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生活随笔]壁画《壮乡民俗大观》创作始末
作者:李承淼

《含笑花》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1994年,当时我在北京中央美院学习,第一次接触壁画。我和我的几位同学——于长江、李建国、周钢等(他们现在全国已很有名气了,于长江在全国第十届美展一不小心还拿了个金奖。)承接了位于北京航空学院旁的“傣家楼大酒店”大厅的壁画,画的是傣族的民间故事《白马王子的传说》。我们几个的人物功底都比较厚,配合比较默契;壁画不大,仅30平米,只用了一周时间,但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壁画,这一古老的绘画艺术,在我们当代的生活环境中,依然是我们用以记录生活,表达理念,显现我们时代精神的最重要的、形象的文化载体之一。我一接触壁画就爱上了它。
       1997年,文山州修建民族体育馆,我的两幅壁画中标,我邀请了师专的王云凌老师作为助手,共同绘制了这两幅表现体育运动为题材的壁画:《团结奋进·民族传统体育》、《拼搏进取·现代体育》。——这是我北京学成归来的第一次尝试。
       想不到事隔十年,我又有了一次机会。
       2007年7月11日,我接到广南县莲城镇韦书记的电话:“这里有150米的墙壁,准备请你来画,不知您是否愿意?”150米——这是多么诱人的数字!一个热衷壁画事业的艺术家,苦苦寻觅的不就是封面吗?这真是可遇不可求的机会。我立即放下手中的一切工作,第二天就乘车赶往广南。
       墙壁位于广南县的法棚村。该村离广南县城只有三公里,是城乡结合部,是通往“世外桃源”坝美景区的南大门。同时,法棚村还是王承才州长新农村建设的挂钩点。
       来到法棚村,莲城镇韦书记、州扶贫办副主任高启刚、省教育厅宣教处杨国良副处长等早等在那里,他们同我商量后决定,画一幅壮族的民俗风情画,题目就定为《壮乡民俗大观》,并要求28日完成设计稿,然后由省教育厅的杨副处长同县教育局协商,抽调15名美术老师来帮助我完成这项工程。
       时间紧、任务重,我返回文山后即开始了草图的设计。
       壮族,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悠久,是中国五个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云南壮族又主要集中于我们文山州。广南是壮族的发祥地之一,壮族人口有30余万。作为长期生活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艺术家,对壮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节日礼仪,我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特别近几年多次到广南采风,更是对壮家的习俗情有独钟。但是要想把它完整地浓缩在一个画面里,还是有一定难度。我一边查找资料,一边咨询壮学研究的专家,一边起稿,终于用了3个半月的时间,画出了初稿:从大年初一开始,到大年三十结束的十二个月里,全方位来表现壮乡的习俗,其中包括抢新水、手巾舞、铜鼓舞、草人舞、“龙牙妙”、“龙牙歪”、对歌、接皇姑、开秧门、关秧门、祭龙、祭太阳、过六月七日节、牛王节、尝新节,还有壮家独特的婚礼,如传槟榔、过礼、送亲、迎亲、过门、回门;除表现斗牛、赛马、武术比赛之外,还有踢草球、打磨秋、跳竹竿等体育活动。同时还把壮家绚丽斑斓的纺织文化、具有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杆栏文化和人们赖以生存的稻作农耕“那”文化都浓墨重彩地表现在里面。
       150米长的墙壁作画,可谓不短,但借以表现一个古老的民族的“风俗大观”,容量却极有限,虽然我已尽我所知、尽我所能,然而我做的却是一件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是一种尝试。为了使各个层次的观众看得懂,我还在壁画的上面,写下类似散文诗的画外音,每个情节又用印章的形式点明。
       设计稿完成之后,到广南集中来自各学校和单位的美术老师14人,开始了制作。
       这些老师们有中专、大专、本科,水平自是参差不齐,用他们的话说:“已经多年没有画画了”,对于壁画更是第一次接触。我对他们说,这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也可称作“壁画研修班”吧,只是我不能发证书给你们。
       他(她)们都很努力,也很投入,在烈日下,每天工作近十个小时,汗水时时糊住眼睛,汽车过路时卷起一股股灰尘,套用一句流行歌词:“泥巴裹满裤脚、汗水湿透衣背”,女教师们还要时时忍受小黑蝇的叮咬,但大家都很愉快,毫无怨言。省教育厅的杨国良副处长的后勤保障有力,送来一箱箱的矿泉水,有时也送点冰棒为大家降暑;一日三餐更是尽量让大家吃好。高队长、莲城镇韦书记、刘镇长等领导也是经常来看望大家。高队长鼓励老师们:“你们只需两个月就可以赶上李老师了……。”昌定宾老师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代表全体参加绘画的老师表达了心声:“虽然有点苦和累,但我们觉得很充实,因为我们也参与了新农村建设。”
       画的时候,大家都觉得累,想休息;当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大家对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产生了感情,又三三两两地回来,在壁画前反复拍照,她们说:“真的好想、好想,忍不住又回来看一看,再拍几张照片……”。——尽管在竣工时已拍了合影,并答应给每人一盘作品的光碟。
       二十天的时间,对于制作是漫长的,如今要分别了,又觉得太短暂。大家在相处中的融洽,体现的是一个团队的精神。我也很欣慰,我在广南带出了一支队伍,结识了一批新朋友,不敢称我是他们的老师吧,至少是他们的老大哥。
       工程快结束的时候,我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这幅壁画创下了几个第一:从长度150米,面积300平方米,这样大的壁画至少在文山州是第一;从内容上讲,用这么多的人物,完整、系统地介绍壮乡的民俗,这在文山州、乃至云南省都是第一;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注重文化建设方面,在全省也应是第一。当然还有很多第一:如对壮族英雄侬智高的表现是第一次;对接皇姑的场景描绘也是第一次……”
       在壁画完成的第二天,(8月15日)胡荣副州长、张如黎县长等领导观看了壁画;十七日广南县全县的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法棚召开;并且全州的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也将要在法棚召开。壁画已成为广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很多游客已慕名前来观赏,有的广告商家也来拍照……这幅壁画的影响之大,是我始料不及的。我开始由高兴变得不安起来:由于创作的时间太短。作品还不敢称全面、准确地表现了壮乡的民俗,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但修改亦不可能,所以壁画也称为“遗憾的艺术”。又因为这幅画所处的环境,它完全地裸露在公路的两边,要时时受风吹、日晒、雨淋,日久天长必然会败色,我真担心它的寿命……
       不管怎样,对我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促使我对壮乡的习俗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将在此基础上,广泛听取意见,反复修改,买一匹一百米的绢,用上一年乃至几年的时间,认认真真,画一幅真正称得上精品的《壮乡民俗大观图》,作为留给历史的一份宝贵文献财富。
       壁画之路是漫长的,我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我渴望着新的墙壁、新的机遇、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