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灯下翻书]除了《沉思录》还能读什么
作者:止 庵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曾经说,排行榜有个特点:一本书很难上榜,上了榜很难下来。书畅销往往就是它继续畅销的理由。可是马可·奥勒留·安东尼的《沉思录: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待在榜上的工夫未免也太长了。《沉思录》的确是本好书,值得一读;
       大家一窝蜂地盯着一本书读,却未必是好现象。我自己读《沉思录》还在20年前,当时这书几乎默默无闻。《沉思录》所讲,与中国的“中庸之道”颇有相近之处。作者稳重沉着,反复提醒人思考,本是一部戒除浮躁的书,然而现在一下子出了那么多版本,倒成了一件浮躁的事儿了。这跟书本身的好坏已经没有多大关系。大家都浮躁地读一本并不浮躁的书,未免有些好笑。
       其实类似《沉思录》这样的书不止一种,与之同时代或以后,有不少类似的书。相比之下,马克·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未必算是出类拔萃。大家能不能再读点别的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古希腊柏拉图的《斐多》,记录的是苏格拉底临死当日,与门徒就正义和不朽的讨论,这可以说是苏格拉底最后的“沉思”了。这本书是杨绛在钱钟书去世之后、写《我们仨》之前翻译的。苏格拉底另一位学生色诺芬,也写了一本《苏格拉底之死》,可以一并参看。
       古希腊的此类著作,还有一部《路吉阿诺斯对话集》,成于公元二世纪,“疾虚妄”和“爱真实”可以概括其特色,借用《古希腊文学史》的话说,路吉阿诺斯“博学多才,观察敏锐,在一切事物面前显得谈笑风生,颇有幽默感;他过于渴求诚实,过于吹毛求疵,过于矜持;对自己生活的时代来说,他不能随波逐流”。中译本是周作人所译。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是作者与上帝之间的对话,深刻地反思自己的一生。如果说马克·奥勒留·安东尼的《沉思录》是人生层面的反思,那么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就是灵魂层面的反思。
       法国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对于人和这个世界的认识之深刻,是前所未有的。“人只不过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该名句便出于此。
       此外还有《培根论说文集》、蒙田的《随笔集》、克尔凯郭尔的《或此或彼》、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朋霍费尔《狱中书简》、加缪的《西绪福斯的神话》等,都是“沉思录”一类著作。它们与马克·奥勒留·安东尼的《沉思录》一样,主体是思想,形式是格言、对话、书信、随笔之类,而非“高头讲章”,读起来不大费力。大家如果真的想读书,想思考,不妨多找几本来读。■
       【若璇荐自《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