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大学人文教育专题]文化自觉: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经典阅读课程
作者:舒 炜

《读书》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二○○五年六月十八日至二十日,首届“中国文化论坛”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论坛主题是:“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近二十位发言人的报告分为八场,现将会议所涉及的若干问题撮述如下。
       人文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自觉
       一九九五年,国家教育部门开始在五十二所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一九九九年,教育部决定批准建立三十二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高等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引发了中国高等教育全面深刻的变化,逐步建立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以及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框架。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两课”、外语、体育等)、文化素质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四大部分组成,推动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在课程教学方面,压缩专业课部分,新增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其内容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地学校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不低于十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就长期趋势而言,英文学分有可能降低,相应增加大学里的中文(特别是古汉语)学分,文化素质课的学分会进一步调整到适当的比例。
       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这一深刻变化,意味着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和改革时期。一九五二年开始,我国采用了前苏联的大学体制,大学一年级就分专业,没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分,这为当时的迅速工业化培养了急需的大量专门技术人才。而在今日的情况之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正成为目前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基本和最突出的问题;提出“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正是要强调大学本科阶段通识教育体系的建设。
       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压力。首先,在高度市场化和商业化的今天,中国大学面对着功利化的巨大挑战,本科教育很容易落入“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的陷阱,其次,大学全球化带来的普遍后果是片面或极端强调科研,轻视教学,尤其轻视本科教育,这在转型中的中国大学,将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在一个全球英语化的教育和学术国际环境下,作为一个非英语国家和非西方文明,中国大学的人文处境更是极为复杂和困难。另一方面,在内部环境上,在我国大学急剧扩招而加速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中国大学本科生已经超过两千万,膨胀的速度非常惊人,由此引发了学校资源紧张、校园环境恶化、师资力量(尤其是人文教育师资)贫乏等一系列问题,人文通识教育乃是面向所有本科学生的公共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将会成为推行通识教育的一个严重困难。
       面对这一严峻处境,提出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这一论题尤具意义。“中国文化论坛”的宗旨是“促进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明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正包含着教育上的“文化自觉”的含义,人文教育乃是促进文化自觉的首要因素。人文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经由大学教育,能够抵制纯粹功利的职业取向,克服狭隘的专业意识,从细小的专业分支中走出来,对中国及世界历史、文化、经济有多方面的了解,从而达到文化自觉的地步。大学教育应该把“文化自觉”这一理念贯注在每一个大学生心目当中,使接受了大学本科教育之后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人文基础。今天的中国人尤其需要了解,要自觉地从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来看中国和世界。
       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建立现代大学的人文教育制度或更广义的“通识教育”制度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时间和经验积累。人文教育尤其需要长期的讨论和辩论,更需要大学内外各方面的努力和妥协。在教育和大学的问题上,比较稳健务实的道路是“逐步调整,小步改革,通过改革调整的实际成果为进一步的改革创造空间,最终形成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比较完备的制度”。
       人文教育的关键:确立大学本科教育理念
       近二十位发言人提交的报告,从各个层次分析了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进展状况。从若干所大学的经验中可以发现:目前阶段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相当游移,导致大学人文教育难以树立明确的指针。
       概括而言,目前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特别是通识教育)以下四个方面的模糊之处亟待澄清。
       第一,大学本科教育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学(尤其是高中教育)与大学的衔接。无视中学与大学的衔接,也就不能设计好的大学人文教育课程。目前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有相当部分与中学的课程重复,内容也没有新鲜感,另外,我国中学教育目前正进行各种试验性的改革探索,其中的经验教训都与大学本科教育息息相关,需要认真地总结与探讨。
       第二,一些大学的素质教育往往采取“小灶班”的形式,抽取少量学生进行一二年级不分专业的通识教育试验。这一做法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也给教师、学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这一做法实际是把大学本科的文化素质教育理解为培养少数本科生的“英才式教育”,完全忽视了大学本科文化素质教育的特质正在于:它是针对全体本科生的公共教育。
       第三,大学本科教育必须摆正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我国大学从强调专业教育转向注重本科通识教育,这是个困难的过程。目前各大学都强调本科生教育要从培养模式、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研究训练等各方面开始朝向“通识教育”基础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方向发展,但在根本的观念上却并未把握通识教育在大学本科阶段的意义,而是更多地以研究生教育的理念来支撑本科教育改革,强调本科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准备阶段,不强调本科通识教育独立的育人意义。这样的指导思想恐怕仍是以往强烈的“专业主义”教育思想和传统的延续,没有真正把大学本科教育阶段视为具有独立的目的和目标。
       第四,需要正视职业教育对大学本科教育的冲击,特别需要认真考虑法学院、商学院等等职业学院在大学中的定位问题。近年来,商、法等学院在大学本科中急剧扩张,这诚然是迎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其合理性。但这类职业学院占据大学本科相当大的资源,将对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本身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与会的部分专家学者指出,高考的考生十八九岁直接就读商法学院,其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有好职业、挣大钱,道德教育和通识教育势必无从谈起,而如果商法学院转为“后本科的职业教育”,必须先读四年本科文理学院才能报考商法学院,这样既强化了大学本科的人文通识教育,又确保了商法学院的学生必然是已经受过最好教育的学生,如此,大学本科的人文教育才能比较从容地设想、强化和改善。
       与会者强调,在大学快速扩张和普及的情况下,大学本科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应该具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大学本科阶段应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学识,这包括全面的素质教育和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全面的素质教育”一般是指大学本科生新入校不分专业,学习通识课程,一至两年后再选择专业,进入专业学习。素质教育作为本科教育核心的理念,要突出培养全面人格的精神,一个学生在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不仅能得到基本的学术训练,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所谓受过教育的人,是指除了专业的学习外,一方面要对其他知识领域有广泛的涉猎,一方面对自然、社会、价值、传统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用古典的语言说,大学的目的是培养既“有能力”又“有教养”的人,既“道问学”又“尊德性”的人。
       人文教育的核心:建设“经典阅读”主干课程
       大学人文教育的一个重点是课程体系问题。各个大学于此都做出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北京大学在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文学与艺术五个领域开设系列精品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素质教育通选课,同时以专业课程为中心向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科扩展,以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清华大学重点突出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武汉大学挑选出五十一门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每门二学分,还有约二百门通识教育任选课,每门二至三学分,并规定学生在本科期间必须修满不少于十二学分的通识课程,人文、社科、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明、跨学科领域,每个领域至少选修两个学分;山东大学依托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在全校非文史类本科生中同时开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和“中国传统文学修养”两门课程,以之作为大学人文教育的一个切入点。
       但进一步的问题在于,人文素质教育往往只是“课外活动”的一部分,游离于课程体系之外,人文教育更多地被视为一般文体活动和一般技能训练,忽视人文教育培养人文传统和文化精神的本质。校方把大量精力放在如何增加通选课的数目上,有些大学的任选课甚至达到近三百门,这无疑增加了教学成本,导致学生的迷茫困惑并常常做出避重就轻的选择,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流于表面。
       相当一部分与会者强烈主张:一定要改变概论、原理加通史、专史的模式,代之以研读古今中西原著经典。要以经典(包括人文经典和现代社会科学经典)阅读为中心,建设中国大学本科人文教育的主干课程,作为全校必修课,例如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两课两学期,再加上学习古汉语的中文课,从古到今的学,同时,健全大学助教制度,应该禁止硕士、博士发表论文,而让他们做教授的助教参与本科教育特别是经典阅读课程,这可以解决中国大学现在的很多问题,比如教师不足、研究生质量差、本科生没有人管等等;如此坚持二十年,学生和教师素质就将有极大的改观,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就会逐渐形成制度和传统。
       人文教育的扩展:校园文化·艺术修养·社会服务
       大学人文教育同时还包括校园文化、艺术修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近年来中国大学校园之建造呈现出惊人的发展态势,从涉及方案及完成状况看,有极大的趋同性。其中的原因颇多,但主要原因却在于人们对于大学校园所持的功能化理解。另一个问题是,大学扩张导致了多校区办学的困难,最突出的问题集中在办学成本、教育质量和校园文化传承这三个方面。校园的自然环境、文化设施和校舍建筑是现代大学人文、学术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重要的隐性课程。
       大学里的艺术修养培育需要加强,这涉及到每个人今后的生活品质和生活境界。有学者强调,高等艺术院校近年来的扩增、扩建、扩招导致师生比例失调,教学服务敷衍、教学品质下降等现象,在这一形势下,艺术教育本身应考虑做出变革,比如:废除外语考试强制性,在艺术教育领域,除了史论专业,一律废除外语考试;酌情废除艺术学院学位制,参照西方经验,各艺术学院的教学半数以上废除学位,开放给社会各年龄的学生,这既保证了艺术学位的严肃性和艺术精英的培养传统,也有助于大量热爱艺术的各色人等有机会进入艺术学院;再者,应大力培育形成艺术场馆文化,中国早已建立许多美术馆、音乐厅和博物馆,这都是储存完整历史记忆、真正实行人文艺术教育的场所。
       大学生的“社会服务”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环节,引起了全体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年轻的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片土地有可能一无所知,对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也是人文教育的大课题。了解中国的国情,增强大学与国家、社会的共同责任意识,应该是大学人文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不是指风花雪月的小资教育,中国历来的人文教育总是有它的社会关怀。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的最高境界,基本上体现为人人皆知的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第一句讲个人的身心修养问题,第二句讲公共性问题。这两个方面肯定会有张力,但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要追求的是实现个人修养与公共关怀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