汉代陶器里也有造型精美的,价格也会高些。
       很遗憾地再告诉大家,无论考古队还是盗墓贼,他们的初勘手法亘古未变——还是洛阳铲。不要相信有什么别的方式,什么钢管儿钻地用机器什么的,盗墓贼不会用,因为那样动静儿大,还没正式挖就被人端了岂不冤么?考古队不用,是因为资金,初期勘探的人手不多,洛阳铲还是最实在的方式,成本低。另外再告诉大家,不要觉得洛阳铲是个特神秘的东西,其使用方式和勘探方式是很好理解的,干过考古的,两年内都能熟练用这个东西去做初勘,也能八九不离十,因为很多东西是有规律的。
       那是五年前了,我参加工作四年后,那时候我正是工资和奖金暴涨的时候,呵呵,有点膨胀,一直在古玩城里寻找熟悉的店家,想买点儿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一直没能找到好的(现在潘家园地摊儿上的假货能占到九五成,古玩城里面上摆的也是九成假,半成品相差,但是一般每个店家都会藏一两样儿好的东西,权且说是镇店的吧),这基本上是北京的古玩市场的情况,因为那段时间我去上海和成都也比较多,也逛了上海西藏东路的市场,甚至小弄堂里的黑店子,逛了成都迎仙桥市场,还在那里走过眼,呵呵(可是也700人民币加200港币拿下个清末民初的象牙雕观音啊,喜欢,呵呵)。这两个市场上的情况也和北京差不多吧,假多真少是大致状况,偶尔也能赶上个“漏儿”吧。
       我在北京只碰到过一次,400块在地摊儿上买了个“饮冰室”的红木书函,底儿掉,帮儿掉,回去又找的木匠补的,400块钱加200的修补,这是我在北京拣的唯一一次很小的漏儿,后来再没见过,也许也是眼力太差吧,惭愧。
       说起那个唐三彩的交易,那还是在张先生的店里,我周末过去的。见面打招呼,张先生正把一幅神仙画儿挂在店外的玻璃上修色,岁数大了,拿笔的手都在哆嗦,呵呵,我接过去帮他补完,颜色调得不好,补得很差,我们索性不弄了,回店聊天儿吧,张先生问我在上海怎么样,我问他家里还好不好,阿姨腿还疼不疼,家长里短的吧。这时候来了个推童车的中国女人,和旁边一个黄毛儿老外聊天,听说话和动作应该是两口子吧,上来就问张先生,上次看好的东西还在不在?我当时一愣,说,张伯伯,您还跟我藏好东西啊,呵呵?老爷子赶紧先跟我解释,这东西是人家让代卖的,他不好老拿出来显摆,说你要看这不就拿出来么?我问是什么,他神秘地笑笑,看了就知道了。就开始让我帮他搬盒子,最后在柜子最靠里弄出一个来,我一搬还真沉:“什么东西这么沉?还这么大个儿?”“打开打开!看看。”
       
       我迫不及待地放在地上,开开盖子,好家伙,三彩马?!我第一个反应:仿的!——给大家说说,去过北京琉璃厂的朋友可能都有这个印象,每个店的橱窗里恨不得都要放两件唐三彩,两件汉俑。呵呵,当然,都是仿品,大不了是高仿。唐三彩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古代艺术品,但大多数人只知道是唐代,别的就知之甚少了。首先,唐三彩是明器,也就是说,是专门为埋葬而烧制的。其次,它是陶,不是瓷,这是学界普遍的定论(一般的标准,陶的胎体要使用陶土澄泥,烧制温度一般在700到1000度之间,也有略高的,有带釉的,也有不带的,汉代的绿釉陶一般烧制温度都在七八百度,唐三彩一般的烧制温度从800到1000度左右。而瓷器一般定义为胎体使用高岭土制作,大家一般看瓷器露胎的地方都是白色的高岭土胎体,对吧?瓷器的烧制温度则要达到1200度以上,有的施不同釉的瓷器则根据要求温度各不相同,但都不会低于1200度)“三彩”实际上就是一种说法,就是色彩多的意思,主要是相对于唐代以前的色彩比较单一的釉色来说的,唐三彩有主要的三种颜色:黄、白、绿,但是实际上也有其他的颜色,只是少见就是了,就是蓝、棕、黑。
       说回那件东西——那是八十年代各个家庭中常见的仿品唐三彩的造型——一匹马,但是明显器型要大很多,通高100厘米左右,蹄部白色,整体主色黄棕色,带鞍蓝色,尾鬃三折系起,身肥,圆臀,腿细长,白头鬃,小耳向前,尖,口张,低头,右前腿微屈,后两腿呈向后坐的趋势,典型的唐代骏马造型,好一匹骏马!美中不足的是,左前腿从膝部以上是断掉的,看见过唐三彩的人都应该记得,马的四足下一般都会有块陶板,方便摆放站立,这块陶板也已经碎成很多小块儿了,几块带釉,几块不带。
       东西一拿出来,我说了句,仿的!张先生说,再仔细看看吧,真家伙,买家已经快定下来拿了,就这两口子。张先生给我讲了讲唐三彩辨伪的几个要点(这里就不给大家具体说了,全会了我这二把刀就更拣不到漏儿了,哈哈)。这两口子也是带专门儿的行里人来看好的,否则一个黄毛儿老外,加一个孩儿他妈,能认得这好东西?!我回过神儿来,立刻就跟张先生说,我不管了,18万,您让给我!(这是我当年全年的奖金啊!在一个刚工作四年的人来说,2002年,这已经是我认为很高的价格了)张先生当时就很为难(这东西给人家的价儿是多少?大家不妨猜猜吧),最后我当然是没能拿到,价格实在太高了,我的财力实在达不到啊,真遗憾啊。当时父母亲还没回国,我在家吃饭都成问题,更没地方借钱去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非常的让人别扭,这个东西现在恐怕已经在那个美国暴发户的家里摆了一层土了,明珠暗投啊,锦衣夜行啊,他们懂我们的文化么?知道个屁啊!古玩城的卖家为了方便买家把东西带出国,一般都会帮忙到古玩城的管理办公室开具“仿品证明”——当然,真的东西也就当假的带出境了。好东西就是这么流失的!
       这是我到现在都后悔的一次与珍品唐三彩失之交臂,后来再也没见过了,到现在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