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含笑历程]在文学身前身后闪光的人
作者:李万辉

《含笑花》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他从青年时期就迈上一条追求艺术的道路,先后在文工队、文化馆、县志办、州文联等单位工作,最终选择了文学与编辑作为人生的最高点。他凭着对文学的热爱和感悟,几十年如一日,在艺术和文学的殿堂里奉献着自己无悔的青春,可以这样形象地说,他是一个处在文学身前身后的人,一方面,作为一个热爱文学事业的作家,努力笔耕,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作品,形成极富个性的系列乡土小说,得到省内外作家的关注;同时又是一名文学编辑,为本地州的文学杂志审稿把关,力保杂志的质量和特色;并且抱着“甘为他人作嫁衣”的态度,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挖掘优秀作品,是一位默默奉献,不求名誉和地位的文学伯乐。多年来,他一直在创作与编辑之间追求着自己的事业和梦想。他就是文山州文联《含笑花》副主编万国华。
       一
       万国华祖籍重庆桐梁县,1954年12月21日生于云南砚山县平远街,1971年5月进砚山县文工队。一个17岁的热血青年,凭着对艺术的激情和爱好,开始了对艺术的不懈追求,靠着他在歌曲、歌舞和戏曲方面的创作成果,1980年10月调进砚山县文化馆,1982年至1983年底,负责编辑《砚山文艺》期刊,开始舞文弄墨,学习文艺创作和搜集整理民间文学。1984年他调到砚山县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从事县志的编修,担任过志办主任和县志主编。修志又是一门讲求严谨与事实结合的学问.在志办工作的八年单.他和同志们一起,深入农村基层,广搜资料,熟览地情,这为他日后在州文联十多个春秋的编辑和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坚实的文笔功底。1992年4月,他被调到州文联工作,同年5月被选为州文联第三届作家协会副主席,1994年9月,被州委宣传部任命为《含笑花》副主编,具体负责小说栏目的编辑、审核和把关。从此跟文学又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他在编辑部一干就是14年,参与和目睹了文山州文学创作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文联的其他同志一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文学新人,推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让文山文坛一直保持着一种江河涌动、人才辈出的发展趋势。可以说,他是文山州文学事业历史发展的一个参与者和见证人。
       做文先做人,修艺先修心。这是万国华做人的道德准则,也是作为—个文人纯粹的境界。用心做人做事,真诚地面对生活,努力工作和奉献,是他工作和生活道路的写照。他参加工作以来,为人正直,品行端正,无论是在何工作单位,都把他的青春和热血播撒在事业上,做领导时淡泊名利,勤勤恳恳,以身作则,遵纪守法,带领职工创事业;做编辑时,与文字打交道,更是博阅群书,勤练文笔,努力提高艺术素养和文字功底。在与文学结缘的十多年里,他又是从事小说编辑时间最长的—位,一直甘为人梯。默默奉献,以培养新人为己任;熟悉万国华的人都知道,他既是文笔流畅、作品颇丰的作家,又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编辑、老师和前辈,是许多文学爱好者的良师益
       他的创作业绩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赞赏,2003年,友,多年来,他一直潜心学问,既创作又编辑,出作品,写人生。以一个作家的身份不断地探索着和创作着,工作中,他与同事相处融洽,谈笑风生,平易近人,待人诚恳,为人处事,深得人缘,是同事间的老大哥。与他的交谈中,从他那双充满艺术气质的双眼中总是有一种自信和幽默,总是能够感染他人,让人得到激励和奋进。并且他为人谦逊低调,总是把成绩放在一边。为了培养和提拔更多的新人,他曾主动让贤,让年轻人上,多锻炼,多承担重任,但一直未得到领导的批准,领导深知他的编辑能力,相信在他和编辑部全体同志的努力和把关下,《含笑花》杂志会越办越好,越办越精。就这样,他以一颗诚挚之心和敬业精神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二
       文学是寂寞的事业。多年来,文化市场遭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读者阅读水平、审美情趣的转变,文学事业开始走下坡路,为了繁荣和振兴文学事业,培养和挖掘本地作家,使文山州文学事业后继有人,欣欣向荣,一直是文联的一份职责和愿望。在文联工作的14年间,一方面,万国华同志从事的是编辑工作,作为刊物的副主编,既要服从大局、策划好每期杂志的设计、版式,做到时代气息与边疆、民族特色结合;另一方面,还要把好杂志的稿件关、质量关,他每天要从案上堆放的大堆来稿中择出好作品、好稿件来刊发,需要耐心和仔细地阅读每一篇来稿,不分名家新人,一视同仁;第三,还要扮演伯乐的角色,用一双慧眼和一颗包容心来挖掘和培养文学新人。《含笑花》杂志是属于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地州级文学杂志,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曾有过辉煌的业绩,国内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等都在上面发表文章,是文山州培养优秀作家和推出佳作的一块前沿阵地,应该说在省内文学界有一定的影响。之后,为了繁荣本土文学,保持和发扬《含笑花》传统高起点、高质量的文学水准,文联一直努力在创造一种良好的写作气氛,以培养和挖掘新人为己任,为新人铺路搭桥。万国华同志在这方面是个表率和楷模,作为《含笑花》的一名老编辑,在小说的选稿用稿上严谨务实、严格把关,对稿件的质量一向要求较高,总是细心阅稿,审稿,字斟句酌,呕心沥血,直到满意为止。有时作者的稿件经过他的反复修改提炼,充实提高,基本上已经成了他帮作者重新写的东西。有时为了赶稿子,通宵达旦,与青灯明月为伴,“三更灯火五更鸡”是常有的事。每当他从来自天南地北的大量稿件中,发现优秀的作品时,就会眼前一亮,那种发现的喜悦,只有作为副主编的他才体会得到,这是一种伯乐之心、爱才之情。多年来,经他辅导和培育的文学爱好者、文学青年数以百计。每当他从来稿中发现好作品时,有时会亲自联系作者进行交流,住在城区的,他就特意邀请到编辑部来面谈,在远处的,就在给作者的回信或电话里,给予指导点评,从写作的技巧、章法、布局、情节的构思等方面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勉励,不少文学爱好者就是在他的帮助下,创作水平一步步得到提高,写出一篇篇的好稿件,作品也不断在各级报刊上得到刊发,更加激发起对写作的兴趣和决心,进而成为各地文学创作的骨干,有的还发展成为省级作家,其中不乏县级和部门领导。
       万国华爱好广泛,才华横溢,有一种文人骨子里的开朗幽默、谈笑风尘、无拘无束的性格,很多人在跟他的谈吐中,感觉到有—种感染力和文人气质。听过他的文学讲座的人们都说,他的文学理论功底和谈吐之风,让人感到回味无穷,受益匪浅。看着一批批本土作家从成长走向成熟, 在省内省外渐露头角,他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因为。这里面也凝聚着他的一份心血和奉献。他在编辑部的14年里,共参与编辑文学双月刊《含笑花》82期,其中由自己直接选用、修改、送审并获准出版发行的小说稿件约240万字;直接担任《含笑花》的执行编辑(含版式设计与文字校对)合计18期约180万字;此外,他在协助主编做好刊物的策划与定位的同时,为了改变部分部门
       领导及社会上一些人士对文联工作的不理解,他撰写出了有分量有见地的理论性文章《刍言<含笑花>的生命价值》一文,文章发表后,不但在文山州文学队伍中引起反响,认为这是一篇真实地反映文山发展历程的史料性文章,也让州有关部门的领导从此改变了对杂志的偏见,促进了工作的开展。文联工作经费少,办公条件差,为了保障单位业务的正常运转,他积极拉广告、搞联办、协办,用于弥补办刊经费的不足,保障了文联工作的正常运转。他心系单位的发展和命运,关注文学事业的稳步发展,与大家一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系着文学的一片天地。
       三
       勤奋耕耘,厚积薄发。万国华同志数十年的艺术生涯,可谓硕果累累,成就喜人。在他二十多年的编辑工作中,先是正赶上盛世修志的大好形势,在砚山县志办工作期间,抱着潜心修志的态度,每天伏案笔耕,拟篇目、订规划,纂写志稿,督促部门志的编修,和县志办的同志,走村串寨,披星戴月,深入民间搜集整理档案资料,采访调查,并在省、州、县档案馆和图书馆查阅和摘抄历史资料;足迹遍及北京、南京、广州、河南8省市,寻访知晓本地历史的知名人士,行程达2万多公里,共搜集征集资料1600多万字,图片200多幅,为县志的编纂积累了大量丰富翔实的原始资料;并独立执笔,完成了8万字的《砚山县志》总体设计方案及篇目,为县志编修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扎实的前期性基础。同时主编了《云南民间舞蹈集成·砚山县资料卷》11万字,完成《砚山县志·大事记、军事志、人物志、民族志和文化艺术志》部分稿子约25万字,为砚山县县志编纂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文学创作方面,他的写作姿态是严肃的,他依靠勤奋和经验写作,多年的艺术生涯的积累和沉淀赋予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的写作意象扎根于文山这块红土地,从广阔的社会和农村汲取素材,讴歌生活,关注民生和大众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和小人物命运。20多年来,共发表和出版小说、纪实(报告)文学、散文、戏剧、曲艺、音乐、民间文学以及部分文史资料约100万字。其中:1997年12月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32万字的《砚山县烟草志》;2001年7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1多万字的中短篇小说集《脸色》;与另一位同志主编的25万字的《文山州彝族民间诗歌集》以及23万字的《文山州彝族民间故事集》,其中由他亲自搜集和整理的叙事长诗《阿荻遇者清底迷》和《嘎麻扎》曾被香港和台湾有关出版部门出版发行;2005年,又协助州文联主席周祖平一起主编了《人性的山水》、《多彩文山》两本文山礼赞文丛,反映良好,原《边疆文学》主编张永权同志还把推荐两本书的文章发表在《春城晚报》等有关报刊上,加以赞扬。他创作出版的小说集《脸色》一问世,就获得文学界和社会读者的好评,都认为万国华的小说,现实而入世,贴近生活,贴近农村,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作品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篇篇流露出的是真情感真性灵的吟唱。其中,被他喻为“十色”系列的小说,就是精心构思的体现。许多省内外的作家都撰写专文给予高度的评价,其中北京的著名文学评论家尘凡(笔名)撰文《憨包这个人——简析《憨包的那些年》,评价他的这篇小说具有较浓的风格…作品的思想力量愈加敦实厚重。原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文艺评论》主编刘鸿渝(笔名姜鸟)撰写《红土地的历史故事》(——评万国华的中篇小说《土色》加以评论;云南鹏程艺术基金会会长、原中共德宏州委宣传部部长陈志鹏撰写《有仙则名,有龙则灵》__—读《一个女人与三个丈夫的故事》,给予评论,评价他的这篇小说是“俗而不俗……显示出蕴含深厚而具强大张力的中篇小说:云南省民族电影评论学会理事龙符撰文《生命不能承受其轻》——中篇小说《晦色》读解),评价“以其睿智聪慧的文学才思,扎实丰富的生活积淀,日臻完善的写作技巧,鲜活灵动的小说语言、浓郁淳朴的乡土气息、独特率直的艺术风格。塑造出一组人物性格鲜明、富于边疆色彩和城镇风味的“小人物”形象,为读者展示出一幅人物性格多义的杂色图景。张鸿鑫以《一幅色彩缤纷的农村生活画卷》为题,评论他的中篇小说《憨包的日子》,认为小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迭宕曲折,语言叙述幽默诙谐,主题思想深邃隽永,显示了作家熟悉农村生活,以深厚的艺术功力反映农村生活的创作才能。另外,北京作家刘育新和原《云南文艺评论》副主编杨知秋也撰写文章对他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古人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万国华同志以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在艺术领域的不懈探索,勤奋工作,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和赞誉。
       数十年如一日的笔耕,也给他带来了许多荣誉和闪光点。1987年11月,因撰写出较有特色的《砚山县志·民族志》(初稿),而被省志办选派参加在贵阳举行的“全国11省区民族志学术研讨会”;进入文学圈后,他努力学习,参加鲁迅文学院函授部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水平,并由此获得鲁迅文学院授予的优秀函授学员称号及奖学金,要知道,在上个世纪文学吃香的年代,能够参加鲁迅文学院函授的学员都是各地出类拔萃的文学人才,能够成为优秀学员并得到奖学金,无疑是一种荣誉和对创作能力的肯定。2001年1月,获得中共文山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的“文山州先进文艺工作者”称号,2006年8月,更大的喜讯在文山文艺界传播,万国华被云南省文联评为“德艺双馨”文艺家,与州文联主席周祖平等一起到昆明接受了表彰。
       纵观万国华同志的艺术生涯,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文坛关注,领导赞扬,同事肯定,上级表彰。这四句话既是对他德行与成绩的概括,也是对他人生的肯定和评价,愿他在今后的艺术生涯中永无止境,永驻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