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七乡论坛]一份真实的感动
作者:张鸿鑫

《含笑花》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多彩文山》这个书名一跃人我的眼帘,就像一道电光石火直透胸臆,只感到心潮奔涌、热血沸腾、心明眼亮。作为一个文山人,从小到老,天天这样过日子。这方土地上的万事万物,司空见惯,从未想到她“多彩”不“多彩”,真是“使我生在福中不知福”。读过《多彩文山》,放眼文山大地,确实是一幅前所未有的多姿多彩的画屏。处处五彩斑斓,风姿绰约,就像壮、苗、彝、瑶等10余个民族的少女在我面前翩翩起舞,令我心旷神怡、魂凝魄聚。
       文山,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自古以来,地灵人杰,至今我才深悟了她的神髓之所在,而这都由于《多彩文山》的引导。
       正像张田欣同志在《序》言中指出的那样:“文山,的确绚丽多彩,实在神奇、丰饶、迷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凿出文山美不胜收的一处处仙境奇地,丘北普者黑、摆龙湖……”张书记的话,使我生在福中知道福、活在甜里认得甜了!
       《多彩文山》,全书共撰六辑,第一辑《南国情怀》;第二辑《三七境界》;第三辑《文山胜境》;第四辑《潋艳山水》;第五辑《热土名特》;第六辑《山野风韵》。只看每辑标题,就会令读者感到风格各异、内容丰富、揽物之情,喷薄而发。
       第一辑收入总叙文山特色、历史状况、发展远景的作品9篇,其中《一块待开发的宝地——文山》这一篇,作者戴光禄同志一下笔就开门见山地引导读者进入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这里历史悠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珍稀动植物、各类知名的土特产品、丰富的地下宝藏……一切应有尽有,大自然的赐予,一点不薄。但有目共睹的差异是:她“又富又穷”。因为她“富”,所以是一块“宝地”;因为她“穷”,所以尚“待开发”。本文的“文眼”是“待开发”三字,这三个字的分量,重若千钧!
       在这里,戴光禄同志有一段形象而生动的描绘:“贫困使文山像个穷家女,因未能得到适宜的打扮,没能放出她应有的光彩。”接着,戴同志语重心长地向人们提出鼓励性的忠告:“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使文山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焕发出应有的光彩,正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文山儿女的使命。而历史也给我们这一代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党的十四大强劲东风,沿着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的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开发文山资源,发展文山经济,尽快使这块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光彩,用我们的双手谱写出文山历史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读到这里,不能不使人激动异常,神思飞越。怎样把文山这块宝地由“又富又穷”的局面,一变而为又富又兴旺发达的境界,这是我们每个文山人应该深思并决意为之奋斗拼搏的问题。当然我们没有那种忽然拍案而起,就让盘龙河水霎时浪高千尺的神力。但我们总得要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尽自己力所能及的绵薄之力,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这样一来,我们就不愧为文山人,我们就可引以为骄傲和自豪了。
       再看《江泽民心系苗家女》这一篇,作者龙符这样激动地告诉读者:“国庆五十周年前夕,向江总书记报喜的苗家儿女欣喜万分地收到中南海的书信鼓励。一纸飞鸿,穿越千里之遥,将党中央对边疆群众的关怀,传遍壮乡苗岭。中南海收到苗家礼物,总书记嘱托再接再厉,在‘中国三七之乡’的文山大地传为佳话”。
       这又是从另外一个侧面来激发文山人民的斗志。文山人民又该怎样来报答党中央的关怀?使这块宝地更加大放异彩,这是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这一辑中的其他作品,如《胡耀邦视察文山纪实》、《筑就追赶跨越新跑道》、《找准突破口,齐心奔小康》等篇,也都不失为振奋人心之作,读来豪情大增。
       第二辑专收抒写文山三七的特别价值和开发前景的作品,共辑五篇。
       其中的《三七之乡话三七》这一篇对我的启发教育很大。这一篇作品,有其独到之处,它将历史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质,熔为一炉,读来顿觉耳目一新,眼界大开。多少年来,我是“生在药乡不知药”,三七粉、三七酒,我是天天吃,从来也不离口的,但就是不知道它有这么多难以识透的渊源和妙用。 作者那家佐先生告诉我们:“这是一株神奇的药,它生长于深山古林,关于它的历史,应该追溯到遥远的地质年代,早在2.5亿年前的热带丛林中,就曾经有过它的痕迹:据说新生代第四纪以后,地质结构和生态变化,人类祖先出现后,这株神奇的药,就生存于云南与广西的古森林中。多少个世纪过去了,它择地而居,仅在滇桂两省区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默默地、顽强地、一年一年、一代一代繁殖、生长。光阴荏苒,当人们发现了它后,又逐渐了解了它,进而栽种了它,从而让它为人类造福。4000年来这株古老而神奇的药的价值,不断地被人类推崇和应用;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不断地释放异彩……”这是从历史角度对三七进行考证、从而拨开读者眼前迷雾的奇罕之笔。对三七的科学、药用价值等知识方面,家佐同志又是这样介绍的:“1992年1月20日,北京,料峭的寒风呼啸,北方的冬天,冰雪盖地。然而。河里的冰块悄悄在融化,光秃的树枝已经扭动腰肢,春的信息已经来临,新芽就要吐露……这一天,以中华全国医学副会长,北京中医学院教授王绵之为首的专家、学者在北京华侨饭店礼堂召开了‘三七开发应用的基础研究鉴定会’。鉴定会轰动了京城,鉴定会开得圆满成功。首都的医学界和各报刊、电台、电视台的记者们听取了专家学者们介绍关于中药三七在滋补强身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多年来对三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们发现,三七——这株神奇的药的药理作用不仅是药典中记载的‘活血止血,散瘀消肿’,三七还具有抗疲劳,耐缺氧、抗衰老、降血糖和提高肌体免疫功能等滋补强壮作用,而且无毒、安全,在很多方面与人参作用完全一致;研究还发现,三七除皂甙部分,分析表明其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素,高达8.65%粗蛋白和较低的粗脂肪0.02%及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包括硒在内的11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多种成分。”
       通过家佐先生富有知识性的阐述,对我自己的启发很大。2002年,我患了“大面积脑梗塞”,医生说此病“死亡率高、瘫痪率高”,所以我一住进医院,医生就发了“病危通知”,弄得我的家人哭哭啼啼,以为我必死无疑,想着料理后事。可是我在医院住了两个月,竟奇迹般地安然出院了。医生说我“恢复得好,一点也没有留下后遗症。”据我所知,“脑梗塞”又叫“脑血栓”,我把医生“死亡率高、瘫痪率高”的话用“顺口溜”的形式加以表述:“脑血栓来脑血栓,听见血栓心胆寒,不幸患了脑血栓,不是死来就是瘫”。
       我居然没有死。也没有瘫,而且恢复得很好,没有留下一点后遗症。而今,我已73岁,年逾古稀,一样毛病也没有,精神照样是饱满的。头脑清醒、行动自如,语言无碍,耳聪目明,一切正常。读了家佐先生关于三七功效的文章,我想,我的上述身体表现效果,
       是不是与我常年服用三七粉、三七酒有关?这我没有研究,我只能依靠现象和感觉,得出一种不成结论的结论。我的结论是:经常服用三七,对人体的健康是绝对有好处的,不然,这“神奇之药”,也就有名无实了。
       现在,在家佐先生作品的启发诱导之下,我深感“生在药乡已知药”了。我感到,生活在这神奇之药的故乡,实在是幸福无穷。
       文山的三七,是否还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古代帝王梦寐以求的“不老之药”,是否就是文山的三七?——这是我的大胆猜测。恕我冒昧。 这一辑中《总理牵挂文山脱贫》、《漫话开化七庄》、《神话正在变为现实》等篇,都是可读性极强的作品。
       第三辑编入抒写文山胜境的作品21篇。其中,《走进八宝,醉在壮乡》这一篇,特别感人。作者周祖平,以一个土生土长的艺术家的眼光和胸怀,对八宝这个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划界、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等等,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使读者如身临其境,陶醉忘返。作者是这样描绘的:“八宝,原名八播,位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境内东南部,距广南县城83公里,距富宁县城35公里,距州府所在地文山200公里,距广西百色市205公里。323国道穿境而过,是滇、桂两省(区)的交通要塞。唐宋时期是南诏、大理国及昆明等中心腹地通往两广和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今乐共街是‘特磨古道’的重要驿站。 八播,壮语意为水井前边的村子。这个水井边的壮族村子,因其山美、水秀、洞奇、石怪,素有‘小桂林’之称,是云南省省级风景旅游区,有人文自然景点景观43个。景区内奇峰林立,如雕似塔,千姿百态。跨河古桥,如玉带凌空。河道观音,栩栩如生。戈峰胜景,如诗如画。清澈的八宝河绕山穿坝,蜿蜒其间,流经壮族十三寨,穿过一线天,直泻珍珠潭,至三腊村头,连跌三潭,形成‘幽谷漫天飞素雪,掷作明珠几万堆’。总落差20余米的三腊飞瀑,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壮家村寨,风景优美,民风纯朴,似人间仙境,如世外桃源。置身其间,一幅‘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高原壮锦图展现眼前,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读着这些明若山光水影,灿如珠玑琉璃的文字真是无酒也醉了!
       这一辑中的《玉带碧波绣桥城》、《红红火火辣椒城》、《13号界碑的奇观》都写得各有特色,是作者得意的佳作。
       第四辑汇集写文山山水的作品15篇,其中《砚山风光探胜》这一篇,因为作者万国华先生在砚山县生活、工作多年,所以他对砚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了如指掌,就是闭着眼睛,也可说得头头是道。写起文章来,也就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笔随心到。所谓“信手拈来皆成文”,这话未免有些夸张,但对万国华来说,却是恰到好处的。
       《砚山风光探胜》这篇文章,包括《城子山》、《灯笼山》、《丰收水库》、《歪头山》、《鲁都克》、《芦柴冲景致》、《蚌峨龙潭》等七段文字。可以说对砚山全县的景点作了全面的介绍。国华的文章,似乎不作浓墨重彩的渲染,好像只是轻描淡写地向读者倾诉他的情怀,也就是在这“轻描淡写”中,明显而突出地亮出了他笔力的深厚与凝重。
       《城子山》这一段的开头一节是这样写的:“城子山,位于砚山城区偏北,海拔1632米,面积55356平方米,虽说此地已有千载炊烟之史,却没留下任何诗人骚士对之抒发胸臆的风诗雅文,清《开化府志》和民国《文山县志》的名山胜境之中,也没有将其列入。可见此山拔地挺立以来,虽经漫漫风雨,历悠悠沧桑,时时屹立人们眼前,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公元一千九百八十三年,令人欣慰的事终于出现了——砚山县人民政府决定:要装点城子山,打扮城子山,以她的风姿衬托一万四千人的县城,让县城秀美、娇娆。于是,由地方财政三次拨款,加上1984年甲子敬老会之际各方父老赞助的万余元,共计10万余元先后装点此山,使其以日愈风流的身姿,赢得砚山人民的爱慕和过往客人的青睐,从此结束了此山无人光顾的历史。”
       在这朴实无华的叙述中,透露出作者沉重的惋惜和昂奋的喜悦之情,迭宕的思绪跃然字里行间。接下来写登山的情景尤为精彩。
       这一辑中的《普者黑·东方的“阿着底”》、《记录驮娘江》、《薄竹山探幽》、《浴仙湖游记》等篇,也都是百读不厌的作品。
       第五辑,选录赞颂文山名特产品的佳作15篇。我们看《幽谷仙子与飞着的鲜花》,作者是高星先生。
       本篇由《兰花》、《蝴蝶》两段构成。叙写麻栗坡两种稀有的珍物:兰、蝶。高星老先生善于捕捉事物的真与美之所在,把这两种珍物写得纯真、完美,读后令人不忍释卷。
       “老山兰”,以“花香冠群”而驰名中外。在麻栗坡老山,各种“附生”兰类、“地生”兰类比比皆是,丰富异常,叫人瞠目。
       “无烟工厂”是艺人制作蝴蝶标本和创构蝶艺的场所。在这“工厂”里,百态千姿的蝴蝶标本被高星先生描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仿佛一伸手就可以采撷到这些“会飞的花朵”。
       老山兰是“幽谷仙子”、蝴蝶是“飞着的鲜花”,高星先生这个比喻真是新极、奇极、巧极、妙极!
       再看《阳荷照亮的村落》这一篇,作者周家鸿。
       家鸿以极其锐敏、诱人的笔锋,尽情地抒写了阳荷这种名特产品的属性及用途:“阳荷很特别,夏末才开花,人们就采食花苞,那红红的颜色,像一把把火炬点缀树林。每当这种姜科植物的叶片长完,就从土中冒出这些零零星星的花骨朵儿,让人眼目一新,释放出的淡淡香味,能把蚊虫驱得远远的,让村庄更净洁。在中国阳荷之乡——西畴的一个壮族寨子,七十岁的壮族大妈,就是用阳荷招待了我们:一大碗阳荷炒腊肉,一大盘阳荷炖鸡、一碟盐水泡阳荷。山里人热情又机灵,简简单单几下摆弄,就为远客备办了丰富的阳荷宴。令人吃惊的是,大妈的婆婆,一百零两岁的老寿星侬奶奶,吃起腌阳荷,一口一个,不表现半点酸味。面前的腌阳荷一顿饭加了二次。”
       家鸿又引了《本草纲目》“野菜”一目中关于阳荷的药用功效:“消疾健胃”、“强身健体”、“长吃无病驱疾”。由此,又引发我猜测,长吃阳荷,是不是还有“延年益寿”的作用,这不算荒唐,因为猜测、推想是发现、发明的先导嘛。
       这一辑中的《辣椒·草果与八角》、《剥隘七醋》、《回族的牛干巴》、《永历皇帝入滇第一吃》等篇,都以富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取胜,而深深地感动读者。
       第六辑选收叙写文山风土人情、民族习俗的作品10篇,篇篇令人荡气回肠,情趣盈胸。
       感谢编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多彩文山》,让广大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了解文山的“多彩”,激发人们开发文山、建设文山的信心和斗志。这样难得的好书,希望今后多编辑出版。一篇文章、一本书的社会价值,在于它以最新、最美的文字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热切期望《多彩文山》再有第二集、第三集……给文山人和关注文山的人更多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