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只眼观人]自珍和自信
作者:刘运峰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94岁高龄的王世襄先生在其新著《锦灰不成堆》中,一改平时的谦和敦厚,发了不少的牢骚:“半个多世纪前的不白之冤和不了了之的‘取保释放’理当有一个符合事实的公正结论。现已届耄耋之年,容我陈述的时间指日可数。为此我不得不收集一切能得到的证据和集体上报的材料写成文字,作一次最后的申诉。”
       王世襄先生是冤枉的。既然经过4个月的“逼供信”,10个月的公安局看守所调查、审讯,查不出任何盗窃行为,却为什么又被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开除公职”,责令“自谋出路”。在半个世纪前,把一个人“开除公职”,令其“自谋出路”意味着断绝一个人的生路。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处理还不如将一个人关入牢狱。因为,牢狱毕竟有饭吃,可以活命。而一个没有了工作、没有了收入来源的人,岂不是要陷入绝境吗?
       但王世襄也是幸运的。他有一个亲密无间、和睦温暖的家庭。尤其是他那正直无私而又多才多艺的妻子袁荃猷。她坚信自己的丈夫不是贪污文物的罪犯,而是保护和追回国家文物的功臣。她相信事情总有水落石出还王世襄一身清白的一天。他们一起选定了终生坚决走下去的自珍之路,那就是“堂堂正正,规规矩矩做人,决不自寻短见,更不铤而走险,尽自己的努力,专心于有益传统文化的写作,自信行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当能得到世人的承认”。王世襄在怀念袁荃猷的文章《集美德于一身》中进一步阐发了自己的自珍与自信:“要知道凡有一定的工作能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又天佑不短命的人,放在任何地方都会出成果。(别人的)幸灾乐祸是徒劳的,妒才嫉能不能提高自己,而只会激励受不公正待遇的人更加刻苦勤奋,笑到最后。”旨哉斯言!王世襄的自珍和自信在他的成就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四十余种著述的出版,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评价;毕生收集的近千件明式家具入藏上海博物馆;将荷兰王室基金会颁发的最高荣誉奖金全部捐献,修建的武夷山希望小学巍然屹立……
       反过来,当年那些向王世襄身上泼脏水,诬陷王世襄、迫害王世襄、对王世襄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就不用说著书立说、流芳百世了,恐怕连被人钉在耻辱柱上的资格都没有。到了这个时候,谁是胜利者,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还用得着来分析、判定吗?
       自珍与自信,是人生的法宝,应该时时将它们牢牢地抓在手中。■
       【高善斌荐自《今晚报》2008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