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风雅颂]王晓庆山水人物画初探
作者:蔡 宁

《诗歌月刊》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读画家王晓庆山水人物画,与画上一丘一壑、一草一木交流,与画上高人雅士交谈,领略其笔墨创造的豁达隐逸、天人合一的诗情画意,让人怡然馨心。
       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人物画尤早于其他画科,据《孔子家语》记载,在周代即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与《人物驭龙》帛画是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料。形成山水人物画的形式是在南宋,南宋画家梁楷、马远以其独特的观察方法,深刻地剖析人物的个性特征,用简洁的笔墨将这一画种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人物率意,而且山石树木画的同样传情。梁楷《三高游赏》图,以其精致细润的线条刻划人物面部表情,以粗放的钉头鼠尾描处理衣纹,以枯柴描表现背景树石,笔意简赅,恰到好处;马远《四皓图》画得韵味高古,四皓悠闲恬适地隐居在深山岩壑之间,三位专心奕棋,忘情于世,另一位缓步慢游,山石突兀,树木郁葱,流水潺潺,四周清静幽深。这时期的山水画结束了“人大于山,山不容泛”的稚拙现象,形成三种形式的山水画,一是无人物的山水画,二是将人物作为点景的山水画,三是山水人物画。第三种形式的山水画不同于前两者,人物在山水画中起到“画魂”的作用,有一定的情节性,山水则围绕人物展开,着重表现人物胸怀山水的志向和旷达的思想境界,山川为我,我为山川,表现出山川与人浑然一体的天人合一的艺术魅力。
       画家王晓庆的山水人物即属于山水画科的第三种形式。王晓庆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专业画家,早年学艺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后为该系研究生,又入北京荣宝斋画院首届高研班。其长期接受系统的美术教育,经年沉浸于笔墨研习,以最大的功力打入传统,以最大的睿智与勇气打出个性,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其中《沐雪》被中国画研究院收藏,《早霜》在东方杯中国画大赛中获奖,《最忆是当年》在北京“城建杯”大展中获金奖,《西部一东部》在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美术大展获金奖。这些获奖佳作汲取了先贤山水画中的雅兴意识与现代观念相构成,内蕴古典与现代的审美意蕴,古雅逸兴的写意笔墨表现出现代人的冲淡与自然的况味,以抽象笔墨来表达出现代人胸臆与意境,用笔从容,设色单纯,人物造型简约,一山一水,一石一木,较之传统的表现手法更具视觉冲击力量;水墨在渗化中表现出淡淡的放纵,人是风景中的景,景是风景中的人,人和景的组合抒发出感情的渗透力,使人们在赏画中感受到“山水人物画”的人文精神与气息,这正是当下文入画不可缺少的正大气象。
       王晓庆是一位学者型、有功力的画家,他青年时求艺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这里以艺术大师徐悲鸿、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辛苦禅为代表的名师所形成的有广泛影响的“传统”,还有李琦、姚有多、周思聪、刘勃舒、扬力舟、贾又福等一大批有实力、有影响的人物与山水画画家、教授的学术滋养。他后研修于荣宝斋,荣宝斋古今书画藏品丰硕,世人谓之是“没挂牌的美术博物馆”。王晓庆经年于北京“精研古法,博采新知”,叩问历代前贤,熟知美术史论,了然人物与山水画的发展轨迹,从传统人物、花鸟、山水画技法中吸取精髓,向学院派学过硬的造型技能,汲取当代绘画素养,多方位强化自己绘画的表述形式,自传统入,从造化出,重心灵之描写,临池不辍,再现了石涛所追求的“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联属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的艺术理念,画艺逐渐自尔成局。走进王晓庆的绘画世界,其山水或峭岩挺拔、层林尽染、水流激湍、云蒸霞蔚,或翠色欲滴、虬松苍柏、恬淡静雅、风韵万千,其灵动的线条在勾勒出山石、林木变幻的同时,表达出他对生活对自然的深层解读。从其参加“2005年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的六幅山水画可窥一斑,痛快淋漓的泼墨与勾皴擦结合,远追龚贤积墨,近揉黄宾虹、李可染厚重之墨法,在黑山白水间追求点、线、面的变化,淡墨积云,虬松老辣,可谓尽得浑厚;苍茫、华滋之大气。其花鸟画体现简笔语体与文人画的转换精神,他将花鸟画与山水画融会彼此之长,化解二者之异,工笔其质而写意其势,章法简洁明快,一树一枝、一叶一花总关情;淡雅不俗,繁而有韵,清新超逸,洒脱充实。王晓庆在继承传统艺术精神和吸收当代技艺精神的基础上,将山水、花鸟画与意笔人物有机构成,凸显个性的意笔山水人物画的笔墨语汇。
       中国人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认为一切神灵皆隐于山水之中,山高水远,山静水动,蕴涵着天体宇宙无限奥妙,人们由此而形成了独到的山水观念,“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则神小(《抱扑子·登涉》)”。历代山水画家无不通过山水表达这样的情感,寄情山水,讲究意境,追求神韵。王晓庆山水人物画强调从大自然中提炼山川与人物的精、气、神,抒发对大自然的向往和追求。他认为绘画的高境界是留给赏者什么东西,如同写诗要给赏者一个空灵有蕴的情境,而山水人物画的这门艺术似乎尤其能够适合文人画笔墨的内涵发挥,人与景的结合使得笔下山水人物画的人文精神得以充分再现,更能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体会就人物写意画而言,一般与被描绘物象的直觉特征距离越大,则艺术潜力的发挥亦更大,艺术欣赏的魅力也更强,其挥毫“以形写神”、主观与客观交融合一,情趣借助笔墨生发,用最简约的线条造型,笔中有墨,墨中见笔,笔与墨互为表里,在“似与不似”之间以简略的笔墨完毕人物的写照,有的人物仅用数根线条勾勒人物的外衣而显其形体,形神憨态可掬,朴实纯情。具体的说即作者能自由、能动地去选择和利用各种造型因素,不受解剖、透视、比例等科学因素的局限而去追求内在感受性的东西,将感性的捕捉与理性的分析结合起来,准确表达个人感受到的神韵与意象,进行艺术化的取舍、概括与夸张,发挥线条功能和水墨神奇的效果,从而使水墨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表现性。如《碧空云外围》,竖式构图,画上半幅,两株虬松突兀,一前一后,一浓一淡,一勾线绘之,一没骨表现,交叉蜿蜒而入天空;树下,一位高人,一个琴童,素衣裹身,扶阑观景,人物用其简单的线条造型,设色淡雅,神态栩栩如生;前景,岩石横斜,凌峋交错,用笔古拙,浑朴苍润;岩间藤木迂曲,涧流淙淙;整图用线的变化及笔中含水的变化,带来墨色无穷的变幻,或光洁流畅,或浓重清淡,或滞拙、粗细、疏密搭配、组合,表现出无尽的笔情与墨趣;所现人与景气韵贯通,尽显敦厚、幽默、朴实之神韵,表现出洒脱与豪迈的气质,让人观之有远离红尘喧嚣之气息。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最高准则,要求意笔人物画应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王晓庆的长期艺术实践和修养使他能巧妙地把山水、花鸟的意象与人的精神气息浑然一体,将山水与人物画的气、理、神、情、意、趣融为一体,其艺术语言深入浅出,笔法灵活,功底扎实,繁简得宜,造型生动,达到了雅俗共赏的高度,体现出一种新颖的审美感受。其《苍山云物外》,竖式构图,以淡墨为主“经营位置”,“骨法用笔”描绘形物,高山流水吸纳清“新安画派”、画坛“四僧”之一弘仁的笔墨精髓,块石筑峰,宿墨浓淡垛写山石之背阴,赭石涂染石质;墨写苍松虬柏,淡墨晕染云雾;整图线条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以及流畅的运笔、转折、顿挫,流动着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效果;特别是画中两位古人,用笔洗练简逸,一坐一立于磐石阅书揽胜,人物微睁双目、喃喃吟颂的面部表情,以及简约衣襟空白的处理,使人物显露出超然物外、沉浸自然的心境。当然,王晓庆也画名媛淑女,画面清新雅致,其《清音图》以淡墨、淡彩为主,结合宿墨大写花枝墨叶,“随类赋彩”描绘繁花与芭蕉,于花丛中用细笔造型两个闲情逸致的山野村姑,率意、生动、准确的线条,犹若春蚕吐丝,将村姑形象臻于美妙、纯真的画境。
       王晓庆把山川移入胸中,把内心意绪移入自然,将笔墨的骨法、理法、气韵与艺术的风神、灵感相融合,善于协调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笔下山水与人物的审美建构体现出画家个人的内心感受,体现出“格高而逸思,笔精而墨妙”的绘画境界,并形成自己的笔墨特色和艺术风貌。
       作者原系《江宁日报》副刊部主任,现为北京《新诗代》副总编、南京市南京作协理事兼副秘书长。有美术文集《猿猴天地》、《鸟语花香》、《水墨的缪斯》及散文《大碰撞》、《蔷薇下的足音》出版。有散文《明月落万家》获人民日报征文奖,先后有20篇(首)诗文在全国报纸副刊年度好作品评比中获一等奖等;有诗发表于《诗刊》、《星星》、《绿风》、《诗歌月刊》、《诗林》、《扬子江》等诗刊。有散文诗《我们赢了》入编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四年级自读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