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海上诗群]黑盒 等
作者:郁 郁

《诗歌月刊》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黑盒
       从黑盒里挣脱出来
       衣裳没划破皮肤也没划破
       难以置信
       你还是出来了。而且
       发现在闹市
       连叫带喊身价高涨
       太阳西斜
       你忘我的声音
       越来越饱满
       拥挤在黑盒周围
       黑盒突然飞跑起来
       愤怒的人群像愤怒的火车
       白烟滚滚
       一场壮观
       奇异地发生在视野的尽头
       解释也多余
       想起黑盒里的遭遇
       你觉得活着已并不重要
       蓦然回首海上梦
       1986年的4、5月间,上海“地下”诗界,确切地说与《大陆》、《海上》相关的成员,以及一批散落在体制外的文学青年,前所未有地受到上海市公安局政保处的冲击。抄家,拘捕,传唤,监视居住……手段之丰富、涉及面之广恐怕是粉碎“四人帮”以来最为严重的了。随着他们的盘问和时间的推移,我总算对此事的来胧去脉有了一个大致的了然。原来起先遭殃的默默,是因所谓的擅自印刷诗集《在中国长大》;而作为收盘处置的我,那更是问题多多:参与星期文学茶座,创办天天文化社,刊行《大陆》、《海上》,全国范围的诗歌串联,散发《清明献词——告上海人民书》。
       从此,默默便自橡胶厂的图书馆被派到生产胶鞋的流水线,我也从机关被安置到修理厂,最后课以辞退无业至今。更多的朋友如孟浪、冰释之、郭吟、刘漫流、朱乃云、孙放,还有达陆、阿钟、巴海、张亮、黄文棣、陈其范、林沁源、京不特、吴非、里纪等,生活的轨迹无不发生了巨变。如今大家星散各地也都人到中年了,如果说诗歌是精神上的毒品,那么我们依旧无怨无悔——时间是公正的。
       也就是在那年夏天,《深圳青年报》和安徽《诗歌报》联手举办“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的消息传到了上海,
       不久又收到了约稿信,大展要求有:①流派/群体名称;②艺术自释;③创立时间;④主要成员;⑤诗作/刊物。如此隆重、庞大的盛事,将全面、专业地展现,这对当时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现代诗运动,尤其是上海地下诗界境遇,不啻是一种有力的推动与告慰,甚至还略带抗日战争时期进步青年奔赴延安的色彩。在宝山刘漫流家里,我,好像还有阿钟和京不特等“海上”同人就如何参加“86’大展”作了认真、负责的讨论与安排。
       在“海上诗群”的艺术自释中孟浪写道:“诗人是天生的。如果,我们这一群竟也一个个成了诗人,那纯属偶然;这正像我们生在上海纯属偶然。必然的、不可逆转的事实是:我们深陷其中。”作为互补和完善,刘漫流的那篇《人将永远不死》更为精准、从容地反映了“海上”诗人的心声与神态——“……他们本来并不想做什么艺术家,在他们诗中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想恢复人的魅力而已。如果一首诗不是出自本性。而是因为命运,那将是他们最大的悲哀。他们始终抱有这样一个信念,人不应该成为人的敌人。”
       囹圄之后的默默给“大展”奉上了多首诗作,其中那篇《凯旋》至今读来依旧令人心绪波动。
       凯旋
       不要讥笑我哭得像刚从河里挣扎到岸上
       我感到秋天般地负债
       我明白了一切
       我失落了一切
       让我痛痛快快告别你们吧
       去森林把自己磨炼成老虎
       再进化一次
       让我带走太阳吧
       等城市重新使用松明我再回来
       我一个梦想主宰季节的中国孩子
       打算逃跑和沉默
       和一个不管慧不慧的女人结婚
       太阳在我怀里从此就是一枚剪纸
       爱情也是
       只有云、只有火、只有石头
       才是沉默的典范
       至于没了工作的郁郁,反倒更加自由、坚定地面对起生活,他的那首《表态:任其自然》是否可以理解为作者遭遇了一系列挫折之后的情绪和觉悟。
       表态:任其自然
       愤怒使我怨恨使我平静
       使我
       怎么也想不起来什么也没有忘记
       原因在脑袋上抽芽
       蓄长发和隐匿矛盾一样
       来来回回需要每天疏理
       我喜欢整齐的阳光
       经常尖锐地刺激皮肤
       疼痛把我清醒
       意识到你的手妙不可言
       插入我的头发
       仇恨阳光的念头
       就会和柳枝一起萌生
       歌唱你栅栏一样的手
       鞭子一样的手
       你能把它投向白墙
       一条犬和它一张一合的吠声
       恐惧是一张苍白的纸
       需要写上:愤怒使我怨恨使我平静
       使我
       怎么也想不起来什么也没有忘记
       时间把自己剃成光秃秃的石头
       这一年秋冬之际孟浪去了深圳,在《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的编纂与成书中,他和徐敬亚投入了浩繁的精力,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负责任地说,这本“红皮书”与1985年老木主编的《新诗潮》和1993年万夏、潇潇主编的《后朦胧诗全集》,时至今日仍是研究当代中国现代诗最为重要的蓝本。
       1990年代中期,孟浪去了波士顿,这一走就是十年,惟一回国的那次竟还是因双亲亡故的奔丧。京不特在1980年代末,出家为僧又费尽周折,最后落脚哥本哈根。我们也偶有联系,可能是时间和距离的缘故罢,早年间我们对于诗的热情、专注和崇敬,如今已成了寒暄抑或笑谈。我不知道是时代变了还是人变了?反正这个社会离诗肯定是愈来愈远了。此外,为寻找1988年盛夏我在武昌东湖编辑的《第三代诗歌总集》,1996年冬天我特意去了趟武汉,询问当年邀请我去的朝晖,他无奈又无辜地告诉我被廖亦武拿走了,而亦武尽管我在85年深秋曾到涪陵走访过他,以后也再见过一回,可时隔多年便杳无音讯了,只是零星地听到一些传闻;这不禁让我想起89年初春与黄文棣一起编纂的《门在屋檐下——上海青年诗人20家》,交予出版社后便石沉大海。
       看来1980年代末和1990年初以后,那些变化、那些遗忘是从不为人的意志而转变的。不过笔者以为再怎么千变万化,写作的目的与诗人的职责决非是对时代和人的陌生、暧昧、冷漠、堕落,否则我们必将在利益面前沦为侏儒。
       近作二首
       归去来兮
       精神走了。肉体来了
       像那些风骚的娘们
       欲望躲避在乳壕间
       觊觎着迷乱的信仰
       最终跟酒色之徒一起,东倒西歪
       轻飘飘,那是抽去了魂灵的躯壳
       你怀抱着心情,沉甸甸
       不看窗外
       也不再理会众人的劝慰和惊诧
       我的美意是苦涩的果实
       核心被现实分割在理想的树上
       掉不下来
       也不打破人们温饱之后的梦想
       肉体来了。精神走了
       那些败走麦城的将领
       留下的子女和传说,散落在民间
       你无法知晓以后,因为
       故事中有着沉默的祖先
       旗,是灵魂的最后一件衣裳
       书写和劳动的手,常常被希望之光划破
       姑娘与母亲的痛和男孩有关
       男孩也有痛呵,他不善言辞
       成长的履历像头顶上的青瓦
       掀起来,每一片都是要命的疤
       哪天母亲甩手走了,遗产和责任混在一起
       搞不懂,国家和祖国的区别
       在男孩眼里就像父亲酒后的胡言乱语
       那一耸一耸的乳房,是姑娘跟社会调情的资本
       拦不住,时代的缰绳被欲望绷得四处飞扬
       旗,是灵魂的最后一件衣裳
       男孩痛定思痛,拍拍身上的尘土
       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