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山奇景]普者黑——璀璨的高原明珠
作者:杨增金

《含笑花》 2004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气势磅礴的珠江源从滇东南奔流而过,在丘北撒落一把晶莹剔透的珍珠,成了一串翡翠般的湖泊。这就是兼有“桂林之山、西湖之水”的山水风光画卷——普者黑。
        “普者黑”是彝语,意为“鱼虾很多的地方”。它位于丘北县城西13公里,距州府文山112公里,距省会昆明280公里。我在文山工作的日子里曾数次到过普者黑,每次都被它旖旎的风光、纯朴的民情深深地吸引、陶醉,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一)
        普者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以中国南方热带岩溶峰林景观为主要特色。有人说普者黑风光“不是桂林,胜似桂林”。正像有位诗人赞美的那样:“水浮青山山浮水,手随花舞展笑眉,惊起荷面红衣鸟,一声清脆贴水飞。”它的风光最迷人最有特色的也正是在这片青山秀水、奇峰异洞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之中。整个普者黑景区165平方公里内有孤峰286座,湖泊68个,河流15条,地下暗河120公里,溶洞240多处。其中有个彝汉杂居的5000余人的大村寨,村名就叫普者黑。游人最多、景色最美的也正是这个村寨为中心的9个湖水相通、峰秀岫奇、山水相映的区域。
        普者黑的山峰,挺拔青翠,或独处水中或耸立湖畔,远峰如黛,近峰葱茏,错落有致,浓淡相宜。水面平静之时,一个个孤峰秀影活脱脱倒映水中,静若处子,亭亭玉立。拨浆荡舟或清风吹拂之际,可暂时将这青山的剪影破碎,待风过舟去,那水中靓影又婷然如旧了。普者黑湖西的大龙山,三面环水,山上大树茂密,鸟语花香。山周围湖面上珍珠岛、鹭鸶岛、金岛、太阳岛、荷叶岛相峙为伴。其中金岛的岛形如同一立体等边三角形,宛如一座绿色的金字塔屹立湖中。而荷叶岛、太阳岛、金岛三岛又在水面上耸立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无论从那个方向看,都俨然是一个平面金字塔。天设地造之神奇,真令人称绝!
        普者黑的水,或随河道弯弯,或作溪流潺潺,绿水如带,蜿蜒舒展。湖泊相连,清平如镜,湖面峰影摇曳,白帆点点。湖中盛产名贵鱼、蚌、虾还盛产藕、菱等多种水生植物。夏天到来,荷花满塘,红荷绿叶垂露欲滴。河边垂柳拂岸,芳草萋萋,鱼虾游弋,水鸟鸣唱,野鸭嬉水,白鹭低飞。湖畔村舍依依,炊烟袅袅。一叶叶小舟来往穿梭于如镜如画的湖面河中;一阵阵荷花香泥土香鱼米香的混合香味随风扑面,沁人心脾;一曲曲清脆优美的彝家山歌,从芦苇深处从荷花丛中从稻田农舍中不断飞出……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幽美恬静,和谐自然,真像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普者黑溶洞众多,洞幽水深,石笋石柱嶙峋多姿。湖西的大龙山内就有8个溶洞,人称“八仙洞”,现已开放的有月亮洞、火把洞、观音洞等。洞口依山傍水岩层叠翠,洞中有“山”有“树”,有河有泉,自然界的一切景观似乎都浓缩在这些溶洞中。月亮洞尤其幽静异常,在洞中可乘渡船在长约400米的宽阔的水上漂游。河水清可见底,10多米深处的溶岩也历历在目形态分明。洞内空气阴凉,洞壁可见许多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人、物造型,再加上导游人员的现场解说,使人感到妙趣横生。在普者黑村东边有个仙人洞,据当地彝族支系的阿细人说,仙人洞又叫“情人洞”,是传说中阿黑和阿诗玛幽会的地方。他们生前在石柱石花石灵芝中悄悄诉说着情话,死后在洞中变成一对石像,生动逼真,引人遐想。当地的彝族青年男女相爱,大多要到此洞中海誓山盟,以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二)
        普者黑的民族风情古朴、淳厚,历史文化奇特、久远。普者黑是一个有着5000口人的彝族撒尼人村落,土坯瓦舍与瓷瓦楼房交错相间。据有关资料记载:2亿7千万年前,此处是一片浅海。早在170万年前就有古猿人在丘北普者黑地区居住。春秋战国时,此处属楚地,后历朝各代均在丘北建制。普者黑的彝族是最早从外地迁徙到丘北定居的主体民族之一。公元前18世纪,云南土著建立了第一个部落称“哎哺”,聚居在滇池附近,后来逐步分化成鹰、龙、蛇和飞马四个部落,彝部落开始形成。后由于各种原因,彝族分离外逃。飞马部落南逃至文山、富宁一带,而蛇部落分布在昆明、陆良、洱海一带。公元732到902年期间,随着大理南诏国的建立和强盛,东征战乱,彝族人民为逃难曾背井离乡去寻找没有战争、没有剥削的“阿着底”(彝语,意为美丽、甜蜜的地方,即“乐土”)。据彝族民间口承史诗记载,他们寻找的“阿着底”是指昆明、石林、曲靖和贲古。丘北县志记载,早在“三国”时期,丘北就被称作“贲古”,意为群峰平川崛地,奇中见秀,大有“彩云南来,奔丘北去”之感。彝人从此在这里定居,发展了彝族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据史书记载的彝文正本字2035个和未选入正体的5823共体字,在普者黑村中一直流传使用。如今,在普者黑仙人洞村入口处的悬崖上,至今仍保存着彝语象形文“火的女儿”四个字。
        普者黑,受现代文化或外来文化冲击影响较小,如今尚保留着古老的服饰、民俗、宗教、神话、古曲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这里古朴的婚俗、葬俗、祭祀及神奇的石崇拜、树崇拜、虎崇拜、生殖崇拜等文化现象,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比如,撒尼人的节日祭祀的祭山仪式就很典型。两个图腾柱,一左一右刻着两个裸体男女,柱间一台石磨,庄重地摆在地上,石磨前摆着两碗白酒,身着黑色披风的“毕摩”(巫师)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想必是对先祖祝颂和对风调雨顺的祈祷),一边把一只公鸡割开脖子将淋淋鲜血歃进酒中。这场中的石磨就是彝人《创世纪》的诗歌里所唱过的象征。传说在洪荒之时,大水过后彝人仅有兄妹两人存活下来。为了繁殖人口,他们必须结为夫妻,但兄妹结婚又违伦理。于是他们一边将一合石磨分开各持一扇从山头滚落下去,一边祈示天神,如能结为夫妻就将石磨合在一起。苍天神奇,不绝人类,石磨果然合在一起。兄妹成亲这天,二人都怕羞,只有用黑灰抹在脸上掩饰羞赧,才度过新婚。由此,抹黑脸的“花脸节”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彝人先祖自此繁衍后代,并开荒种田,结麻织布,捕鱼打猎,生生不息。这合石磨,便是天意的象征,成为后人永远的纪念、供奉和崇敬。“花脸节”也成了部分彝族民众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至初十举行。汉语里象征栽脏诬陷的“抹黑”一词,在此时此地和彝语中已经没有了贬义。
        在普者黑,民俗风情最有代表性的是对山歌、打水仗和篝火会。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这里的“黑衣族群”的勤劳、智慧、纯朴、快乐的秉性。
        当你乘一叶小舟在这片水乡泽国里游弋时,你应早早做好“战斗”准备,穿好救生衣和雨衣,找好泼水的脸盆和射水枪。船行至宽阔的水面就进入了“战区”。来来往往的船上,不论男女老幼,不问对方是何身份,小舟相遇便是拍桨击水。后“战火”迅速升级,一盆盆的清水迎头泼下,助战声、呐喊声、欢笑声,伴随着噼噼啪啪哗哗啦啦的落水声汇成了一支动听的交响曲。泼水者不一会儿便都成了“落汤鸡”,也分不清、也无须分清谁是“胜利者”谁是“失败者”。如有不慎落水者,旁边的救生人员会迅速将其救起。有的人干脆纵身跳入水中、恣意放纵身心,任凭水流的抚摸和鱼虾的碰撞,将心尘拂了个一干二净,尽情享受回归大自然的惬意,又找回了童年的乐趣。
        当你或坐船游湖或岸边行走或就餐敬酒时,你既可以神清气爽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还可以大饱耳福,欣赏到优美的彝家山歌。尤其是在就餐时,姑娘们一曲曲的敬酒歌,让客人应接不暇。受这些热情奔放、娓婉动听的山歌的感染,客人们也会情不自禁地或随声附和或引亢高歌或开怀畅饮。歌声的交汇、心灵的交流,会把主人和客人的距离拉近。
        当夜幕降临时,熊熊的篝火映红了夜空,高高的凤尾竹在风中轻轻拂动,筛下一地皎洁的月光。普者黑的村民开始为客人表演他们的舞蹈。从五六岁的娃娃到五六十岁的老人都十分投入,跳得舒展自如,轻松活泼,他们跳收割、跳打鱼、跳爱情、跳饮酒。舞姿或刚健有力,或缠绵委婉,或轻盈欢快。他们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心中充盈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使他们不拘泥于刻板的舞台形式随心所欲,由此他们的歌喉变得甜美,舞步变得轻巧。在晚会中还时不时地插入一些斗鸡、斗狗、斗马等比赛项目。动物们你死我活的奋力争斗,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篝火晚会的高潮是演员、村民与来宾手拉手共跳弦子舞。大家手牵着手拉成一条长龙,围着熊熊的篝火,不分男女老幼,不管来自天南地北,不论会不会跳都踏着乐曲或掌声的节拍手舞足蹈,快乐在素不相识的人中产生着涌动着传递着流淌着。大家都被快乐的气氛所感染所陶醉,都在为生命的欢乐而舞蹈而欢呼。
        明月在天上,篝火在身边,欢歌在水面,快乐在心中!普者黑,你的山挺拔峻秀,你的水清澈宁静,你的洞深邃奇妙,你的歌婉转动听,你的舞热烈奔放……融入这青山绿水之中,什么忧愁烦恼、功名利禄,都会被溶解被忘却被抛弃。普者黑,你是一方温情的山水,你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你是一方欢乐的净土,你是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