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生活随笔]远逝的钟声
作者:王 开

《含笑花》 2004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唐代诗人张继有一首叫《枫桥夜泊》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也因这首诗而名扬四海。据说历史上写“夜半过钟”的诗歌不少,但都没有人超过张继。可以说张继的这首是经典之作,传世之作。夜半钟声何以感人至深,让旅客愁绪不断?这里就有一个民族文化内涵问题,历史文化背景问题。古代尚有晨钟暮鼓的习俗,除了佛教的传播以及寺庙的清规戒律外,更多的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晨钟暮鼓起到报时的作用。如同焚香、滴漏、日昝计时一样,因古代还设有专职的更夫。现在北京、西安等地还是保存着完好的钟鼓楼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为了寻找张继“枫桥夜泊”的感觉。我到苏州时,探幽访古,曾到枫桥和寒山寺去探访张继的足迹。然而令人大失所望。已经面目全非,再也寻求不到张继所描述的那种意境。但这两个景点仍然吸引人,这是为什么呢?恐怕人们追求的仍然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回顾和探索历史的渊源,我对古城钟声也有一种深深的感悟。远胜过张继《枫桥夜泊》的“古刹钟声”。这种远逝的钟声在我的脑海深处一直萦绕不停。
       50年代我进入城区小学读书。(当时县城仅有一所小学)。在小学的玉皇阁顶楼上,就悬吊着一口古代的大铜钟。这钟高约一米一,直径约一米,厚有近两寸,古老精致,钟耳是两条寿龙抢宝,栩栩如生,十分传神。撞击起来,声音宏亮,传播极远。就是10里外也能听到这深厚雄浑的钟声。在万籁俱寂的清晨,只要撞响古钟,那清脆悦耳的声音就穿破长空,在整个古城共鸣回荡,显得庄重而肃穆,预备钟是:“当——当——”,上课钟是:“当当——当当——”,下课钟是:“当当当——当当当——”。紧急集合的钟点节奏加快,似乎约定俗成,成为制度。若遇紧急情况,钟点的节奏更紧密。我在古城钟声中成长,在古城钟声中学习、生活。古城钟声留下我不可磨灭的记忆。古城钟声留给我剪不断的情思。
       后来,我伴着古城钟声进入中学。那已是60年代初期。中学建在文庙内,校园环境古朴,庄重、典雅。真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中学也有一口大铜钟,钟面铭文铸的与小学是否一致,我倒没有考证过。但这里的古钟声却伴随我在这所历史悠久的广南一中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我扎实地学到不少知识,也学会了为人处世。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理。更明白“自古人生多磨难,从来纨裤少伟男”的真谛。文革前广南一中师资力量就是办一所专科学校也绰绰有余。(这不是夸张)十年浩劫,古钟在动乱中敲响,古钟也在动乱中沉默。知识分子都成了牛鬼蛇神,成了批斗的对象。“知识越多越反动”“停课闹革命”,一波未平又一波,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学的那口古钟成了“四旧”,被废弃闲置,停止使用。以后,学校取而代之用于上课的电铃,现在,即使敲响那口古钟,人们也会认为迂腐可笑。现代计时的工具先进文明,电子钟、石英表已普及大众,但是每天的汽车喇叭声、广播声、电视声、卡拉声、广告声不绝于耳,再响的钟声也难传播了。小学的那口古钟已不知去向,中学的古钟却成文物珍藏起来。不过,中小学的钟楼依然存在,就像秦砖汉瓦、汉风唐韵、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一样流传着。就像《梁祝》、《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经久不衰。
       长久以来,我苦苦地思索,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到底是因钟声而出名,还是因张继的诗而得名?枫桥因张继停泊过而得名,还是因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而得名?但我想,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又何必去追究呢?只要有历史文化氛围就行。
       我居住的小城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文化遗存,古时建有二十四座庙宇、五个孝宫、五个湖池。名城、古塔、老井、青铜钟、青铜鼓,石牌坊,台亭楼阁、舞榭歌台,寺观庙宇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真有杜牧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遗韵。
       如今,在中西文化碰撞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所以,实施“以德治国”的方略,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其意义尤为深远。这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体现。我没有“夜半过钟”的经历,也没有张继旅途中的愁绪。但我确实对古钟有深厚的感情。我毕竟在古城钟声中生活学习多年,那是一种美好的回忆。虽然,再也听不到那古老的钟声了,但那远逝的钟声却永远弥留在我心间,令我永生难忘,时刻怀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