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花篮]欢乐珑端(四章)
作者:李若玮
《含笑花》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这是片神奇而钟灵的土地,孕育了壮家人如水的性格。“三月三,赶珑端”。农历的二、三月间,世世代代生长在富宁的壮家人,都会欢欢喜喜聚在一起“赶珑端”。每逢这个时候,十里八乡的壮家人就会从家中赶来,相聚在约定的田头陇边,载歌载舞,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祈求一年的平平安安。
田坝·壮戏
“珑端”,壮语的意思就是下田坝去凑热闹。依水而居,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灿烂丰富的农耕文化的壮家人,对土地有着质朴而割舍不断的情感。每年春耕前,来自四面八方的乡亲们聚集在田头陇边,搭起戏台子,唱起古壮戏,在田野里尽情欢乐,祈福攘灾,祝福来年,这就是赶珑端街,也叫珑端节。相传珑端节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它起源于对壮族英雄侬智高的纪念活动。壮家人说,“珑端”必有戏,无戏不“珑端”。节日期间,壮族人民盛装歌舞,热闹非凡,一台台壮戏连日连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戏,夜里演文戏。除了看戏对歌,年轻人在节日里更是异常活跃,他们通过对歌跳舞互相认识,加深情谊,并根据才貌人品,选择自己的意中人。所以,陇端节又被称作是“赶风流街”。有首古诗就这样描绘珑端节的盛况:
清明前后足欢娱,博濑滩头记早趋。
翠盖如云来丽者,青衫雾毂走狂奴。
未知东首谁为主,不信罗敷自有夫。
翻笑江南逞游冶,杏花春雨太模糊。
唱壮戏是珑端节的重头戏。此外,还有对山歌,掷鸡毛毽、踩高跷、打磨秋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很是热闹。既是叫赶珑端街,做买卖是必不可少的了。重农轻商的壮家人,在这样的节日,也忍不住拿出自家出产的果蔬、自家做的壮家点心摆到珑端街上,图的不是赚钱,而是为了让八方宾朋好好品尝一下壮家的风味。现在,精明的商家也盯上这个商机,纷纷在节日的田头陇边上做开了生意,古老的节日也注入了商业气息。节日期间,不仅壮家人赶珑端,瑶、彝、汉等兄弟民族也会赶来凑热闹。对富宁人来说,珑端节已经演变成各民族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一个传统节日。
富宁的珑端,当数离县城不足三十公里的皈朝镇赶得最出名。这当然不仅因为皈朝是古富州的土司府所在地,曾经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最主要的,还是因为皈朝有富宁最好、历史最悠久的壮戏班子。
农历二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是皈朝今年赶珑端街的日子。约上三五个朋友,我们兴冲冲地去赶了回珑端街。
刚到皈朝,迎候的朋友就告诉我,今年的珑端街,选在那片叫做“那落”,宽阔且傍水的田坝子上举行。人街未久,只听一声“开街啦!”长号、唢呐、鞭炮和欢呼声就此起彼伏响个不停,一年一度的皈朝陇端街,就在这样不经意间拉开了帷幕。
我所看到的第一场壮戏是皈朝后州壮戏班出演的《大战金童关》。开演前,班主穿着已经有了不少年头的镇班戏服先作了一番祈祷,据说这叫开台,是壮戏出演前必不可少的程序,主要就是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随后,在锣鼓的铿锵和水袖翻飞中,戏台上就演开了一个个古老的故事。
壮戏大致分四种唱腔,主要取材于当地的山歌调子,分别是以“哎依呀……”开腔的“哎依呀”腔、以“哎的呶……”开腔的“哎的呶”腔、以“依荷嗨……”收尾的“依荷嗨”腔和以“怪嗨哩……”开腔的“怪嗨哩”腔。演唱形式主要还是壮语与汉语的巧妙结合,台词对白都是当地的方言土语,唱腔音调抑扬顿挫,停顿、反复、承续、流转、跌宕,极富韵味,非常的悦耳动听。
皈朝的壮戏班子,大大小小据说有十来个,其中孟村戏班和后州戏班很是出名,时常有外村外乡的请他们去表演。戏班中的演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农民,白天种地,晚上抽时间排练,除了珑端节一定会上台表演外,平时也就是自娱自乐。从内容看,壮戏大多是讲述有关惩恶扬善、歌颂爱情之类的故事,主要靠代代相传。剧目据说曾经很多,但“文革”时,由于被说成是封建迷信糟粕,不少剧本连同戏班的戏装、道具全部被抄走付之一炬,如今,为了壮戏的生存发展,不少戏班也在尝试着编一些新的剧目,努力争取更多的观众。
水车·竹筏
水是农耕文明的灵魂,壮族的先民百越族群大多生活在东南沿海湖泊密布的地区,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百越民族的后裔,种稻是壮族文化的特征之一,和其他稻作民族一样,壮族对水是依恋、敬爱且感激的。散居在皈朝河畔的壮家人更是钟情于这条世世代代养育着他们的河流,河边吱吱嘎嘎的水车似乎永远都在述说着久远的故事。水车,是我国传统的农田灌溉工具,作为最早种水稻的民族,壮族的先民们很早就学会了使用水车来浇灌农田。这片叫“那落”的田坝,壮语的意思就是“水车浇灌的田”。
随着时代的发展,水车现在已经逐渐被各种现代农田灌溉设施所取代,除了电影、电视或某些旅游景点偶尔能见它的身影外,水车已经逐渐销声匿迹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然而,在今年的皈朝珑端街上,或许是壮家人对故物的热切依恋使然,组织者们仿古复原了两架水车,静静地伫立在皈朝河畔。
如今,我们也静静地站在水车旁,虽然河流车转,轮动水泻,依然那么的壮观。但水车及缓缓的流水则时时提醒着我们,流逝的一切已经不复流转,一切曾经存在的、潜在的东西都已经在记忆中长存和定格,成为一种永恒的回忆和感叹。
吱嘎作歌的水车已经不再是昔日的水车,它静静伫立在那里悠悠地转动,或许真的只是壮家人远古的情结罢了。
与水车相依相伴的,是河边撑开绿叶巨伞的扁桃树和婆娑旖旎的楠竹,以及河中那时隐时现的竹筏。这样的节日里,景物和追赶风流的人一道,共同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风景,
河中,时不时有衣着盛装的壮家青年男女,泛舟清波,泼水嬉戏,尽情释放着对水的爱恋和钟情。水流娟秀、竹筏玲珑、河水潺潺,置身这样的美景,我仿佛跳出了人世的尘嚣,融化在这柔柔的水中,一派纯纯的天然,天然而惬意。
榕树·情歌
“日头晒得地冒烟,见哥勤劳妹来连;甘蔗一根从头啃,越到后面心越甜。”开街不久,一阵悠扬的山歌声,就从大榕树下飘了过来。
壮家人索以唱山歌闻名,壮族山歌言词婉转,讲究押韵,极富感染力,珑端节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对山歌。榕树下,竹林里、水车旁,壮家男女们三两成群,用山歌向意中人倾诉着爱慕之情。对歌中,当小伙看上某个姑娘时,便会频送秋波,姑娘也会从一问一答的山歌应和中了解对方和倾诉爱慕之情。如果俩人白天越唱越投契,没准这一夜他们还会接着唱到天明。
壮家人说“山歌是第一个媒人”。从十多岁起,壮家人就开始学唱山歌,唱到二十来岁,个个早都是唱歌能手。早些年,素不相识的壮族青年男女就是通过对山歌来结识对方的。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倘若姑娘有意,下次见面时就会送一双亲手做的布鞋给小伙;小伙情深,也将回赠姑娘毛巾一条,袜子一双,之后双方就可以谈婚论嫁,商量终身大事。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的皈朝珑端节上,不仅皈朝山歌震天响,组织者们还诚意邀请了县内的郎恒、那能、花甲、阿用、剥隘、者桑等乡镇山歌队前来助兴。郎恒山歌、谷拉“上下甲”山歌、阿用山歌等传唱于民间,富宁所独有的七种壮族山歌,同时响彻在皈朝河畔,让来赶珑端街的群众大饱了一回耳福。
野炊·祝福
赶珑端街,除了大饱眼福,大饱耳福外,还可以大饱口福。今年的皈朝珑端街。不仅是歌的海洋,壮戏的海洋,更是各种各样美味壮家小吃的海洋。漫步珑端街上,满街都是米花糖、褡裢粑、粽粑、五彩糯米饭、红糖汤圆、油团、麻蛋等风味小吃,色香味俱全,让人不由得垂涎欲滴,胃口大开。就连那唱山歌的姑娘小伙们,当歌声浓时,情调蜜时,都会取下随身背的绣花背包,捧出糯米饭,取出红鸡蛋,与相爱的人一同分享。
壮家人是好客的。你只要走进壮家村寨,你就是全寨的客人。一天中,往往是几家轮流请你吃饭,不管你能不能喝酒,始终有人热情相劝相陪,一顿饭下来,酒量小些的客人,非醉上三、五次。
这不,热情好客的壮家人,就在这赶珑端的田坝里生起了火,支起了锅,杀猪宰羊,备足好酒好菜招待四方八岭的亲朋好友。
开吃之初,坐在我们身旁的壮家人还只是用白瓷汤匙斟满酒,眼睛真诚地望着我们,一再请我们喝上三匙敬客酒。等到酒半酣,壮家人竟吹起了唢呐,唱起了敬酒歌。
淳朴的壮家汉子,用唢呐顶着盛满酒的瓷碗,来到客人面前,吹着唢呐,毕恭毕敬地向客人敬酒;勒哨勒冒们(壮语小姑娘小伙子)唱起缠绵的山歌,一遍又一遍祝福着远方的客人……
面对壮家人这待客的最高礼遇,我们实在是手足无措,实在是盛情难却。就连我这样碰不得酒的人,这天,也在皈朝的田间陇头,小小的撒了一回野
壮乡的酒醉人,壮乡的风情更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