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七乡论坛]胸罗深情好作诗
作者:何元超

《含笑花》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其实我这人不懂也不太喜欢古体诗词,除了年少的时候附庸风雅读过些唐诗宋词,囫囵吞枣地记得一首半阙外,对古体诗的认知,几乎就是零,根本弄不清寥寥几十字里蕴藏的平仄韵律。由是,就越发地对古体诗敬而远之,大凡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了,总是一眼瞟过,再不敢深究。但当李老先生的《瘦竹斋诗词连选》放在案头时,我还是忍不住把它打开,一是对李老先生数十年的为人处事一直心存敬意,二是想看看这位多次荣获全国原创杯诗词大赛金奖、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终生成就一等奖的作者,在这本薄薄的册子里,能带给我一种这样的精神境界和阅读愉悦。
       这随手的一翻,竟让我再没能把这本小小的册子放下来,一口气读完后,原以为历经四十年磨砺,已经波澜不兴、宠辱不惊心绪,竟还一直被作者带着,随着他喜怒哀乐、随这她激昂亢奋。从来没想过会为古体诗写下些文字,但面对《瘦竹斋》却有话想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几经犹豫后,终于决定写下这些文字,对于古体诗,我是反正不懂,反正无知,无知则无畏,对于这些文字,即便是贻笑方家,我也是无所顾忌了。
       年少的时候,总是把文学当成圣殿,在殿外徘徊,常听得殿里的老师说:言为心声,诗贵情真。就一直相信诗是要用真情垒砌的,就一直觉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绝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境界,更应该是一种情至深处的境界。捧读《瘦竹斋》我就常常詖这样的境界感动着、震撼着,常常被作者满溢的真情催逼得难以释怀、无暇思索。
       胸蕴深情,观山则情满于山,戏水则情溢于水。一个小小的水库,在作者笔下,一会浪翻龙鳞,形神特异,一会玉臂轻舒,俏比西子;我们已经熟视无睹的文笔塔,作者竟能凭其‘九天’之高,扯白云当纸,借玄笔写诗,想象之高远,立意之大胆,在作者“心香一瓣意拳挚”的真情咏涌中,变得那样的可亲可信,可触可感。
       我一直被作者的一句诘问深深地感动着,作者在骤闻母亲逝世后,幼小的心灵在发出“嘘寒问暖今世梦,承欢绕膝再生缘”的哀叹后,失母之痛充塞胸臆,仰天诘问:上苍何必欺人甚?这份悲从中来,无法抑制的诘问,如余音绕梁,久久不绝,没有割骨铭心的爱,没有永难抹灭的依恋,无论如伺不能发出这样啼血般的诘问。
       没有真情的诗,肯定苍白瘦削,味同嚼蜡,只沉缅于小、我小情的诗人,也只能浅吟些“人约黄昏后”,之类的缠绵悱恻,只有胸怀大性情的诗人,才能永远和时代前进的步履同拍,才能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经意或不经意地,都流露出一种大气魄大情怀。这样的臥,在他的潜意识里,总是以天下为己任,尽管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他们的诗的呐喊不足以开山裂石,响遏行云,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心声却能历经大浪淘沙,穿行千古。所以我们可以忘记“若非群玉山头见,定向瑶台月下逢”的旖旎无聊,却永远不会忘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告乃翁”的振聋发馈。应该说,李开鸿先生就是这种胸怀大性情的诗人,在他的作品里,他总是以一个赤子的情怀,以一个诗人无限的深情,关注着祖国和人民。“神五”上天,作者在欣喜之余,意一气写下六首“颂神舟”,“扬威大振航天业,抖擞骄张射宇弓”,这份举世无匹,睥缈天下的豪迈,让人读来荡气回肠,豪情陡生,那份“东风浩荡笑西风”的意气风发,更让人顿生一种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和骄傲,忍不住跟作者一起“喜迎天外客,自在逛仙宫”。文山州扶贫三项工程大会战开始后,作者及时把握住州委、政府扶贫三项工程的主旨,以小见大,窥斑见豹,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关怀以及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后的喜悦心情,寥寥数十言,尽现纸上,“堪夸水窖甘霖满,更喜瓦房春意浓”,如果没有与贫困群众相知相融的心,是和可能写出这样发自肺帕的喜悦的。
       中国真古代人,常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身修为的最高境界来追求,沉浸在中国古典文学氛围中的李开鸿先生,无疑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受到了这种追求的熏陶,在绝对家事的《示儿》一诗中,作者除了告诫儿子要“当师灼艾两人痛,莫效燃萁七步仇”外,更是叮嘱儿子要“兴家强国展鸿猷”;与同学四十年相聚,面对曾经的艰辛磨难、万般委屆,作者毫无怨言,吟出了“无海一生勤奉献”的诗句,平淡谦和中,透出的那份志存高远,让读者不禁为之动容。
       一位诗人曾经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脚下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读完李开鸿先生的《瘦竹斋》,让我更加相信,因为有爱,因为有情,所以有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