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岩溶文化征文]情洒当年红军路
作者:谢隆文

《含笑花》 2004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八月下旬,我有幸参加了由富宁县委宣传部组织的“沿着革命先烈足迹,重走红军路”采访活动。
       我对历史本来就有浓厚兴趣,特别对文山城区上一辈人如火如荼的革命史实,更是情有独钟,很想对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风云人物能有较为详细的探索和认识。采访伊始,县委宣传部给我们送来了《富宁党史大事记》、《富州烽火》等有关书刊资料,我如饥似渴地看完了这些资料,终于较清晰地了解到,邓小平、张云逸同志率领白色起义主力队伍北上抗日后,保留下来的滇桂黔边区红军,在富宁地区开展革命活动的全过程。一桩桩像黄松坚、何志刚、刘家华、付少华、汪世田等许多铮铮铁骨之革命志士的生平事迹;一幕幕如谷沙战役、那耶战役、万人坑惨案、深仇洞惨案等等事件的始末,逐渐在脑海中展现成形。
       但是书本毕竟是书本,就像看电视一样,永远只是一个呆板的平面,似乎苍白而缺乏感染力。要是能到书中记录描述的地方,看看听听那些依然健在的红军战士的音容笑貌,体验一下当年硝烟四起的场面,那该多好啊!带着这样的心情,开始了几天的采访。
       采访团分两个小组出发了。车子在群山峻岭中穿行。眼前望不断的莽莽苍苍气象。山下时而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时而见清澈的那马河、谷拉河在峡谷下蜿蜒流淌;时而又见大片大片的金黄谷穗,散发出浓郁的清香,一派丰收景象。
       崎岖山路把我们引到了那耶村,那是当年红军威震敌胆、战果累累的地方。97岁的老红军汪跃庭,一听我们问起当年的那耶战役,他神采奕奕、滔滔不绝地讲述,那逐渐发光的眼神,那坚毅的手势,顿时好像年轻了几十岁。
       那柳村边,村民们用手指着西洋江畔云雾缭绕的叠嶂高峰:“那里就是当年红军的兵工厂!”我们背着沉重的摄像机,赤脚淌过湍急的河水,冒着难耐的酷热,走了十几里的陡峭山路。当汗水湿透全身,我们终于来到群山环抱的一块风水宝地,这就是红军兵工修配厂旧址。在一片大树覆阴、水草肥美的平地上,只见几处断壁残垣和几口尘封久远的灶膛,看似如此孤零寂寞。但此境此时,我却似乎看见熊熊的木炭火,听到叮当作响的打铁声……。当年,红军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创造着奇迹。
       谷沙村,往昔的峥嵘岁月又一次使我们心旌激荡。老红军指着一块空地,向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当年红军战士如何巧施计策,将一批白匪包围在一间房子中,用火烧、用简陋的枪械消灭了几十个白匪的故事。当年被火烧焦的稻谷,被村民们拌在稀泥中砌在了旁边的屋墙上,黝黑的痕迹斑驳可见。
       跋涉中,我们喘息甫定,太平村到了。我们亲临现场看到了掩埋多少革命志士和无辜百姓的“万人坑”;甘帮村山下,我们看见了被白匪火烧枪杀33位赤卫队亲属的深仇洞。曾经作为红军指挥场所的“红军洞”,在甘帮一座挺拔的山峰中赫然闪现。洞口用石埠垒成掩护墙,已布满苍苔。洞中石壁依稀可见的标语,见证着当年住过这里的红军,是一群威武雄壮的好汉,他们在缺吃少穿、危机四伏的艰难岁月里,英勇战斗,坚信这壮丽的山河总有一天会回到人民手中。
       那柳村86岁的罗仕贤老人记忆犹新,他不但讲述了付少华、赵敏等人在这里领导红军和赤卫队同白匪战斗的经过,还兴致勃勃地唱起了当年的红军歌曲。那优美的曲调,感人的气势,意味深长的歌词,让我们所有在场的人拍手叫好。我们的电视摄像记者,记下了这不可多得的一幕
       几天的跋涉劳顿结束了。重温《富州烽火》中的故事情节,再回味几天的所见所闻,两种感受,两种思绪,一虚一实,似乎变成经纬两束线条,在我脑海中交织并清晰地展现出一幕幕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它是那样活灵活现,立体有声,令人激动不已,肃然起敬!
       历史是精神财富。它激励着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在富州这片几十年前就被革命烽火点燃的土地上,将崇高的革命理想代代相传。历史又是一种鞭策和责任,有多少革命志士的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只有发扬翻天覆地的艰苦拼搏精神,彻底改变革命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使村村寨寨各族同胞过上温饱富足的生活,赶上现代社会的步伐,这一切才无愧于革命先烈的在天之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