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负暄琐话]该给孩子看什么样的文学作品
作者:吴祚来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8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韩寒在电视节目中公开批评一些我们推崇的文学大师的文笔太差,引起众多争论与指责,一些人认为韩寒口无遮拦,离开历史情境来谈文笔,太过分了,还有一些人认为韩寒太过狂妄,目无尊长。
       记得去年我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陪友人看展览,两个中学生模样的女孩子正在看茅盾的一篇文章,一个孩子说,这是茅盾的文章吗,怎么写得这样的酸?另一个孩子吃吃地笑。我也顺眼看了一下那篇被文学馆特别书写在展板上的范文名篇,其文学水平与现在的小学生大致相当。
       这样的文章为什么会展示在国家级的文学馆?因为它是一代名家的代表作,因为作家所处的时代具有特殊的意义,无论现在的小学生作文写得如何好,也不能取代茅盾的此篇作品。但问题是,那位参观展览的女学生说错了吗?既然这位学生没有说错,韩寒当然也就没有说错。
       文学作品具有双重价值,一是文学史的价值,另一是文学的美学价值。但非常遗憾的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这两种价值难以形成有机统一。譬如胡适早期的白话诗,还有被韩寒批评的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在他们所处的时代,确实影响了很多人,但它的文学性,也就是韩寒所说的作品的“文采”稍逊,以至于现代的学生们难以卒读。
       这样问题就来了,我们的中小学课本中有很多名家名篇,我们是为了让孩子们认识它们的文学史的价值,还是让孩子领略它们的文采与价值观念?文学史是成人世界的东西,甚至有着时代政治的背景,孩子们有必要背负沉重的文学史负担吗?特别像韩寒这样的“体制外学生”,他就更用不着对文学史负责了。
       需要反思的是,我们是不是将一些文学家的地位抬得太高了,他们在那个时代有所贡献与影响,但能不能产生普世的影响力?普世的影响力需要有普世的价值支撑,也就是其作品具有恒久的美学价值,任何一个时代的人读起来,都会觉得美,都会获得美学享受。其内容传播的也应是普世价值。我们为什么喜欢《诗经》,因为其情境与语言均优美,具有时间上的穿透力,至今依然能感染我们的心灵,还有《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传说、雨果《悲惨世界》中的慈善精神与博爱情怀,都是穿越时代的杰作。
       我们给孩子们看的,首先应该是真正的文学精品,以文学价值为第一选择,至于那些写得不好、文笔不美但却具有相当大史学价值的作品,可以附带介绍,或可作辅助读物让学生们了解。
       在我们的文学史中,一旦成为大师,就千秋万世受人尊敬,可惜的是韩寒没有进一步追问:他们真的是大师吗,某个时代认定的大师,就能成为穿越时空的大师吗?
       《功夫熊猫》电影里的台词有哲理意味:昨天的一切都成为历史,明天却是个谜,只有今天是最宝贵的礼物,我们要珍爱今天。今天的人用今天的眼光看历史,也用今天的欣赏力欣赏过去的文学作品,站在昨天立场上看问题的,应该是历史学家的事情,站在自己立场上发表真诚看法的,才最值得称道。■
       【炎冰荐自《广州日报》2008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