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华颂”征文]记忆关键词:战争
作者:林文云

《含笑花》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生在70年代。我们这一代人对战争的记忆是少得可怜的。可能记得那开往老山前线的军车、坦克,那英武的士兵,绿色铁皮桶里的压缩干粮和拿着四处炫耀的弹壳,夜晚那隐隐约约的炮声和对绿色的向往。还有些记忆是从别人的记忆里又“记”来的。长辈的讲述、电影、小人书启发了想象,丰富了“战争记忆”。当然没有经历战争是最好的事了。谁不希望活在太平盛世,所谓“丧乱人不及太平犬”。
       60年前,整个世界处于劫难之中。60年后,人们纪念反思。一场战争会影响一个民族。不同的人都可以从中不同程度地体会到民族兴衰、文化文明冲突、战争与和平、人性等难以解释和论得清楚的问题,连专家们的研究和言论也常有争议。
       人必自辱然后人辱之,国亦然。这句古话说给任何时候的后来者听。中华民族自晚清哲人慨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到日本侵华战争,是到了民族存亡、文化兴衰的关键时刻。落后以致“自辱”、“人辱”是令人深思的。
       60年后的今天,我翻看有关资料,在《西畴县志>中这样记载:“日军敌机轰炸西洒。1941年2月15日,日机3架空袭马关县城,投弹ll枚,炸死7人。同日,日机又轰炸西畴县城,投弹13枚,炸死11人。1941年2月21日,日机3架轰炸西畴县城西洒镇,投弹13枚,炸死12人炸伤4人,烧毁30余户房屋。”
       我奶奶还记得这些事。她说日军丢炸弹时,正好是西洒街天,在一排树和上寨丢的炸弹有的炸了,炸死了人,当时人们那种害怕啊!后来她回村以后听后面回来的人说,有两颗还是三颗炸弹是没有炸的。日军虽没有从地面上进攻,但这几次轰炸令人们恐慌,更把仇恨之火点燃。“国恨家仇”怎能忘!虽然日本鬼子还只是个穷凶极恶、张牙舞爪的想出来的形状。最终,人们没能见到日本鬼子。山村里的人不知战争已经到了关键的相持阶段,日本已经陷入战争的泥淖。
       我们胜利了!以血肉长城,以必胜的信心和意志,以前所未有的牺牲精神。胜利已经久违中华民族了。
       最近上网翻看和抗日战争有关的资料。“反日”、“反华”之类的字眼跳了出来。我想哲人们说的是有道理的:比仇恨更重要的是反思,是警惕,是让和平理性之光普照人类。曾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的梅汝说过,“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人容易忘记过去或者无意识地改造自己认知的历史事实,我们必须警醒。我们对战争、对苦难的记忆是薄弱的,我们只有少得可怜的博物馆,关于战争的更是寥寥可数,更没有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来记录和剖析战争。我们没有《战争与和平》,没有《辛德勒的名单》。黑格尔说,“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惟一一件事就是:人类从来就不会从历史中学到什么。”这话猛听上去很偏激、不入耳,但这是警醒和忠告,是忧患世人。
       要记下这些数字:“七·七”、“九·一八”、“三十万”、“九·三”等等。
       要记下这些人:杨靖宇,张自忠,王二小等等千千万万的抗日英雄、抗日将士和无名英雄。也要记住他们:王选,帮助中国劳工索赔,伸张正义的弱女子。美国人说中国有两个这样的女人就足以让日本沉没;樊建川,一个爱国的企业家,自己出钱修建抗日战争博物馆。他们的作为令人震动、感动和沉思。
       总之,劫难之后,人们或沉默,或遗忘,或铭记。或“不认账”、开历史“倒车”,这些反应都有。我想更应该记住人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和思考,战争也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要发掘、思考和批判,对人性、历史、个人和民族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