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七乡论坛]谈《含笑花》的栏目特色
作者:李光云

《含笑花》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栏目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弘扬与培养期刊精神的灵魂。栏目永远是激发期刊长盛不衰的活力,也是期刊编辑的最佳选择。历史没有止步,栏目在期刊出版中就不会终结。阅读今年出版的《含笑花》第1--3期刊物后,我的以上想法就更加强烈。《含笑花》之所以花开四季,常年不败,其中的成功经验就是重视栏目的设置和建设,使其一个个极富时代精神、民族风格、地域特色的栏目凸现出自己的办刊品位,以此赢得作者和读者的好评。 “卷首语”。每期刊发一篇700--800字的文章,简介本期的作品内容,编者不仅对这些作品作精采的点评,同时宣扬办刊主张,文章虽短,但主题鲜明,切入点也极深刻,起到了画龙点睛和导读的作用。
       “乡村风景”。是该刊第2期新设置的栏目,装入三篇小说,分别为张丽萍的《蜡炬成灰泪始干》,顾文显的《冤家路窄》,张荣昌的《山魂》,前两篇是短篇,后者为中篇。这是一组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品,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三位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揭示了边疆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变革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新人、新事、新风貌。作品在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活时。其艺术指向是从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出发,无论是故事编织,人物刻画乃至语言对话,情节、细节描写都极富生活情趣,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民族花篮”。是该刊的一个重点栏目,在这个栏目里登台亮相的均为少数民族的作家、诗人,其作品所涉及表现的主题均为少数民族的生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读者在这个栏目里不仅可以读到精美的诗歌作品,同时也认识了那些少数民族的作家、诗人。如哈尼族诗人泉溪的《边地遗诗》,瑶族诗人李万辉的《对乡村的两种怀念》,彝族诗人俄尼·牧莎斯加的《有这样一个地方》,回族诗人马丽芳的《有意和无意之间》等,装入这个栏目的诗、散文诗,无论是表现力度,还是吟唱对象,都极富诗意和韵味,与那些用“下半身写诗”的诗人相比,这些诗人的诗作显得大气而高尚。《含笑花》长期坚持刊发健康向上,陶冶读者心灵情操的诗歌作品,对中国新诗的不断回归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七乡论坛”。这个栏目的长期设置,并且越办越好,充分说明了该刊对文艺评论的重视。长期以来,文艺界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创作活跃,评论滞后”。“七乡论坛”为文艺评论工作者搭建了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在这个舞台显身手的作者不仅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
       通过他们对一篇作品,一部著作的解读或者对一个事件、一个观点的评说,都能给读者一番感受、一番启迪。通过评论者的解读与评说,不仅激发了创作者的热情,同时,也使其感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最终目的是促进文学不断前行,不断繁荣。如那家佐的《丰富精美的华章》,张永权的《人性的山水》,张鸿鑫的《独特的人生感受》等篇什,不仅立论准确,言之有物,且耐读,给人以美的享受。
       “校园文学”。这个栏目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含笑花》的战略眼光、同时体现了他们在办刊过程中灵活的战术思想。繁荣文学创作,从学生抓起,让更多的大、中、小学生热爱生活,崇尚写作,使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这对于他们的成长过程大有益处。刊物有了学生的参与,互动中就显示出活力,发行也会更上一层楼。这个栏目中选发的学生习作,不论是散文或者诗歌都充满了青春灵动和生活气息,值得提倡,也希望这个栏目办得更好。
       除去以上几个栏目办得具有特色,其他栏目也办得不错,如“时代先锋”、“七色琴弦”等。顺便提点意见,该刊在做好栏目的同时,也还应该在选稿和组稿上再下一番工夫,将整体刊发的作品质量再作提高,同时注意作好校对,将一些错别字及病句消灭在成刊之前。希望版式编排再活泼一些,印刷质量再提高一些,装帧设计再精美一些,封面设计再处理得雅气一些。
       (原载省新闻出版局《期刊审读》200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