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超越文丛”诗歌研讨会侧记
作者:全 一
《诗歌月刊》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主持人语:
每次看到某地以某种官方的形式为诗人举行任何形式的研讨,我都感到些许的欣慰。并非说,诗歌定要官方的承认。诗人只属于自己和他自己的时代,除此与它无涉。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诗歌的极度边缘化。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不能想象诗歌被世人反复忽视、歪曲、“恶搞”。此时,任何形式的支持都是宝贵的。当然,更大的支持肯定来自诗人自身:把握自我,才能把握世界。
——黄玲君
2006年12月23日,宁波出版社出版的《超越文丛》诗歌研讨会在联谊宾馆召开。来自北京、安徽、浙江的60余位诗人以及诗歌评论家黄亚洲、吴思敬、林莽、王明韵、柯平、沈泽宜、张德强等,对这套制作精美、艺术水准颇高的诗歌丛书进行了高度评价,同时也对丛书作者的诗歌作品进行了逐一点评。
专家们认为,这套《超越文丛》基本反映出了当代宁波诗人尤其是青年诗人的创作实绩。它的出版是浙东诗歌新军渐成气候一个标志。近年来,优秀诗人的诗集出版尤其是诗歌丛书的出版一直是出版市场的一个盲点。在宁波市文联、宁波市文化局和宁波出版社的共同关心下,宁波诗人们出版了这样一套有创新力、有生命力的《超越文丛》,是诗坛的一件喜事,也是一件幸事。
研讨会由宁波市文联党组书记李浙杭同志主持。王桂娣、何微、张松才和李振声等分别代表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文化局和宁波出版社到会祝贺并讲话。下面是“超越文丛”诗歌研讨会理论研讨纪要。
黄亚洲(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著名诗人)
12月,天气寒冷,依然能感到诗歌的温暖。宁波是浙江省文学和诗歌重镇,以荣荣、俞强、高鹏程等人为代表的诗歌,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得到了有关专家的点评和注视。现在,又推出这套整齐的《超越文丛》,我感觉到宁波诗歌队伍的强大和实力的展现。总体上而言,宁波诗歌呈阶梯式在整体推进,这种态势非常好,我认为,我们年轻作者、诗人之间还要互相学习,我相信,宁波会是整个浙江诗歌界的一个很好的先锋部队和创作基地。
诗人姜宇清评张文斌的诗集《遗失在风中的岁月》:
读张文斌的诗,给了我很多新鲜的气息。无论是政治、历史、权力,还是风景、心灵、现实都有深入触及。总之,书写真感情,流露真性情,是张文斌诗歌创作的出发点。诗是他的后花园,在他的诗集中,也体现了现代的诗歌节奏、素描方式、蒙太奇手法等。人类在缺失什么,人的遗憾和痛感,比如《巴格达男孩》中描写一个小男孩的头颅,以及一些南非题材,甚至机场、地铁、都市、老外滩、化工厂等等这些符号和象征,都是张文斌所密切关注的。当然明朝的皇帝系列,他也写得比较到位。
诗人李全平评黄港洲的诗集《激情冲浪》:
黄港洲是一位较传统的当代军旅诗人。读黄港洲的诗,反映出的正是很多真实的军营生活的场景。具有鲜明的政治抒情诗的特点。他的诗集,勾勒出了一个在军营中成长起来的诗人在诗坛这样一个特定的过度时期的探索历程。港洲,是有感情的诗人!他也是一位多情的诗人。《激情冲浪》,这本诗集分为“情满军营”“情海掇英”“情丝短笛”“情牵故里”“情写异国”五辑,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情感经历、心路历程以及游踪轨迹。他的诗行云流水,朴实无华,却又渗透出不尽的激情、豪情、真情、乡情以及恋情、友情和亲情,读后让人有清心透气的感觉。
诗人霜林晚评钱利娜的诗集《离开》:
我对钱利娜诗集《离开》的解读是:水的吟唱和玻璃的尖叫。尽管我不赞成把女诗人的诗歌都纳入所谓的女性诗歌范畴去评论。但对于钱利娜的诗,我还是选择了这一序列。因为在我看来,钱利娜的诗歌中存在的明显的“女性意识”,女性的性别经验,女性写作的独特性。从她的诗里,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她的内心,尤其是那种深入骨髓的爱与痛,很直接。从题材的选择来说,钱利娜的诗,诗歌语言质地纯洁,触觉纤细敏锐,情绪直接清澈,带有脆弱、尖利的疼痛感。钱利娜的抒情方式如水的流泻方式,清晰、透明、纯净。她的诗有一个大的背景和抒写对象,即她生长生活的水乡世界。水是她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全部生存背景。
女诗人江南梅评 陈海勇的诗集《远近》:
陈海勇诗集《远近》,给我的感受就是:生活的切近与灵魂的高远。认识陈海勇近两年了,两年里他出了两本诗集,一本集子叫《飘扬的石头》,一本是现在我手边摊开的《远近》。陈海勇是个商人,我们读到的陈海勇的诗,是无数生活场景的集合,无数精神攀高的串联,无数灵魂检测的列队。陈海勇向我们呈示了他所经历的现实世界和自我建构的内心世界,这两个世界都是驳杂的、丰富的,也是悲悯的、锐利的,因此,我们在读到这些诗歌作品的同时,也在间接经历另一场人生。
诗人王立军评黄洪光的诗集《春服既成》:
黄洪光是个奇怪的诗人。因而作品的趣味,别具一格,我看出了其中川人特有的鬼气与湿气。却也发现这些内质来自人的血气,那种可以沉溺的迷醉。他的用词很轻,很薄,是武侠小说中一针见血的柳叶刀,是点到为止的控制。手法精细,切割从容,那些事物或事件,在对峙的那面如镜侍立。他起舞弄清影,恍兮惚兮。将欲望中的想象,轻轻折下,转身吟咏,插入汉语的青瓷花瓶。黄洪光,善于观察自己,了解自己。他对年轻女性充满了柔情,近乎崇拜。对于心仪的女子,他总是不吝惜用最美好的情感,最干净的语句来描绘她们。树才说:与其说技艺促成了精神状态的敞亮,还不如说,一定的精神状况总是呼唤特殊的技艺。诗人的精神内在地规定着某种技艺。黄洪光作品的精神内核是柔软的,揉和着女性的芬芳,并且隐约着些许从未张扬的自恋。因而他的语言节奏很放松,很迟缓。
诗人泉霖评李全平的诗集《滂沱》:
我认识的李全平是一个完全沉浸在诗歌世界里的人。将李全平诗集《滂沱》细细读过,感受归结四个字:诗意滂沱。作为一个诗者,“在环宇四处的空间布满了肉体的恐惧,而这恐惧持续已久,以致使我们麻木不仁,习以为常(福克纳)”的语境中,李全平继续着他抵抗“沦落”的战斗。他一步也没有离开自己的精神故乡。在一种自觉的状态中,李全平自如地按着他自己的轨迹“回乡”。那些老家的人、活着的和逝去的亲人,那些市场里的人,街头的人,在诗人的眼里全都是他的“乡亲”。他的写作远离功利,他宁可给自己的诗歌写作赋予更多的压强,从更宏大的基础上建设自己的文字家园。就像一个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要挣断枷锁。
诗人史一帆评 姜宇清的诗集《伙伴》
最近几年,我比较关注中老年诗歌创作。姜宇清是属于教授级的诗人,在中国,教授级写诗比较少,国外比较多,像沃沦、米沃什、拉金,奥登,庞德、艾略特等等都是教授级的。我认为,姜宇清的创作特点:创作道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中年诗人创作呈上升趋势这一点很重要,关系到他这辈子可不可以写诗。有些人起点很高,走的可能是向下的路,有些人走的路很艰难,像火焰、蜡烛,但是走的是向上的道路。姜宇清教授属于后一类诗人,因此他可以一辈子写诗。
林莽(诗刊社编辑部主任、著名诗人)
《超越文丛》的七本诗集,和我们当前的诗歌状态相似并且吻合。我们现在的诗歌状态已经摆脱了七八十年代那种流派云集的状态,而达到了一种多元共生的状态,这种多元共生就体现在我们宁波的这七位诗人身上。有那种政治抒情诗式的,有那种沉浸于自我内心世界的,也有那种从现实世界中发现诗意的。他们每个人都是从自身的生命经验出发,不是那种虚假的,不是为了诗歌写作而写作的。下面我再具体地说说这七本诗集的特点。
姜宇清的诗歌,比较理性地关注生活,从细微的、智慧的方式来书写和回忆世间的一切事物;张文斌的诗,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文化和时间;黄港洲先生的诗,是一种情意真切的政治抒情,除此之外,他诗集中反映的对父亲的回忆,和生活的各种情感和场景是真切的;李全平的诗,努力在建造一个语言的世界,这个语言世界建构起来是非常有难度的工作;黄洪光的诗,我非常同意刚才王立军的评价,确实有种游忽不定的,像林风眠似的东西,他是在语言的幻想中寻找诗意;陈海勇的诗在全方位的书写生活,及现实世界投映到内心的一种美感;钱利娜的诗,是以其女性视角审视个人生命的一种冷峻的火焰。
我读了这七本诗集,发现这七个人的写作里面也存在各种问题。我觉得我们诗人应该放松下来,进入到文化世界中去,能诗意地表达自己,做一个忠于自己灵魂的诗人。最后我也有一个建议,就是我们的诗集可以出得薄一点,不必出得太厚,可以把我们更经典的东西展现给大家。
吴思敬(首师大教授,博导、诗探索主编、著名诗歌评论家)
姜宇清老师的诗集题材是来自一组写动物的诗,读他的诗,跟读《伊索寓言》的感觉很像。把人类社会的种种生相,凝聚在诗集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人生的态度,把动物当作朋友和伙伴,体现了大家的博爱胸怀。李全平的诗最大的特点是冷峻、犀利,跟几位男诗人相比,有一种野心。读了钱利娜的诗,令人震撼。她所展现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现代女诗人形象是独特的,语言感觉也很好。清纯、冷峻,她独特的个性和独特的表情方式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张文斌由于长期做公务员,他对世态人生有一种自己的思考。像《省府路8号》、《又回省府大院》,流露出凄凉、怀旧、无奈等非常复杂的感情,透析出现代公务员的心态。陈海勇,是一位非常特殊的诗人,是一个企业家诗人,商旅生涯和诗结合在他身上,当代企业家心态的丰富性表现得很好,宽厚、包容、驳杂。黄洪光《春服即成》,从容、大气、丰润、厚实,延续了90年代以来强烈叙事的诗歌传统,比如他写的《修屋记》很耐读。黄港洲先生,植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一个军旅诗人,热情、明朗、朴实、豪迈是他诗歌的特色
张德强(浙江省诗歌创委会主任)
宁波是浙江的诗歌大市。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宁波的诗歌队伍比较强大;二是宁波的诗歌活动比较繁荣;三是宁波的诗歌阵地比较多。再加上宁波市委市府的重视。下面,我想就自己作为一个出版社编辑这个身份谈几点:我觉得这是一套精心炮制的大气、典雅的诗歌丛书。显示出了宁波作为东方大港的城市包容性。封面装帧,也设计得非常大气。我相信,这七本诗集是我们建设文化大市、建设文化大省的一种文化积累。
沈泽宜(著名诗歌评论家)
宁波曾出版过一套三卷《上升的蔚蓝》,这是对上个世纪宁波诗坛的总结。如今,短短几年,宁波出版社又推出这么一套《超越》诗丛,令我十分震惊。宁波诗潮汹涌,跟城市的历史渊源和开放程度密切相关。我认为宁波诗途不可限量。
柯平(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
我觉得每个诗人写诗就是发出自己的声音,这里面就包括声音的质量,语调和音速,等等。这套《超越文丛》中,黄港洲的声音,是时代代言人的声音,这是五十年代以后中国诗歌的主流声音。从陈海勇的诗歌里,似乎可以听出不谐调的音调,那是一种不确定性的音符,也许主要是由于其商人的社会经验和诗人内心里面的写作身份相互矛盾产生的。姜宇清的声音,他的每首诗都明确告诉我们一个真的东西。从张文斌的诗里,我听出一种惊奇。我曾把《省府路8号》《又回省府大院》发在一个论坛上,大家都很喜欢读这两首诗。李全平发出的是很有条理的声音。钱利娜的声音是梦呓式的,自说自话,很独特。黄洪光,也是一种自说自话。带有性感,光滑,让语言尽量流动。我认为,他是浙江近年来语言上下功夫最深的一位诗人。
王桂娣(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各位专家名流,出席这次会议,对这套《超越文丛》的诗人作品进行点评,大家发言都很中肯。我代表市委宣传部感谢各位专家、学者、教授和诗人。感谢你们用真诚滋润了宁波。我希望,我们宁波诗人要耐得住寂寞,要回归生活,要进入忠于自己灵魂的诗歌作品中去,让我们的宁波诗潮更加汹涌!
李浙杭(宁波市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
各位发言都很精彩,特别是专家点评都很有针对性,很有深度。相信对我们今后的宁波诗歌创作更上一个台阶会有启示和帮助。最后我想说:生活有多深,作品有多厚,追到春深处,采得百花归。希望我们宁波作家和诗人深入深入再深入,思考思考再思考,勤奋勤奋再勤奋,努力创作出无愧于生活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让我们的诗歌留下时代的记忆,
(全一根据录音整理 摄影:容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