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华颂”征文]在纪念馆,沉思……
作者:倪俊宇

《含笑花》 2005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面战旗
       这是穿越过无数暴风狂涛抵达彼岸的云帆。
       这面战旗啊,呼啸着义愤,顶冒着弹雨,冲入敌阵;在反反复复的“扫荡”、“蚕食”硝烟中,倒下又竖起……
       这面战旗,如不灭的火焰。曾漫卷在倭寇的炮楼。曾飘扬在日伪的据点。
       而今,它已经褪色,已经破损。
       硝烟熏黑处,记录下无数鏖战的情节;弹片撕裂处,诉说着不少搏斗的故事;血迹染浓处,留存下许多壮烈的场面……
       这是一部大书,一部让人读上一生的大书。
       所有看过这面旗的人,心头总有一面旗在久久地招展。
       一把军刀
       它,弯成一种弧线,弯成仁丹胡下紧抿的杀气与凶狠的嘴唇。
       它,残暴地戳在邻国的地图上。
       我看到,这把用狂妄的武士道精神磨砺过的战刀,闪烁着贪婪的锋芒,淋漓着鲜红的血滴。
       它。砍碎过多少儿童灿如朝霞的梦,斩剁过多少少女色彩斑斓的花季;它,使多少母亲的笑容消失,让多少老人的冀望折断……
       然而,在正义的抗争面前,终究逃不脱玩刀者自戕的命运——
       一颗子弹,挟着正气与怒火,砰然将它击落,把玩刀者丑恶的灵魂,钉扎在耻辱柱上。
       此刻,入侵者的军刀,在向千千万万善良的目光。警示……
       一管竹笛
       我听到,这管竹笛孔里,在悠悠流出家乡绿丛翠荫里小溪的淙淙,流出牛背上的嬉闹与顽皮,流出秋夜谷场上数星星的童谣……”
       这笛声,响得很久很久了……
       军衣上的补丁缝着吹笛人好长好长的军龄。他微阖的双眼。此刻湮灭了重叠的炮火浓浓的硝烟。
       他的膝前。依偎着抱枪的小战士。小战士托腮的手。托着童稚托着晚炊后母亲的呼唤与小狗的亲昵声……于是,
       “扫荡”的炮响与搜山的嗥叫,远了;
       山楂树旁的饥肠辘辘声,远了:
       芭蕉叶片下秋雨的寒意,远了……
       惟有笛声,响着。自密林树丛飘出,伴着游击战士的脚步,飘向山地,飘向平原……
       一枚弹片
       它以铁质般沉重的传奇,在遗言里显出分量。
       它是一位老人留给儿孙们的遗产。在它面前,一切欲望都失去了重量。
       它,伴随老人穿越过峥嵘岁月的风风雨雨。在反“扫荡”的青纱帐里,在伏击敌伪的山林间,在踏浪夜袭的船头上……
       它是一枚弹片。当一位年少学子,腾跃于铺满血火与誓言的抗战征途时,它深嵌进他的骨头里。
       几十春秋翻过,老人将要随烟火逝去。他没有身外财产。惟郑重地把这弹片,化作刻骨铭心的叮嘱。
       如今。看着它,每个人都和老人的儿孙一样,心中回响一个声音:
       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千万别忘记呼啸的弹片与冲锋的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