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名家写文山]文山,我被你感动了
作者:冯永祺

《含笑花》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喜欢去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也喜欢旧地重游。
       重去这地方那地方能够看到它昨天如何今天又如何,两个如何一比较就感受到了变化,眼界因之更开阔,心胸也更拓展。
       今天第三次向文山走去。
       20年前我应柯仲平同志夫人王琳之约第一次走进文山,走进柯老的故乡广南。此次来去匆匆,经过之处没有能够仔细打量,仔细领略,只是对广南八宝镇“下马观花”了解得多一点,写了《八宝行》。广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古色古香的印象很深刻;一路所见山山水水尽感独特奇妙,不能忘怀。
       第二次到文山是闻丘北县普者黑大名径直奔去。乘小船悠悠,陶醉于看山看水,看山水相随,看天地辉映,没能顾及其它。
       这次走进文山城,旧地已不是旧地,昨日的形象已焕然全新,随时代前进,处处只见今天的新气息,车在城里缓缓走着,我在车里自己问自己,这是文山吗?人住宾馆,登上10层高楼,走进卧室,急切地推开窗户俯瞰:只见高楼林立,街道宽阔,车行有序,这是文山吗?我在楼上自己问自己?
       从州府到广南,车进县城,车上的我瞪大双眼向左右尽情张望,登上宾馆7楼放下行李立即去伏在窗上看,在栋栋新楼间去寻找20年前我和王琳所住的招待所和几家矮桌子、矮板凳的小餐馆,他们还在吗?在哪里呢?县城已扩大许多,高楼之侧依稀可见精心保护的古街古巷。
       20年前我来文山住在招待所平房里,不能登高远望,今天住在高楼上放眼四望,真正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昨天,今天奔来眼底,明天又将如何,想象虽然朦胧却为未来感到欣喜。
       从文山州府到广南,再到世外桃源坝美,路都是柏油路,路又都是盘山转,山连着山。文山州山多,山区半山区占全州土地面积97%。其中岩溶地区占54%。
       一路前行,看不尽的山,看不断的山;一些山体态普通,很多山体态秀美,娇小玲珑,远远近近铺陈奇特,一座山犹如一枚翡翠,端坐大地,守望蓝天白云,岩溶形成的山是石山表面有绿草覆盖。农田在山与山之间见缝插针,山前山后开垦出小块农田高高低低组合,山脚是寸土必争,尽所能开垦出来一条条农田。山多地少,山多林少。我盼望在山间转来转去转出一个坝子,一个小小的平原豁然展现却终未见。山上裸露的泥土质地枯黄贫瘠,绝非肥沃。任何事情都有利弊两面或多面,文山的山正具有多面效应。
       文山山多,可耕土地稀少,但是文山的山千姿百态,在文山看山是一种美事,山是旅游最佳资源;文山的山挤占了文山的土地却给文山储存了金、银等等70多种矿藏,已探明储量的就40多种,铟、锡、锑、锰的储量位居全国一、二、三位。文山的区位极好,州府距越南首都河内仅450公里,天保口岸是云南通往东南亚、南亚取道最直、里程最短的陆路通道,全州交通日渐完善,富宁港一旦完成建设可通“两广”。文山普者黑机场座位供不应求,有游客建议出售站票。
       一路走去,继续认识文山。沿公路远远近近的地方,有多个人家聚集的村庄,有零零散散的农家,由多种色彩构筑的新房,像绽放的鲜花盛开在山间河边路旁。一路张望,好比一路赏花。从前,农村处处是茅屋,认为茅屋就等于农村,茅屋是农村的标志,眼前不见了茅屋,茅屋从文山农村消失了。这是近几年州委州政府倾力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住房有了眼前惊人变化。
       这变化深入普及到世外桃源坝美。乘小船驶进一个又一个溶洞,到岸上只见凤尾竹迎风招展含笑迎宾,又见山光水色之间一幢又一幢新房,白墙红门灰瓦,形象融古今风韵,民族特色,传时代气息。文山农村发生的变化即使是世外桃源坝美也不例外,并非亘古不变。这变化为坝美添色,“桃源”更艳丽多彩。
       走进文山文学界见到一支多民族的创作队伍,贡献众多的反映各民族生活的作品,进一步认识了载入文学史册的名家名作。
       广南建有柯仲平纪念馆,已出版柯仲平文集多集,在柯老百年诞辰的时候,为他出版了《中国当代名人题词手迹影印集》。
       “人民是不朽的,忠诚地为人民歌唱的诗人也是不朽的。柯仲平同志是名符其实的人民诗人,是中国革命诗歌发展史上实践大众化取得大成就的大诗人。他的诗篇不仅属于过去而且属于现在和将来。”著名诗人贺敬之是如此准确、中肯地高度评价柯老。
       “无产阶级诗歌的开拓者,革命的文化战士柯仲平同志水垂不朽”,这是《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著名诗人光未然的衷心肯定。
       柯老对祖国、对人民、对诗创作是“一团火”,他“猛似狂飙热似火”,“他活着的时候是奔腾的大海,他死了也还是奔腾的大海”。众多名人名家为柯老的题词在此举不胜举;曾经和柯老一样为写刘志丹而罹难的李建彤对柯老这样赞颂:“人民的诗人,为人民所爱,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这表达了千万人的心声。
       柯老的62年岁月,他的做人做事让故乡骄傲,文坛骄傲,人民骄傲,祖国骄傲。他离乡背井在昆明读高中时才17岁就组织剧团演出他写的《劳工神圣》等剧目;为唤起民众他以小小年纪组织游行、演讲,开展种种爱国运动,他是昆明地区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1935年他只身东渡日本留学,1937年奔赴延安抗日积极开展边区朗诵诗和街头诗活动。毛泽东同志听了他的长诗朗诵,要来读后批了八个字“此诗甚好,赶快发表。”柯老组织领导的民众剧团,坚持长期下乡,走遍边区各地,为工农大众和八路军演出,毛泽东同志多次观看并称赞这些戏“既是大众性的又是艺术性的,体现了中国气魄和中国作风。”
       柯老伟大的一生不是这篇短文所能详叙,仅借他人的评说略表心意。
       “文山是诗和诗人的故乡”“祝愿诗人的故乡诗意更浓”,冯牧期望和祝愿“文山出现一批又一批像柯仲平同志那样的诗人和战士。”
       文山没有辜负前辈的期望。
       文山州文联创办的已出版148期的文学刊物《含笑花》可见一批又一批文学佳作和各民族创作人才。“民族花篮”盛满一篮又一篮民族作者精心奉献的文学之花;目光长远,着眼未来,刊物重视“校园文学”;“乡村风景”是文学创作最应关注,作者最应投入的广阔天地,“三贴近”使作品动人地表现新农村新人物新生活,读者也随之“三贴近”;文山驻军既有军旅作者更有不少军旅读者,也有不少地方读者喜爱军旅文学,“军旅情怀”这一栏目的增设,足见编者目光的开阔。文山各民族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专栏不时推介这方面作品,实属必要。创作的状况和发展进步不能缺失评论,“七乡论坛”很出色。
       文山州文联主席周祖平主编《含笑花》,他既勤于编辑也善于编辑,既勤于笔耕也善于笔耕,在既编又写的同时又勤于和善于团结全州作者。文山州8个县的文联各自主办一个文学刊物,组成一个大大的文学园地,共同辛勤栽培浇灌出文学百花。
       《含笑花》已有网络版,是云南最早上网的州市级文学刊物。周祖平主编2006年被云南省文联评为先进工作者,万国华副主编被评为德艺双馨文艺家。
       “工业强州”这是文山州从本州实际出发的政策。
       终因“贴近”不够,认识有限,笔下未触及更多,但仅以所见,文山已使我感动。
       我还会再去文山,重走旧地,那时旧地已非今日模样,那又如何了呢?肯定一路走去,一路看去,感受深深,更加感动不已。
       (注: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著名作家、《边疆文学》原主编)
       本栏编辑 周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