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乡论坛]温馨“大地”的问候与祝福
作者:胥佑良
《含笑花》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发现和提炼生活中的真善美,是诗人的心灵品质与创作境界,所以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诗歌的境界。读当代著名彝族青年诗人周祖平的诗歌,先诱惑我的是带给眼睛的感动,接着的诱惑就是心灵的震撼了。
周祖平先生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与热爱,创作了大量出神入化的诗歌,读到周祖平的诗歌,让我一次又一次地从熟悉到让我变得呆板的生活中警醒过来,让我重新认识着周围的很多事物的“含金量”,我有那种“收复失地”的感觉。
诗歌集中了语言艺术的最大力量,击中生活的本质,实现着诗人生命意识中的内在价值。周祖平创作的《大地之诗》,反映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变化。《大地之诗》一下笔就非常有气魄,诗人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般地写道;
“彩云之南 大山皱褶之中
东山麓 盘龙河畔
壮乡苗岭 彝山瑶寨
沐浴着十月的祥光
让自豪和欣喜自然流淌”
昔日的“大山皱褶之中”,应该是困窘和落后闭塞的,如今的彩云之南的山河中,不论是“壮乡苗岭”还是“彝山瑶寨”,都在建设小康家园,把传统的农民生活推向新时代的小康生活。大山深处的各族群众不再是生活在黑灯瞎火的年代,看山困看路愁吃水难的现实,在修小水窖、建沼气池、改造茅草房的新农村建设中成为历史,大山里的民众在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中成为中国新型农民。诗人心灵深处沐浴着自豪和欣喜祥光成了广大民众的心声。
接着,周祖平用形象传神的语言写出了纯朴透明的诗句:
“一个个新信息让千年大山惊叹不已 单单有酒有汤锅的日子太淡了 单单有石磨声水碓声相伴的日子太淡了围着鸡窝灶转的日子太淡了养狗遛鸟打发农闲日子的方式太陈旧了 靠刀耕火种靠砍柴换盐巴换煤油的日子延续不下去了……”
壮乡苗岭,彝山瑶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除了完善了交通等基础设施外,广播,光缆电视,移动通信等现代化工具全部装备到村寨装备进家庭,深山的群众与大都市一样过着信息时代的生活,与大都市—样过着网络时代的生活。在北京发生的事,在欧美发生的事,在遥远的南极洲发生的事,别人能快速知道的,大山里的农民也能快速知道。千年的纯朴,万年的宁静,被一个又一个的新信息注入新鲜的血液。千年的大山还是千年的大山,而千年来的农民生活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农民走出了“太淡”的日子,告别了陈旧的生活方式。
在这里,周祖平对生活在农村的各民族群众寄予了殷切的厚望。农民古老的生活方式“延续不下去了……”穷则变,变则通。山村农民战天斗地的精神,特别是“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区农民革新精神,学科技用科技的现代农民精神,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超强精神,才是新型农民要一直延续下去的。
老百姓喜欢的语言,不是那些来自书本的抽象词句,他们都是从生活实感中产生的形象语言。这是周祖平积极下功夫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结果。周祖平用形象的语言,用人民群众比较喜欢的语言接着写下去。
修小水窖
引得鸟儿啁啾
建沼气池
让滚滚黑烟远离城镇村庄
掀茅草房那是几代人的梦想
春鸟欢歌上新房的景象令我们神往
啊
文山这片边陲热土哟
树林茂密
清泉流淌
动物徜徉
犁铧闪光
牧歌悠扬
三七花绚丽
八宝米飘香
老鹰自由翱翔
鸽哨悠远嘹亮
茶马古道欢畅……
周祖平用凯歌一样的诗句,把文山州“扶贫三项大会战”的果实,写得深入浅出。这里无意中提出了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好的诗歌,读得懂应该是诗歌基本特征之一。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样,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样,既是人人都读得懂的诗句,也体现了诗歌美妙的本质。
周祖平在《大地之诗》中,构筑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村庄缩影。水的清新,山的绿秀,鸟儿的欢快,这不仅仅只是实现了几代的梦想,而是实现世界和平的梦想,更是建设绿色家园建设绿色的人问的梦想。“树林茂密,清泉流淌,动物徜徉,犁铧闪光,牧歌悠扬,三七花绚丽,八宝米飘香,老鹰自由翱翔”一样的境界和生活时光,是任何人都向往的境界。总统想要这样的境界,平民也喜欢这样的境界。
接下去,周祖平十分坦诚地道出:
生长在这片边陲热土的我
一个普通的彝家汉
很惭愧无法用语言把这动人的场景描述
很惭愧无法抒写出如此动人心魄的大地之诗
只好让风吹过耳畔
让它送来十月的歌声十月的欢笑
送来温馨送来问候和祝福
送来深深的怀想与展望
以及鼓锣的震响芦笙的悠扬……
现代气息的无孔不入,让很多人丢失了自己的信仰,使他们好像是生存在一个无根无基无凭无据的世界中,使他们难以听到自己的声音,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可我们优秀的诗人们,不但保留了自己的信仰,还用自己的声音呼唤和筑就起民族的精神家园,于是,诗歌成了辨认民族精神和语言的条形码。
周祖平作为彝族人民的儿子和各民族喜欢的诗人,他总是在吐露着自己的真情。吐露着他对故乡、民族的乡情、亲情、友情、人情和厚望,用诗歌为大山中的群众送去歌声与欢笑,送去温馨的“问候和祝福”,送去“深深的怀想与展望”,让“大山皱褶之中”的幸福祥光,永远流淌。
挖掘民族特色,再现民族精神,是周祖平创作的永恒主题。周祖平不断地在新的人生经验中,进入新的文化语境,表现新的精神世界,在《彝山散曲》中,周祖平把“草果的梦”织进了彝山不平静的思绪,在“茫茫苍苍的山箐”中,“一个绿色的梦”,在父亲的叮咛声中,长出了新叶,开出了一朵朵粉红的花,结出一串串紫红的果,把彝家人的生活信念,串成珍珠,然后:“彝山的日子沸腾起来”,彝家人勤劳的身影,彝家人面对困难又战胜困难的品质,“定格为我心中永不衰败的风景”。彝家人的生活,伴着弦子舞“翻、滚、踢、跳、磋”,在“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中,“美化着彝家人的心灵”。在寒冷的“冬日碎片”里,寻找到了“雪般纯洁的情感”。别开生面的“插花节”,是彝家年轻人亲近幸福的日子,他们在阳光下,向世人发表爱的宣言,勇敢地承担起爱的责任。在“经受苦苦甜甜冷冷热热的拍打”后,找到了爱情的宝藏和明晰的幸福之门。诗人一次又一次地“重回彝山”,目的是让“归来的彝山游子,心潮澎湃,眼睛发亮”,“寻找果腹和精神的乐园,用手中的金钥匙,启一道道丰收幸福之门”,“让祖父辈没有唱响的调子,嘹亮起来,传向山外传向遥远”。无论何时何地,漂泊在外的彝家人,永远不会丢失彝家人的精神。
周祖平在创作诗歌中十分注重形象美的表达。说到“形象美”,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形象美”是小说作品创作中的事。其实诗歌也需要形象的语言,特别是需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就是深含哲理性的诗句,也应该是用形象去表现。如:在《草果的梦》中:
她的每一枚紫红的果
都蕴蓄着生活的信念
收获的喜悦是一滴滴汁水串成的珍珠
彝家人总是用茧花密布的双手
缚结生活之路上的苦难和艰辛
粉红的花朵繁星般开了又谢了
一串串紫红的草果渐渐丰满起来
定格为我心中永不衰败的风景
这几行诗就是说理的,但它不是概念的直言,是周祖平借助了“果实”、“珍珠”、“繁星”等形象比喻来表达道理的。就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是借助了“落红”“春泥”的形象来说理的。
真正优秀的诗人,总是能持一种守常求变的立场进入诗歌,周祖平在《大地之诗》是这样的,在《彝山散曲》中是这样的,在《阿佤山,江山木络》(五首)也是这样的。
周祖平创作的诗歌能深入反映群众心声,受到群众的喜爱,这是诗人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结果。我们祝愿周祖平先生在中国诗坛中,凭着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睿智及博大的胸襟,探寻着生命的价值,创作出“更上一层楼”的精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