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七乡纪实]村官往事
作者:郭朝友

《含笑花》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有这么两个世界,一个是用线和尺子丈量的世界,一个是用爱和心灵去感受的世界。
       ——采访题记
       (一)
       2008年4月1日,一个噩梦无情地撕裂着后弯村民的心,村民们的好干部、人民调解员王光跃在调解一起家庭纠纷时惨遭袭击,以身殉职!
       噩耗传来,举村惊愕;正在田间地头抢收抢种的村民们,丢下手中的农活。一路飞奔而来,发现王光跃家搭起灵堂,不分白天黑夜地来为他守灵。
       乡亲们送来了大米、鸡蛋……拿出了留存的一点肥料钱,争先恐后为他们心中英雄的家属捐款捐物。3500元不多,却是乡亲们以纯朴的方式表达的一份份沉甸甸的深情厚意。
       下葬那天,县、乡、村的干部来了,四乡八里的乡亲来了。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都来了,在广东、浙江等地打工的村民也来了,四百多人为王光跃送行。一些村民在路边长跪不起!95岁的肖文秀老人拄着拐杖艰难地挪着步子,不断拭着眼泪,泣不成声:“小宝三(王光跃的小名),你怎么这么早就走了呢?你不是答应过要给我送终的么?”
       王光跃的不幸去世,惊动了各级组织。
       中共西畴县委根据王光跃生前提交的入党申请书。申报省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县委、县政府追授王光跃同志“优秀综治维稳小组长”、“优秀人民调解员”、“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文山州司法局追授他为优秀人民调解员。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领导专程赶来听取王光跃的事迹汇报,州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吴俊明专题召开会议,部署案件的侦破、王光跃的荣誉追授、家属的慰问安抚等工作。省、州、县多家媒体的记者纷纷赶来。小小村官的事迹让众多记者潸然泪下,感慨万千。
       云南省司法厅厅长施朝兴放下了手头的工作。驱车700多里又在炎炎烈日下赶了半个小时的山路,来到这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将一笔丰厚的慰问金送到王光跃家人手里。施厅长动情地说:“王光跃同志不计报酬,不讲名利:为建设家乡,维护社会稳定默默奉献,直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是我省23万基层人民调解员的优秀代表,是我省人民调解战线的一面旗帜。我们每一个政法工作人员、基层干部都应该向他学习,向他致敬!”
       (二)
       1965年正月的一天,寒风凛冽,冷雨霏霏。在云南省西畴县鸡街乡王家塘村委会后弯村小组的一个普通农户家中,一个小生命诞生了——他,就是王光跃。
       在那个缺穿少吃的年代,小光跃就像石头缝里的一株劲草慢慢长大,倔强又能干,而且很懂事,十分惹人喜爱。
       9岁那年,小光跃上二年级。一天,邻居王大婶来到他家里,进门就对小光跃的父亲说:“大哥,真是谢谢你家小宝三,是他救了小强的命呀。”父亲不解其意。如坠雾中。大婶激动地说:“今天放学回来的路上,小强不小心掉进水井里,幸亏被小宝三救起,才脱离了危险!“哦,原来是这样呀”父亲微笑着说:“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小光跃点点头,牢牢记住了父亲的教诲。村里人知道了,夸奖小光跃懂事,说他家真有福气,养了个好儿子。
       从此,小光跃常常做一些助人为乐的好事。村里的五保户没有柴了。他就送到家门口;孤寡老人没有水了,他就把水缸挑满水。80岁的戚万英老人由于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家里没有劳动力,繁重的农活都是王光跃来帮她。老人长期一个人在家,做饭不方便,王光跃就把老人接到自己家里去吃饭。
       2004年。邻居王二奶的儿子死了,儿媳妇改嫁了,70多岁的老人又有腿疾,行走不便,生活孤苦伶仃。王光跃看在眼里,痛在心头,不顾家人反对,硬是将老人背到自己家来。当亲生母亲赡养,直到2007年老人逝世。临终前的一天晚上,老人泪流满面,拉住王光跃的手说“小宝三,你比我的亲生儿子还亲,要是阴阳能够相通,我一定在那边保佑你,让你心想事成,让好人得到好报!”
       王光跃的事迹在当地传为美谈。人们都纷纷称赞王光跃是好人,一个难得的大好人!王光跃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欢声笑语,王光跃走进谁家小院,主人就热情让座上茶。王光跃这名字,渐渐传遍了村村寨寨……
       (三)
       后弯村严重缺水,满山遍野都是石头,能种庄稼的,只有石头缝里那一撮撮贫瘠的黄土,生态十分脆弱,用外国专家的话说,就是“基本失去人类生存的条件”。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大部分村民仍然年年吃救济粮,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填饱肚子。
       如何实现这一愿望?人们在思索。
       上世纪90年代初,西畴县委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实施扶贫攻坚战略,这对于十分穷苦、饱尝辛酸的乡亲们来说,无疑是旱地里下了一场及时雨。王光跃刚好二十多岁。年富力强,也是当时村里文化最高的人,他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责任。拼搏奋斗是克服和战胜困难的惟一办法,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开拓!王光跃决定大干一场。他的想法,与时任生产队长的父亲—拍即合。
       此后,王光跃父子就带着群众上山了。他们在山腰植树造林,在山脚炸石造地……饿了就吃一碗干冷饭,渴了就喝几口泥滩水。几年下来,村里的每一寸土地几乎都被他们翻了个底朝天。王光跃不知道是一种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们,促使他们向大自然宣战,更不知道有一种精神叫做“西畴精神”,但他心里有一个信念——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通过实施炸石造地,村里的粮食翻了一番,但王光跃心中还是不踏实,村民们虽说基本能填饱肚子,但要过上富足的生活,还是一个奢侈的梦想,尤其是严重缺水、生态恶化、经济落后,仍然是影响发展的桎梏。
       2004年,当了30多年村干部的父亲退下后,在乡亲们异口同声的举荐下,王光跃毫不犹豫地挑起了村小组长这副担子。在群众大会上,他为自己列出了一份履职清单,并带领乡亲们一桩一桩地践行自己的诺言:
       ——建水窖,蓄积雨水,解决长期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饮水困难。要解决人畜饮水,水源是关键,地上水没有,地下水也没有,天上总要下雨吧?于是,在王光跃的脑海中萌生了一个念头:建水窖!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发动群众到几公里外驮沙背水泥,经过一年的努力,村里每家每户都有了小水窖,人畜饮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了,村民们有更多的精力抓生产了,大家都说党的政策好,说王光跃有能耐。
       ——遏制生态恶化,解决能源问题,带动养殖业发展。为防止生态恶化,他们制定了村规民约,私自毁林者,重罚!但总得生火做饭呀,禁止砍树,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王光跃提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用一年时间,家家户户建沼气池。这回,村民们不干了,臭哄哄的粪便也能生火做饭吗?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给群众看。王光跃决定先行动起来,自己建了一口沼气池,并请村民们前来参观,不厌其烦地教大家用沼气做饭照明、用沼液浇瓜种菜……大家算是开了眼界,很快就掌握了沼气的使用、管护技术。没有多久,村里家家户户用上了沼气。王光跃看到肉价上
       涨,发动大家养猪,不仅效益好,还能保证沼气有足够的原料。这回,村民们服了,“这个小宝三还真有几下子”!
       ——抓好劳务输出,鼓励乡亲们走出去打工挣钱学技术,做到生产、打工两不误。外出打工挣钱是好事,但父母孩子谁来照料、房屋土地谁来看管?王光跃明白乡亲们的心思,鼓励大家:“男儿志在四方,家里的事我自有办法,放心去吧!”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托管。或将土地交给村民耕种,房屋、山林由村民看管;或付给一定的生活补助费。孩子、老人由村民照顾、赡养;或轮流外出。这些办法既能防止村民倾巢而出,又能解决外出打工带来的土地荒芜、农村留守、社会治安等问题,公平合理,各得其所,深受群众赞同。用王光跃的话说,这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目前,村里70%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一个人每月也能寄回千把块钱,有几家还盖起了小平房。
       ——打通进村公路,把山里的东西运出去,依靠资源优势增强发展后劲……
       王光跃的履职清单逐一得到兑现,一个个承诺变成了现实,村里粮食增产了,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群众手头也有了“闲钱”大家都觉得有奔头,逢年过节,乡亲们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歌谣:
       西畴历史可称长,
       化石人牙世界彰:
       移土作田粮食足。
       精神振奋谱华章!
       (四)
       入夜,四周一片静寂,空气燥热,只有蟋蟀在阵阵呜叫。王光跃带着几个巡防队员在村口巡逻。此刻,他思绪万千:今天上午,舅弟约他到广东东莞石场务工,只要有力气、能吃苦,加班加点一天能挣100元。眼下孩子还得上学,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一天100元,一个不小的数目!自己当人民调解员、治保小组长,一年的报酬也就才这个数目!可是,当村干部是群众的信任,是组织的信任呀。
       想起太家对自己的信任,看到乡亲父老期待的眼神,他终于决定:留下来,上了船就要摇好橹!
       平安是最亲切的问候,平安是福。他想,要过上安稳日子,发展是根本,平安是保障,除了做好治安防范工作,当务之急还得提高乡亲们的法律意识。他走破了几双鞋底,摸索出了“四季学法”、“夜校讲法”、“文艺普法”等符合农村生产生活规律的普法工作新路子。通过苦口婆心地劝诫,村中酗酒生事、打牌赌博等现象少了,一个个曾经游手好闲的后生,终于浪子回头、洗心革面,成为勤奋踏实的好青年。这一切,让王光跃感到很欣慰。
       村官虽然不及芝麻大,但责任却不轻,发展经济、计划生育、维护治安、护村巡逻、护林防火、宣讲法律、主持红白喜事都是份内之事,但最麻烦的还数调解纠纷。农村的纠纷看起来都是鸡毛蒜皮的事,诸如林地划界、宅基地纠纷、争水争田、家庭矛盾、分家析产等等,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埋下隐患,酿成大祸。王光跃凭着他公正厚道的人品、丰富的法律知识、深谙人情世故的智慧,把乱麻一点点理顺,将矛盾一件件化解。在他任人民调解员的四年中,经他调解有案可查的纠纷就有36起。王家塘村总支书记说,王光跃从没有把纠纷上交到村调委会。他的调解成功率达到100%。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后弯村小组从建国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10年没有发生一起治安案件、没有矛盾纠纷上交。在西畴县1782个村(居)民小组中,像这样10年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的村寨就有500多个,2007年有98.6%的村寨没有发案。在听取王光跃的事迹报告后,州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吴俊明感慨地说:“王光跃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调解员,牺牲在了他挚爱的岗位上,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正是有无数个像王光跃这样的人民调解员。文山州才有了边疆安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今天,也正是他们,用不平凡的业绩,共同铸就了远近闻名的‘西畴现象’!”
       (五)
       血,殷红的血,正从他背部和头颅中,汩汩流出……一阵昏迷,紧接着又是一痉挛的痛楚,破碎的头盖骨正嗡嗡作响,鲜血淋漓的他倒在血泊中……
       矇咙中,他的嗓子燥得喘不过气来,好像一团烈火在熊熊燃烧……
       仿佛,他身边有些低沉的啜泣声和柔情的呼唤声,忽高忽低,忽大忽小,忽近忽远……
       哦,他们为什么要哭。是我快要死了吗?
       3月31日晚上,王某为家庭琐事与妻子发生争吵至深夜。4月1日凌晨4时,王某趁妻子出门上厕所之机紧闩大门,不让其进屋,妻子便连夜回到娘家哭诉。
       听了妻子的遭遇后。岳父刘某非常气愤。并于天亮后找到王某论理。面对询问,王某不仅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还无理推搡刘某,并猛掐刘某的脖子,欲置其于死地。
       刘某挣脱逃出后,便找到人民调解员王光跃,请他帮助调解纠纷,制止女婿的恶行。当刘某等三人来到王某家院坝时,王某从楼上向院坝投掷棍棒等物。为躲避投掷物。三人推门进入王某家屋内,并劝王某下楼调解。王某不仅不予理会。还扬言谁上楼就打死谁。在王某坚持不下楼、调解工作无法进行的情况下。刘某欲上楼劝其下来调解。为避免矛盾激化、引发流血事件,王光跃挺身而出,及时阻止刘某上楼的行为,冒着生命危险亲自上楼劝说,以便缓和情绪、平息事态。
       刚上到楼梯口,王某突然抡起早已准备好的铁火筒,劈头盖脑地砸向王光跃……
       出人命案了!
       在这个建国以来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的小山村。发生了第一桩刑事案件,然而村民们的好干部王光跃却是受害者,牺牲在了他挚爱的工作岗位上!
       在这个10年矛盾纠纷不出村的小山村,人民调解员王光跃磨破了嘴皮操碎了心,调解了多少家庭纠纷,而当一对对夫妻和好如初的时候,为他们再次牵手的“红娘”却离开了人间!
       王光跃没有想到,乡亲们也没有想到,一个星期前,他还在测量进村公路,一个星期后,他就在送往医院途中,并在这条路上与乡亲们永别了!
       (六)
       采访结束了,伴随着夕阳下被拉长而变形的影子,踏着沉重的脚步走出小山村,笔者久久难以释怀。
       是愚昧与无知,打破了这里的平静。
       是善良与正义,始终在坚守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和谐。
       相信最后一缕耀眼的霞光,终究会染红黄昏的天际……相信黑暗之后,黎明一定会再次到来……
       安息吧!
       英灵逝去。精神永在。王光跃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但他留给我们的却是一份可贵的、闪亮的精神财富!
       本栏责编 张邦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