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诗版图(之一)]1990年代以来诗派介绍:泛叙实派
作者:子 午

《诗歌月刊》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主持人语:
       泛叙实或曰叙实性,在1990年代以来汉语诗歌保持低调而不为人所知的一个事实,在今天重新被挖掘出来,相对于诗坛风潮而言,应该是一个诗歌话语的识别性特征。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可以说,诗歌泛叙实下面隐含着当代诗人见证历史的抱负和信心,显示了对诗歌审美现代性的高度自觉,也显示了他们在建设现代诗歌写作品质方面所坚持的诗学立场以及为此而进行的文本探索。
       ——阿 翔
       a_xiang2003@163.com
       泛叙实诗派形成于1990年代初。当时,有一批来自不同省份的文学青年陆续来京寻梦,并较集中地汇聚在北京旧鼓楼大街附近的西绦胡同13号西门。因为这里有一个以文怀沙、艾青、邹荻帆、张志民、牛汉等老诗人所热心扶持的中国新诗讲习所。于是,这里便成了这些诗歌“北漂”们的一个主要活动场所。而更重要的,他们已拥有彼时具有相当影响及实力的《中外诗星》、《中国诗人报》等诗歌报刊阵地。在这批已先后活跃于八、九十年代诗坛的青年诗人中,偏重于诗歌写作、编辑和诗歌活动的祁人、陆健分别来自四川、河南,偏重于诗歌理论研究和诗歌写作的子午(即呢喃)则来自广东。此外,还有一些实力青年诗人也以不同方式与他们保持着长期、稳定的诗歌及生活交往。如田原、洪烛、王明韵、阎志等。
       早在1989年,如火如荼的新诗潮(或现代诗歌)运动已宣告结束。鉴于其时中国新诗的现状,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中心曾于1991年5月2日在北大举行了“1991:中国现代诗的命运和前途”的学术讨论会。自90 年代以来,由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勃兴;同时,具有社会学、文化学广泛意义的国人“寻根”热、国学热,与海外的汉语热、汉学热遥相呼应。接下来的1993年,全国学界掀起了长达一年之久的人文精神危机大讨论。而在诗歌界,则先后有人提出了“个人(化)写作”、“九十年代诗歌”和反崇高、平民化等概念及主张。与此同时,诗歌的语境则出现了两个历史性的变化:一是叙事话语的普化;一是反讽意识和喜剧精神的介入。
       正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文化背景及诗歌的历史语境之下,祁人、陆健、子午三人经反复磋商,决定以《中外诗星》、《中国诗人报》为依托,发起成立一个名为“泛叙实”的诗歌团体。代表诗人主要有祁人、陆健、阎志、子午、王明韵、田原、洪烛等。其中,田原旅居日本后,仍保持与该诗派同仁进行艺术上的交流。他们有意识地在《中外诗星》、《中国诗人报》和后来的《中国诗坛》等诗歌报刊,持续地编发一批以写实为基调,并适度地吸收西方现代诗歌的某些艺术技巧,而突现其本土性、民族性和汉语性特点的诗歌作品。这一以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青年诗人为主体的诗歌族群,由于在诗歌理想、人生态度和某些生活方式上的相近,进而体现在诗歌的语言风格、艺术倾向及审美立场上渐趋一致,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个被不少诗界权威和老诗人所看好的泛叙实诗派。1990年代初,他们已写出了《寄自西绦胡同13号西门》、《片儿警郭子》、《小小一片落叶是人的一生》、《伊丽莎白二世》、《郁达夫说》、《观〈吴冠中画集〉》、《荞麦的世界》、《南风》、《大师和枣树》等一批风格较为成熟、颇具个性和实力的优秀诗作。其后,阎志的长诗《挽歌与纪念》以其对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挽歌式”思考和歌吟,引起了诗界的注意。
       “泛叙实”一说,最初由子午提出,后经与祁人、陆健一起讨论而确定采用此名。从语义学上说,泛叙实诗既不同于叙事诗、纪实诗,又不同于中国现、当代时期的某些具有写实主义风格的诗派。它命名为“泛叙实”诗,但并不等同于完全意义的写实和叙事,它只是把写实作为诗歌创作的一个触点(切入点)和元素;同时,这一写实性元素仅仅是一种泛性意义的元素。在创作实际中,它完全可以揉入某些现代的、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并经过揉碎、变形而重新组合成一种新颖独特、别开生面的词像建筑。从诗歌艺术学的角度说,所谓“泛”,就是不拘于一格,不执于一端,不偏于一隅,兼收并蓄,泛而有序;所谓“叙实”,就是为了避免出现此前现代诗、后现代诗对所谓“纯诗”追求的悬空倾向,使诗站在一个具象的、写实的、当下的,同时也是开放的时空形态之下。从文学史的传承及艺术源头上说,它的理论依据则滥觞于《诗经》赋体诗的叙实传统(见笔者《〈诗经〉——中国诗歌叙事因素的滥觞》),和“五·四”以来新诗的主流叙事形式及语言秩序。
       从诗歌美学的层面上说,中国诗歌始自《诗经》的意象传统,其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审美指标当是“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究其实,诗歌的“立象”无疑是基于叙实的前提,同时这一叙实又必然高于“依样画葫芦”式的客观物象实录;而“尽意”,光靠从“叙”实到叙“实”显然是不够的,诗人还得对写实的语言平面进行技巧层面的升华,以实现“泛”的艺术流程整合。通过这一或借鉴现代主义技巧、或揉入超现实元素的“泛”的美学扬弃,不但使“叙实”基质的语言势能、张力得到极大的强化,而且使“泛叙实”诗崛起为新诗潮终结后一种适度、兼容而凸现汉语性特点的新的诗歌艺术品种成为可能。
       概言之,泛叙实诗派的总体语言风格立足于具体、质朴、简洁、明快、鲜活、敞亮,而充满写实的质感、动感和层次感,强调节奏性、弹性、反差性、具象性和开放性,张扬语感和词的硬度、强度及穿透力,追求一种平实而新颖、简单而丰富、宁静而激情充盈的立体、绚丽、多姿多彩的艺术效果。泛叙实诗派的宗旨是:借助叙实性的视角及话语,把现代人当下的、真实的生存状态(细节、体验)通过“大象无形”式的“泛”技巧整合,广阔地展现两个世纪之交以来中国人新的命运图景及其心路历程,高扬诗歌的汉语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立场,共同促进中国新诗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