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情怀]家乡的风筝
作者:潘伟涛
《含笑花》 2006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每当歌手韩红这首歌的优美旋律响起时,我的心也会立即共鸣并感动着,一种像黑咖啡那么浓浓的乡情瞬间便充满了心间——快乐的童年,袅袅的炊烟,还有那些我最爱的风筝一一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我的家乡是在广阔的华北平原上一个名叫“潍坊”的小城。她很小,小到在地图上就只有那么一个“点儿”在证明着她的存在。可是,她却没有因为自己的小而默默无闻:一方面,是因为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使她享誉中外;另一方面是小小的风筝使她赢得了“鸢都”的美名,架起了与世界交流的金桥!说起风筝,我的家乡被称为“风筝之都”,我觉得一点儿都不夸张,因为在我们那里,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无论是经商的还是上学的,也不管是男的女的,还是老的少的,几乎人人都能做出一只只美轮美奂的风筝来!“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就是对家乡最真实的写照。虽然,人们做风筝最初的目的是自娱自乐,并不能赚钱来养家糊口,却一点儿也没有影响人们对风筝的热爱,制作风筝的造诣很是深厚。记得在一次村里组织的风筝比赛中,一个李姓人家制作了一个名叫“太极八卦”风筝飞得人了云端;我的一个本家伯父制作了一个画满八仙名叫“宝葫芦”的风筝赢得了满堂喝彩!一只放飞的老鹰风筝竟将一群正在觅食的鸡吓得东躲西藏!更绝的是一位王姓老者制作的一条长60米的巨龙,在放飞时几个壮小伙子都拽不住,最后用了一台拖拉机才使它飞了起来!这只“巨无霸”最后被公认为年度第一名!还有一些用于观赏性的礼品风筝,小得一只火柴盒竟能放得下两只惟妙惟肖的凤凰!不禁让人啧啧称奇,爱不释手。
我的家乡制作风筝的历史已无从考证,小小的风筝也不知在家乡的上空已飞舞了多少个年头,但它已作为一种文化随着历史而不断沉淀下来,历久弥香。家乡人深爱着风筝,爱得那样痴迷,爱得那样陶醉。老人因为有了风筝勾起自己幸福的往事而快乐着;孩子们因为有了风筝陪伴着自己的童年而快乐着。也许,世界上的人们也是看到了或者体会到这种快乐而同样痴迷地爱上了这个风中飞舞的精灵!
细细想来,我这个远在数千里之外为国戍边的男儿何尝不是一只“风筝”呢?只不过,系着我们的线是心中那一缕缕割舍不断的乡音乡情罢了。然而,为国戍边,我的心里总是充实着。
本栏责编 高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