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评论·随笔]冯晏诗歌:灵魂上空的光芒
作者:邢海珍

《诗歌月刊》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冯晏是黑龙江非常有影响的女诗人,在全国也很有知名度。多年来,我不断读到她发表在报刊上的一些诗,留有非常深刻的印象。最近有机会细致地读她的诗集《看不见的真》,才算比较深入地走进了冯晏营造的颇具个性的诗歌世界。
       毫无疑问,在一个文化自由和多元发展的时代,诗歌也是每个诗人心灵中自由的因子,是一种敞开的、无拘无束的表达。多元并存的时代格局,诗必然显得杂乱,就是诗的规则也失去了某种严肃的表情。冯晏和她的诗歌,正是从这种历史的大背景中走出来的,她的写作带有散文式的轻松和随意,近于内向的叙述在有些漫不经心的态势中寓含着思考的深度和思辨的力度。
       我所听到的是低语的调式,远离闹市和喧哗,说给别人,但更重要的是说给自己。这就是冯晏的诗,她没有选择激情的方式来说话,而是舒缓地推进着,在寂静中,我甚至听到了与灵魂接近时所发出的摩擦的声音。《沉浸在循环中》有这样的诗句:
       春天,又一批花儿诞生
       不同的是,它们始终沿用
       母亲的名字,这其中包含的
       经验和祝福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灰尘中的石子悄然苏醒
       并重新露出了红润的脸庞
       接下来,古老的阳光
       在惊讶中散发出不同的灼热
       这是一种内省式的表达,心理的痕迹很重,是在思辨中描述,写花儿诞生、花儿的“名字”以及“芳香”与“经验和祝福”的联系都不是表象的传达,都是来自一种深层和内在的可能性。诗人笔下的“春天”自是与众不同,在这里,时间不再是一种现实的维度,无论是悄然苏醒的”石子“,还是古老的”阳光,都浸润着思考的理性,透出了一种厚重之感。
       冯晏的诗歌已有了更复杂的可能,而不是那种简单的话语方式。由于阅读西方哲学、现代派文学等著作,深受其文化的影响,诗风与传统的差距很大。重视捕捉来自细节中的微妙感受,在看似随意的表情后面,本质上却是一副多思多虑的柔肠。诗人特别重视细节与词汇的力量,除了凸显具象的效果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涵纳足够的理性。
       冯晏的诗歌更钟情一种宁静的效果,不动声色地叙冯晏的诗歌更钟情一种宁静的效果,不动声色地叙述,像高飞的鸟,沉默着升空,平稳地舒展翅膀,自信地驾驭气流,在灵魂的高处不断地拓展着。她的诗自如地表述着内在的隐秘风景,她这样说:“焦虑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 它培植了鲜活的文字 / 在世界上跳舞,复杂的诗歌 / 以鸟儿的方法发音 / 夜间站立在睡眠之前的词语 / 像被采摘的新鲜花束”(《谁为我送行》)诗的空间显然具有超现实的因素,取生存现实的内容然后大幅度变形,以心象的方式来呈现。好的诗在灵魂的上空飞翔,智性的光芒在翅膀上闪动。
       母亲的春色被我接了过来
       她的灯光由此变暗
       摗∠褚桓鍪〉绲娜?摗∷诎档乒庀虏仄鸬墓适?却穿着我没有记住的时代的衣服
       摗。ā犊床患恼妗罚?
       由“母亲”向“我”转化的生命过程是从“灯光”这个词开始的,诗用诸多细节如“变暗”“省电的人”“时代的衣服”等,抒写了有深度的人生感慨,诗似在一种不动声色中就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春色”和“故事”都是非常重要的词汇,诗意的容量很大,是读者不可忽略的意义环节。正如德国著名诗人哥特弗里特·贝恩所言:“我们将会承认,词汇里有一种潜在的存在。这个存在像魔力一般影响着能感受到它的人们,并赋予他们以把这个魔力传播开来的能力。”(《抒情诗问题》)可以这样理解,诗意的本身不是“直言其事”,而是以一种“潜在的存在”介入读者的理解,进而形成艺术的张力之美。如何理解冯晏的诗,比如说母亲的“春色”是什么,它肯定不是“春色”本身的词汇意义,而是这个词汇由象征牵引的“潜在”的意义。如果说“春色”是母亲的美好的青春年华,那么后面的“灯光”以及“省电”等词汇也不会是词汇本身的意义,也是与青春年华有关的东西,我们只能进入诗意的层面来理解。
       摗〈由细鍪兰偷?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算是放开了手脚,写诗的人顾忌不多,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冯晏赶上了这个时代,她的诗自然也是凭着心性写开去,也当然地显现着她内在世界的思维特征。读《看不见的真》,感觉这是很内向的诗,写微妙的感觉多,不是单纯的境,是在思辨的进程中求得一种具象的效果。从中国新诗的传统看,冯晏改变了通常的抒情的路数,而更偏于哲思的方向。《在海边》一诗中,诗人这样表达自己的情怀:
       多少次来看海,我已记不清了
       它的波澜早已走进了我的平静
       岸边细碎的沙石在静谧地午睡
       我的脚步早已随秋天的牡蛎一起成熟
       甚至溅不起一串以往的浪花
       摗?怕丢掉时间绝不会这样小心
       也不会缘于心碎而就此放弃
       我的茫然告诉
       海里的目标平凡而渺小
       船儿围绕着渺小的目标
       竟会摇摆一生
       摗?虽然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出“海”或“海边”的景致,但这些诗句又不仅是“境”的呈现,至少不是“境”的直接呈现,而是理性的一种潜在的运行。冯晏的诗主要是一种叙述的语体方式,冷静而稳实。诗人是以诗来透露自己灵魂的消息,“我”的因素介入较多,比如“我已经记不清了”、“我的平静”、“我的脚步”、“我的茫然”皆为主体的情感引导,诗的情境效果就变成了诗人心性的一种描述,沙石的“午睡”、“以往的浪花”以及“船儿”的“摇摆一生”,都是借物以寄托诗人的性情,诸多人生的况味蔚成隐约的形态,诗的色彩不由得有些忧郁起来。大海无边,而“目标”却“平凡而渺小”,这种茫然心境中包含着丰富而有深度的象征内容,暗示了理想和追求的失落和艰辛。
       诗歌的写作是在事物的具象内容中行走,是引领形而下的内容朝着形而上的内容升华,诗意的位置应在人的灵魂上空。冯晏诗意的构成主要表现在对于事物的理解上,在描述中嵌入一种哲学的思考,她曾这样说过:“一位优秀的诗人倒不一定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家,但他至少要研究哲学。我认为人生直接受益于哲学,写诗更加不可缺少哲学的思维,假如你确定自己不想只做一名激情诗人,而想做一名智者诗人的话。“(《冯晏书面访谈》)冯晏重视诗歌创作中的哲学意识和哲学思维,她以哲学的方式来增加诗的智性因素,有时甚至不回避理性的抽象阐释。《守望着我的动与静》是这样进行诗意表达的:
       选择用哲学代替水分子淋湿
       易于干燥的思维,这是因为
       经验的花蕾,已经爬满
       面前的电源插座,这是一本记录时间
       和历史的账本,已有许多哲理诞生
       摗?诗中直呼一些抽象名词,如哲学家、思维、经验、时间、历史、哲理等,使诗的本身理性色彩很重。由于诗人的意象化处理使话语凸显出鲜明的情境效果,把“哲学”与“水分子”对接,把“思维”用“干燥”来修饰,让“经验”结出“花蕾”,并延伸至“电源插座”,可谓有虚有实,是虚实相生的诗意情境。这种理性的触目可见的硬度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张力,使诗更多了一种“知识”的书面语色彩。
       冯晏的诗选择了自由的抒写向度,无拘无束的言语,是意识与潜意识的流动,她不喜欢那种直接的、简单的情感表达。但你又不能说她的诗不是抒情,她的那种自然流动的、又有些冷静的沉潜的方式确是以情动人。她的诗通过理性对感觉的强化,通过大量叙述对意象的稀释,很有些散文化的趋向。或者可以说,这是一种对于增加新质的个性化追求,中国新诗的发展在艺术上有很大的空间,任何一个诗人在诗歌写作上的追求都有许多可能性。冯晏的自由和率性,是诗歌心灵空间的向度,她以《拨亮》为题这样写:
       去用手指拨亮那些
       不愿声张的事物,作为
       探听人类隐秘踪迹的切入点
       摘下金黄色的橙子,送给
       那些被智慧的绳索
       紧紧捆绑着的满身伤痕的人
       摗?诗人所要“拨亮”的“不愿声张的事物”正是与生命和感受有关的对象,一切“隐秘”的哲学深度以及主体创造的诗意内涵都可以得到显现。“金黄色的橙子”是一颗精神的太阳,可以照亮许多经久黯淡的光阴。这样的诗也是“不愿声张的事物”,是以一种内在的力量改变了自己先前诗歌写作的走向。她的变化主要是对抒情表象特征的弱化,转而注重某些随机性的诗意构成,甚至在叙述中进入散漫的不经意状态。
       冯晏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明显的生活和人生的划痕,那些富有叙事色彩的自语常常携带着对往昔的追怀,但她作为一个诗人更看重的是对生命内部的展开。一种失意的调式,一种茫然的色彩,形成了对灵魂本身描述的可能性。在读书和写作中,不断拨开浮尘的遮蔽,真正回到诗性的本质中来,她灵魂的上空,会有更为炫目的光芒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