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七乡论坛]一枝红杏出墻来
作者:张行炎

《含笑花》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雅斋逢雨柳抽丝,喜见骚坛又一枝。
       写出南疆风物事,吟成盛世古今诗。
       仄平协合终求美,格律遵循莫笑嗤,
       欲问知音何所在,城乡里阎普先知。
       栾兴阶先生的古体诗词集结集出版了,笔者有幸先睹为快。这枝出墙红杏,富于哲理穿透、感情震撼和艺术感染,读后心灵受到哲理的煎洗和艺术的激发,形成巨大的悸动,按捺不住激情的进放,于是记下了如下文字。
       栾兴阶先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数十年教学实践中,对古体诗词情有独钟,创作了千余首古体诗词作品,成为文山州创作颇丰的诗人之一。
       用“精”字来评价栾兴阶先生的诗词作品一点也不过分。作者的创作是严谨的。他不追求量多,而注重质优。他认为,作品是要让人读的,如果粗制滥造,就会贻害读者。于是尽量挖掘深邃的思想,辅之以优美的艺术形式。这样的精品即使一生只留下一件,也会流芳百世的。唐代诗人张若虚仅以一首《春江花月夜》便名贯古今,享誉千年,就是最好的例证。
       栾兴阶先生的诗词作品源于生活。生活,构成其作品中状写美丽山河、歌颂太平盛世、抒发爱国情怀、倾诉友爱心声的永恒主题。这样的作品,是对社会观念的总的概括。也是作者社会体验、道德与价值的判断。其作品又高于生活,是生活与所讴事物主题发生契合、碰撞、激扬、生发而成的结晶。尤其是其中的许多名句,像光一样照亮了眼睛;像火一样燃烧起热情;像钟声一样在心中鸣响、激荡。
       栾兴阶先生基本能够把握住诗歌审美的基点,蕴含了一种社会的、艺术的、人格的审美精神。这种审美观,表现在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之中,在当代审美艺术建设中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借鉴作用。 栾兴阶先生十分重视作品思想内容的凝炼。作品中,热爱人民,赞美河山,讴歌改革,崇尚先锋溢于言表,凝成了较为深刻的思想性。
       作者以深邃的目光关注人民生活,以细腻的笔触描摹家乡的变化。春天来了,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作者大声歌唱:“雨涤乡间风和丽,阳光普照暖山河。”(《春讯》),用大自然的春天比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天,既温暖了山河,又温暖了人心。作者出生于马关八寨,尔后便随父母迁居古林箐,近年来,他感慨家乡的变化:昔日抵御侵略的旧堡残壕旁边,如今建起了高楼,修起了大道。过去贫穷的家乡,现在灯光闪烁,贾市蒸腾,一片繁荣景象,于是用赞颂的歌喉唱出这样的诗句:“旧堡残壕遗雅韵,新楼大道盖平岗。霓虹闪烁疑星海,贾市蒸腾像画廊。”(《古林箐街》)。
       作者对山河的赞美,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在登西华山时,他目光放得很远:“神力未消凌绝顶。惊知山外别有天。”(《登西华山》);游滇池时,露出喜悦的心情:“春风有力冰霜化,海晏河清好荡舟。”(《春游滇池《);对当年为抗击法帝国主义入侵而修建的马关石丫口碉楼更是大加赞赏:“留得先人英气在,边防永固现妖娆。”(《石丫口碉楼》)。对马关棉花山电站的赞美颇为直接:“松树碧,杜鹃妍,俨然一个大花园。”(《渔歌子·棉花山电站》)。这不就是祖国大花园的缩影吗?
       作品思想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先烈的缅怀、对先锋的赞颂,体现了作者耿直的性格。有“昂首狂歌迎敌笑,英雄铁胆捣魔窠。”(《江竹筠》)的气慨;有“临危面对血刀笑,壮烈牺牲重泰山。”(《杨开慧》)的赞美;有“壮士丰碑鲜血染,陀峰极顶闪金光。”(《狼牙山五壮士》)的歌颂;有“临危不惧宁玉碎,托起丰碑欣宇明。”(《八女投江》)的高歌。
       作者崇尚英贤,从古代的屆原、司马迁、曹操、苏轼、花木兰、梁红玉等,到现当代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连为国争光的邓亚萍、刘翔、聂海胜等在他笔下都以英雄的形象出现。对文山州近年涌现的34位时代先锋,他泼以重墨热烈赞颂:“天宽地阔竞飞鸿,横越云空唱大风。六诏山区绘新景,清词丽句唱英雄。”(《时代先锋颂》),表现出对那些勇立改革潮头的时代先锋的崇敬。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紧扣时代脉搏,对当前党的惠民政策大声叫好:“小康建设添新貌,筑出金光道。民众乐陶陶,异口同声,赞颂中央好。”(《醉花阴,赠扶贫工作队》);从退耕还林措施中,作者通过对退耕还林的描写,看到“粮丰林旺人民富,赤县神州处处娇。”(《退耕还林》)。
       诗集中,还有许多突出怡情自然、追求进步、歌颂人民、鞭笞腐败的诗词作品,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为促进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着和谐的方向迈进而做出新的尝试。
       栾兴阶先生娴熟地运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自觉地将先进的思想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使作品更易让人接受。读起来琅琅上口。他自信,严格遵循诗词格律进行创作,自然就能使诗词作品具有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
       自从梁朝文学家沈约发现了音韵规律以后,诗人们便自觉以之规范自己的创作,于是便逐渐形成了律诗。经过初唐诗人的奋力实践,到了盛唐,律诗便初步定型。为了适应歌唱的需要,诗人们便用长短不同的律句组成了歌词,于是便产生了新的文体——“词”。自唐代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等人提倡,经陈后主李煜等人发扬光大,到了宋代,词也便基本定了型。诗词就是这样在历代众多诗人的努力创作实践中发扬光大传承至今。
       诗词格律是古代诗人在进行诗词创作中遵循的一种规律。它包含平仄律、音韵律和对仗律。平仄律,是把汉字分为平声和仄声,以两个同声调的音节组成一个节奏,在诗句中,平节与仄节相互交替使用,在每句诗句中,将高低缓急的语音巧妙地组成旋律,于是具有音乐的美感。音韵律,是将偶句的末字使用同一个声韵的字,其中律诗一般使用平声韵,这样,诗歌的音乐感就更为增强了。对仗律,是在八句的律诗中,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在初唐和盛唐之初,大多数诗人只是注重第三联的对仗,对第二联的对仗从宽。经过诗圣杜甫等诗人的不懈努力和实践,到了中晚唐,中间两联的对仗才正式定型。这种格律,千百年来,一直为广大诗家所尊崇。有人认为,诗词格律束缚手脚。没有入门,就评头品足,所谓束缚便不能自圆其说。须知,没有格律的诗就不叫格律诗,而成为另外一种诗体,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然而,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和郭沫若仍然创作出许多符合格律的近体诗。就连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董必武、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工作之余创作近体诗词。虽然,由于现代汉语语音的衍变。对音韵作了一些改革。但是,对平仄律和对仗律,还没有出现任何一种比它更好的形式把它替代。这足以证明,诗词格律经久不衰。所以,现、当代诗人,仍然遵循这一规律进行创作。栾兴阶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诗人。
       栾兴阶先生追求的是内容与形式尽可能的完美结合,不仅仅要求外部字数对应的形似。更重要的是内部符合格律的神似。他认为,不合格律的句子,如果仄节多次重复,读之便感气短音促,再好的思想内容也无法表达;或是平节连续出现,由于字字平张疏缓,读之就会无限松散。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栾兴阶先生的诗词,平仄合谐,音韵合辙。对仗工整,读之有一种音乐的美感。他认为追求格律,看似颠狂,但主要是为了吟出雅韵,在《致诗词楹联工作者》一诗中这样写道:“平平仄仄似颠狂,感悟心灵即有章。借得古音吟雅韵,弘扬国粹著辉煌。”他总结出吟诗填词要靠心灵感应,在《吟诗填词感怀》中说:“酷爱风骚何欲之,心灵感应动情时。”这样,情发于中,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他认为,对诗词的学习要有一种谦虚的精神,在《学诗感赋》中说:“雅士言精拜师范,方家辞盛请磋商。”同时,不要怕贻笑方家,因为作品写出来总是要见人的,于是在《云南诗词学会普者黑年会》一诗中说:“山女初归缺精艺,画眉深浅问高人。”虚心地向高人请教,求得指点,促进自己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终于使自己的诗词取得了比较高的艺术成就。
       栾兴阶先生善于向民歌学习,运用日常俚语人诗,使作品更贴近生活。他运用得那么娴熟,简直可以手到拈来。普通菜蔬在城乡家庭不算什么,而在老山哨所则是稀罕之物,因为它们出自战士之手。《老山哨所午宴》是这样写的“自栽蔬菜盘盘美。葱蒜青椒炒豆芽。”将寻常蔬菜巧妙地引入诗中便具有特殊的意义。“狗肉汤锅”在农村寻常可见,《竹枝词·之十四》是这样写的:“农村缺乏三鲜待,狗肉汤锅一大盆。”非常形象地表现农村待客的场面。为了藐视日寇的入侵,平素咒骂的语言也能派上用场:“梦后蛟龙飞宇宙,乌龟王八敢来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二》)。
       栾兴阶先生诗词艺术特色的另一方面是,善于选取日常小事为题材,以表现重大的主题。《过老刀》是一首以小事件表现大主题的力作:“苍峰叠翠浪千层,苦竹青枝缠满藤。雾裹林荫遮望眼,轿车慢驶久开灯。”老刀是一个偏僻的高寒山区小村,作者将观察的镜头聚焦于汽车在雾里开灯慢行这一点上,表现公路已修到了深山老林。老刀村的这一巨大变化,反映了边疆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这一重大主题,意义是十分深刻的。
       作者撷取田边一个景点,也能反映重大主题,绝句《田边小景》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水乡耄晝两村翁,鹤发童颜腰不躬。对坐田边岩石上,眉开眼笑话年丰。”一幅人寿年丰的图画宛然出现在我们眼前。
       作者除了对景物作细腻的现实主义描写外,还夹用了一些浪漫主义的手法。对所议事物作了适当的夸张,以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思。他在《马鞍山水库晚景》一诗中是这样点明主题的:“马铃摇出丰收景,天上珍珠落玉盘。”作者看到天上的星星倒映在水库中,便使用夸张的手法,把天上的星星比做珍珠。把水库比做玉盘,从玉盘盛珍珠联想到丰收的景象,夸张之后又回到现实中来。为了表现大山之高,作者没有正面描述,虽然采用夸张的手法,但读起来却不觉夸张,《篾厂岩头寨》就是这样处理的:“村翁骑马踏云朵,娇女收裾挂月钩。”《古林箐半岩村》的描写,夸张得不动声色:“何处丹青挥妙笔,一张古画挂云寰。”按照常理,图画是无论如何也挂不到云寰上去的。然而,老远望去,半岩村真的就像一幅古画一样高挂云间。而这幅古画就是勤劳聪慧的劳动人民在党的惠民政策下,挥动妙笔绘成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被作者运用并结合得恰到好处,使其诗词的艺术性更胜一筹,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觉。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意”,谓心声、心意,“象”,指外物、物象。意象即心与物、情与景的融合体,是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形象。我国古典诗词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要在有限的字数里,尽可能表现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展现出一定的情景氛围。这就要求诗词创作既善于通过形象思维,运用熟练的技巧把客观的物象与主观的心意结合起来,构成各种各样的意象,选择恰当的语言,言简意赅,辞约义丰,达到含义无穷或意在言外的效果,为主题服务。一首诗或一阕词,可以说是这种意象的最佳组合体。因此,探求诗词作品的意象,是了解作品情感基调,掌握诗家词人创作意图所必经的途径。栾兴阶先生的这部诗词集基本符合这一要求。
       当然,栾兴阶先生的作品也不是完美无缺。其中也不乏平淡之作,应制之作,但是,瑕不掩瑜,主流是精美的。总之,读栾兴阶先生的诗词作品是一种享受。
       本栏责编 周 平 邦 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