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校园文学]上诲文庙访书记
作者:龙美光

《含笑花》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正如北京琉璃厂、东单、厂甸等处为读书人所喜爱和向往一样,位于上海黄浦区老城厢的文庙也堪为爱书人津津乐道的场所之一。
       上海文庙的历史可谓久矣!它于1291年建成,1855年重建,最初的功能,是为了供士绅祭祀孔子。当然,这里也很早就成了读书人心中的圣地。早在上海县成立之时,这里已成为秀才们读书深造的场所。是故,上海文庙早有“孔庙”和“上海县学”之称,为典型的庙学合一之所。
       上海文庙的名气更因为它久盛不衰的双休书市而日益彰显。据说,大藏书家和学问家郑振铎、唐韬、黄裳等人都曾是这里的常客。确切与否,未曾考证,但对这处文化圣地早已有了些许牵挂。
       正好借赴沪拜访罗炳辉将军之子罗新安先生的机缘,意欲亲访这块在京沪爱书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访书圣地。
       到沪第三天,新安先生突然提出,要带我去看看文庙,逛逛旧书市。难得他有这样诱人的雅兴与爱好,心中简直兴奋得不得了。
       第二天正好是周末。我们便乘了公交,直奔文庙。这文庙与大上海气息尤为不称,特别是与那些令人窒息的高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固然,这是古建筑的特性使然,但从中却确然透着一点文庙将遁入寻常百姓家的讯息,给人以文明的遥思与文化的畅想。
       这便到了文庙。购了门券,我们就直奔主题。自牌坊模样的棂星门进入,穿过青砖铺地的前院,我们终于踏足大成殿内书坊连绵的文庙旧书市。
       这是一块面积不大的地方。令人羡慕的是,上海卖书人和爱书人充分利用了大成殿内的每一个角度,到处摆满了旧书。在这样的氛围下,爱书人都知足地流连于数十个规模不一的大小书坊间。不足百平方米的地带,摆满了书,站满了人,充溢着讨价还价的高低音,品评之音亦屡屡传入耳朵,让人好生快乐,这是一种传承文化的氛围。每一个书摊前都被围得严严实实。人们对每一本书都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也都潜心于搜访自己久觅不得的书。纸张的香气和墨字的味道也便屡屡透过空气,直捣心腹,沁人心脾。
       沿着书坊,我从头走到尾,一一检阅那些在阳光下眨着眼儿瞅爱书人的可爱的书们。新安先生让我选书,他来讲价付钱,因为我不会上海话,讲价不便。一逛便看中了许多。第一本便是出版家范用先生的一本讲图书广告的书,书很新,有很多插图,印装也不错,特想买下它。一方面由于这书的内容本身不错,一方面也由于前些日子范用先生曾亲自将他的一篇讲他记忆中的罗炳辉将军的文章原件寄给我,给我办“抗日先锋罗炳辉网站”(http://www.luobinghui.com)提供了参考,使我感激不已。但一问价,实在难以承受。更重要的是,只要我选定了它,新安先生便要坚持付钱,老给他添麻烦,总是不好,只好割爱。而且自己爱书,却要别人负担,这也不合乎爱书人的规则。非要自己付款选购,才爽快、才心安、才舒畅、才理所当然。
       又到一个书摊前,看到一本《红星照耀中国》,是河北人民出版社10多年前出版的。当时我在新华书店见过,囊中羞涩而未购,直到现在仍十分怀念。心想,这次岂能错过!又是因为价钱的原因,也因为憎恨这本书的编译者武断地增删、撤换原版中的照片插图,这次居然又错过了。尽管如此,回到新安先生的寓所,却又开始惦记和后悔起来,因为它寄托着我少年时代的苦涩与梦想。“老朋友”见面,第二次错过了握手相知的机会。好在20天后我回到昆明,居然又在旧书摊上见到了它,只花不到上海二分之一的价钱即买了下来,高兴得心跳加速。想来,与这本书真是有缘哩。
       在上海文庙,看到坊间摆着许多精彩的连环画和民国版图书,却都因索价甚昂,不敢问津。只是,看到坊间爱书人全身心选书、购书的热情,不免动心,不免径自幸福起来。看来,在这世界,同道仍然是很多的,从这水泄不通的书市里至少可以感受几分。
       在上海文庙旧书市看到许多心仪的书,却因为囊中虚空、携带不便等诸多缘由而没有归入我手。只是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面对这些见过面的与没有见过面的老朋友、新朋友,祝愿它们各自遇到一个好“婆家”。
       从上海文庙回来,仍然沉浸在爱书人们顶着烈日选书、品书、购书的热潮中,仍然为那些爱书的人儿们所感动。遨游于书海中的人一定能够获得永久的幸福。虽然我只是它的无数拜访者中的一名旁观者,虽然我没有真正访得我心仪的书。
       自然,上海文庙旧书市与我在昆明常逛的张官营旧书市相比,前者的规模是远不及后者的,但我更欣赏前者所酝酿出的书香氛围,尽管后者周末并不十分热闹或许是由于它实行全周全日制经营所致。
       也许,上海文庙在京沪爱书人心中,可称得上一本精致小巧的文化“圣经”,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慰藉,获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