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七乡论坛]独特的人生感受
作者:张鸿鑫

《含笑花》 2006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艾青同志说:“春蚕吐丝的时候,没有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这话说得很好,既形象又深刻。我们由此也可以想到真正的诗人,在写诗的时候,也不会想到自己要做一个诗人。为了诗人的桂冠而做诗的人,不是真正的诗人。
       我州较有影响的青年诗人周家鸿,自幼因家贫拾过松叶、摆过书摊,工作后一直在技术部门,驻地是林区,常会听到野蛇爬动的声响。除了觉得生活枯燥之外,又增添了一层极大的恐怖感。而更多的时候,却是感受一轮秋月透过树梢,经窄窄的狭缝投到书页的光影。诸多感慨不呼而出。在万般无奈中,他找到了一种宣泄自己情怀的最佳方式,那就是用诗来抒发他对人生的感受。因为是有感而发,所以是独特的。他是真正的诗人。
       “料理”是“总结”、“整理”的意思,“秋月”,也就是他的人生岁月。书名叫《料理秋月》,也就韵味悠长了。
       这本诗集,共分五辑,共109首两千余行。展卷读罢,便觉爽心悦目,灵驰神往。有人说“人是世界的花朵,诗人便是人的花朵”。诗人确实会将读者带人一个散发花的香醇的妙不可言的境界。诗人不是人的花朵还是什么?
       下面分辑谈谈读后所得,并以此就教于作者和读者。
       第一辑,《爱情永生永世的话题》,本辑收录诗歌19首,这里,作者所说的“爱情”,主要是指热爱生活之情,偶有涉及男女之间的恋情,也揉进对人生的思考。
       如《自己的林子》这首诗,实际上是吟咏自己所走过的人生道路,表现克服困难,翻越障碍、追求光明的坚定信念。用“林子”来暗示人生,比喻独特,形象鲜明生动。既是“林子”,就少不了会有“山乌龟伏在石隙瞌睡”,会有“不见鸟飞的时刻”,会有“藏匿着的光芒”、会有“霉暗的色调”——但不管“林子”多么难于捉摸,不管人生道路多么曲折,我也要到这片“栗树林拾菌”,“姿态翩跹地越过梁翻过山”。“拾菌”是诗人追求的目标。
       为了达到目标,就什么艰难险阻也不怕,什么“酸和苦”也不在话下。甚至要“把自己晒成液体/再流淌/销售。”这是为了追求自己既定的目标而决心奉献的精神。
       再看《校园最后的团聚》这一首诗,校园生活是令人珍惜、留恋、和憧憬的。“三十门课读完”,毕业了。这是人生的一次转折,又是一个人生的最新起点。毕业的时刻,学子们心情激荡,用“潮湿(带泪)的花花碎语”表述着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即将踏入社会、走上新的人生旅途的离情别绪,这是“最后的团聚”啊,怎不叫人珍惜、依恋?
       但作为学子毕业,在校园的团聚总是“最后的”、短暂的。他们立刻就要踏上新的旅程分赴各地,去追寻、去实现各自的人生目标。于是,“八辆班车分开四十种企图”,启程了。含蓄地叙写了全班四十个学子各怀心愿,不忍分离而又不得不分离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因为同窗学子的感情是纯真的、无邪的,所以才那样依恋不舍。不巧此时下雨,诗人又有了独特的感受;“雨紧闭着不让这次离别/抬高你艰难的脸/夏贴着一付墨镜/愿张望这一程短途的团聚”。诗人是在写乘车途中的景,也是在抒发内心的情,可说是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雨也写得有生命了。在车上,它不让“这次离别抬高你艰难的脸”。因为这次乘车是短途的,在车上团聚也是短暂的,所以各人的脸色也不是开朗的,而是晦暗的、“艰难”的。大家都不愿意把脸抬起来。这种情景是真切而自然的。在诗人笔下,夏天也有了动作行为,像人一样,会“贴着一付墨镜”。因为学子即刻就要分别,心情十分沉重,感到夏天也有些阴暗了,就好像人们戴着墨镜一样。诗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本首诗的“秋天”那一节,纯是想象。学子们有的要奔赴农村,诗人满怀深情地想到:“秋天就要来临/独撑一把伞还留着校外那阵雨/打开窗就有弥漫的稻花/奇迹般地飘进车来。”有的学子将要到农村去,一定要好好劳动,独个人举着伞在田野间,也要想到“校外那阵雨”,要让自己的劳动成果——“弥漫在稻花”,飘香,“奇迹般地飘进车来。”时空交错,诗思开阔,引人遐想。
       本诗的最后—节,提醒学子们,要记住这最后的团聚和别离的宝贵时光,和依依难忘的情景,如果有哪位学子忘记了,将会终生后悔。诗人这样唱道:“这之后他许有哪一位/遗忘这种别离擦肩交错的机遇/从信中仅是否静坐一生悔意。”
       全诗从在校园中毕业的最后团聚,写到乘车别离,以及今后设想,脉络清晰,感情真挚,荡气回肠十分耐读。
       在这一辑中,写到男女情爱,也并非卿卿我我,而是浸透着对人生的深刻体验与感悟。
       如《重逢》这首诗,写得精炼、深邃,很值得玩味。看似叙写男依女恋,实则挖掘深刻的人生哲理。“来路是一株柳无人记住/落去的叶……”设喻大胆、新奇。“路”怎么会是树呢?诗人的意思是说,男女重逢十分不易,就像人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跋涉,有坎坷,有艰险,有风有雨,犹如攀爬一株大树一样,夺枝披叶十分艰难。那些树叶,也就像人们的脚步。但路走过了,脚步消失了,“叶”落了,没有人记得住了。漫漫人生路是怎么走过来的?一无所知了。诗句中透露出失落、遗憾之情。正面的认识是:“你如果不经风风雨耐不会这般俏丽厘逢殊必会想起相爱枝节用/那么一千个约会跑难支付我的祝福。”
       经过风风雨雨的爱情,才是幸福的;经过风风雨雨的人生,才是壮丽的。有了这种爱情观、人生观,也就难能可贵了。
       第二辑,《诞生秋月的物体》,本辑收录诗歌39首。全以一些具体物象为题材,托物言志。笔触所及,形象具体,由此而产生的诸多感想,自然而贴切,令人感动。
       例如《井》这首诗,唱出诗人对井的独特感受:“井”,无声无色,死气沉沉。它坐立在“四壁石墙的安慰中”,可说无惊无险,无牵无挂,稳稳当当。即使“目光幽深/融进山色长天,”那又有什么用?间或有“长住的虾游动”,也“犹如未兑现的诺言”,无报无偿,空空如也。如果在井边留连一回,那更是—种折磨:“徘徊井边身影晃动喏临苦难/波光中更有烦人的凌乱/且鸟声啼来垃即折射成水草飘曳/时空依旧凄寂/一切兴奋已然淡化。”
       在井边,没有兴奋,没有激动,就连“时空”也是“凄寂”的,因而,“我从此不再来这口井边/哪怕时光干渴步履蹒珊/也决不回顾井的媚态。”
       诗人对“井”是有成见的,他通过独立思考,发现了“井”的“短处”,暗示人们,假如人生就像一口“井”一样,庸庸碌碌,平淡无奇,那可就枉度此生了。 水是生命之源,“井”也造福人类。人们颂河流,歌水井,这是常情。但诗人不是人云亦云,而从相反的角度,对“井”进行贬抑,这感受,不是新颖独特的么?
       再看《白鸟》,在诗人笔下,“白鸟”极为平凡,但却高洁。它“飞离林外溪水”,并且“环视水草/游鱼和蝶/长久地不发一声啼鸣/亳不显露厌弃的呻吟/只用特别的方式/思念田园/或森林。”它默默无闻,不张
       扬,不炫耀。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它也不随便“啼鸣”、“呻吟”,因此,“谁也不知道它的名字”,“也不知道它出生在哪里”。它只是在“溪水”和“棕树”之间来回飞动。尽管“单调”,也一如既往。它讨厌那些“虚假的游戏”。
       它的高尚,它的美,全在于纯洁,在于真诚,除此之外,别无所图。“直到牧人发现它自毁的尸/在沙滩/如一捧完美的雪”。这是高潮,也是结局。“白鸟”无声无息地“自毁”了,但它如—捧“完美的雪”。读者的心情,被激烈地震撼。这不是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的写照么?人生就该如此度过。
       在《芭蕉》这首诗里,诗人用特写镜头,对南方芭蕉这种常见植物的形象进行透视,描绘,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快感。因为芭蕉“吸进阳光的情分”,又经“雨水初润”,所以茁壮地生长,“铺满几亩地”,这多么叫人喜爱!“这个丰年/景色庄重/特别整齐的芭蕉叶/掩住许多秘密/和一分惊喜”。
       诗人的情绪是明朗的、高昂的。笔锋也是清晰的。借着对芭蕉的赞美,来赞美我们新时期的社会现实,说“整齐的芭蕉叶子掩住许多秘密”,这是启发读者思考、想象的话。其实,读者只要闭目一想,并没有什么“秘密”。在党的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国泰民安,欣欣向荣,形势一派大好。
       诗人故卖关子,说是“秘密”,这样明理暗说,则使全篇增辉,浓郁的诗味,悠悠而来,耐人寻味。
       第三辑,《村庄我美丽的家园》,本辑收录诗歌15首,通过对家乡的人物、事物、景物的生动描绘,抒发诗人热爱家乡的衷肠,浓郁的乡情,浸透诗行。爱家乡、恋家乡,这是人之常情、人之本分,也是诗人、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朽题材。
       诗人周家鸿在这辑诗中所表现的乡情,缠绵萦怀,读之扣人心弦。犹如身临其境。
       《村外的姐》这一首诗,吟咏一位“姐”离乡归来,与村人相逢、与幼弟团聚的动人情景;“姐从亮丽的村外归回/先擦去百里风尘与昨夜泪痕/马嘶中的清明/飘着姐熟透的记忆……”姐离家“百里”之外,是个“亮丽”的去处,她是“清明”时节回来的。在回家的头天晚上,由于思乡心切,整整哭了一夜,看“昨夜泪痕”犹在,故乡的一切,都保留在姐“熟透的记忆”里。这是多么自然、多么贴切、多么质朴的感情啊!
       因为“姐”是清明归来的,人们在坟头祭扫,所以“白幡软软地垂下又一年的伤心”。地方风习的浓郁特色,尽展现诗人笔端。
       “姐”离家多时,由春到夏,衣着也有了极大变化:“夏伏在姐新款的领下/让一村人眼热。”衣领是“新款”的,不得不令“一村人”感到新奇、钦羡而“眼热”了。姐的家乡较闭塞、落后,而外出之地,则比较开放、先进了。这一点,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幼弟”的感受也是新鲜的,符合一个农村孩子的心态:“幼弟含不化村外的果脚任由姐这枚鲜果染满乡思。”因为“姐”在“村外”也变成“鲜果”了,而且还“染满了乡思”,所以,“姐”从“村外”带来的“果脯”,放在嘴里总是“含不化”了。两相比较,还是那种“染满乡思”的“鲜果”可人、可口。“乡思”的情愫,得到了提炼、升华。
       “姐姐/村外有孤蝉吗/我捉一只去/替你哭泣/让村里的夏永远伴着你。”这最后一节诗,是“幼弟”对姐姐的期待与祝福,符合幼童的口吻,又含有深意。孩子喜欢捉蝉,而现在捉的,却是“孤蝉”。姐姐只身出门,于心难忍,所以捉住“孤蝉”之后,“替你哭泣”,你就像一只孤蝉一样,形单影只,令人惦念,你还是不要离开了,即使要离,也要“让村里的夏永远伴着你”。让你孤寂的心灵有所依托,大家也就放心了。亲情溢腑,乡思萦怀,催人泪下。
       本辑的诗,无不“乡思”连绵,感人至深,这仅举一首,可见一斑。
       第四辑,《呼唤亲友》,本辑收录诗歌13首,是诗人歌咏亲情、友情的力作。这里,我们只谈《父亲七旬》这一首。
       读罢全首诗,我们看见一位老态但并不“龙钟”的父亲从诗行中,朝我们款款走来,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农村集镇的老父亲。他勤劳、善良、慈祥,奔波一生,抚育下一代,倍受艰辛。“五百年的小镇般有父亲七十年的眉长”,读来心灵为之震撼。诗人采用夸张的笔法,写出七十年漫长的岁月,在父亲的眉宇间留下的惊人的印记——眉毛长得动人心魄。
       年纪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锄”和“牛”都已使不动了,也还凭着“五分地”,去“经营远方一批儿孙”。儿孙是自己的后代,任何时候都要挂怀、要爱护、要苦心“经营”。
       父亲是怎么“经营”的?诗人没有说,留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填补它、充实它,回答它……
       父亲虽然年老,体态“精瘦”,精神矍铄,心地开朗、乐观,时常“满脸微笑”,“目光充满缤纷的色彩”。诗人通过富于特征性的“白描”手法,使一个典型的农村老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五辑,《金黄的记忆》,本辑收录诗歌23首,这是诗人即景抒怀之作。
       这里仅选择《穿越杉木》这首诗来阐述读后感。
       这首诗很有“嚼头”,穿越杉木,也就是穿越人生,“诗眼”就在这“穿越”二字。杉木林子芨草丛生、荆棘累累;人生旅途艰难林立,险阻重重,没有坦途。不管是穿越杉木,还是穿越人生,都让人望而却步。
       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穿越险阻、改变人生、拥抱光明的信念坚定地树立起来,经过勇猛的“穿越”,才有“年龄流过矗立的姿势/祝福声里说情愫”这种充满胜利喜悦的自豪之感。
       大地原本什么也没有,那“数据”只是“最简单的零”,但生物“皈依”、繁衍,人力创造、改革,也就什么奇迹都出现了,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了。 穿越杉木林,要“用肌肤碰撞披垂的针叶”;穿越人生旅程,就要克服艰难,战胜险阻,“孜孜不倦”地勇往直前。如果“徘徊”、“彷徨”、消极感伤,那就一事无成。
       人要“互相穿越、互相追赶、互相竞争”,才会进步,才会出现一个崭新的世界。
       统观青年诗人周家鸿的抒情诗集《料理秋月》,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怀,其思想感情的倾向,是侧重于对人生历程的思考、体验。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秋月”,就是一年一度秋月明。秋月又是何物?秋月就是岁月。岁月又谓谁?岁月有时是一种极易为人们遗忘的生命存在。 诗人周家鸿是永远不会遗忘的,他每时每刻都想到要“料理(整理)”,要“穿越”——穿越岁月,穿越人生,只有穿越,才有光明的前景。
       人生就是穿越,这个感受,不是独特的么?
       本栏责编 王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