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本内外]我的武术情结
作者:王冷阳

《星星·诗歌》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诗歌是我工作之余的最爱,这一点毋庸置疑。除此之外,我还热爱着其他门类:武术、音乐、数学等。它们给予了我不同的思维锤炼,也对我的诗歌乃至整个文学写作构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限于篇幅,我只谈论与武术有关的事。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上小学的时候,因学习成绩优异,加上我生性乖僻、孤傲、我常被那帮“疯小子”嫉妒、欺负。放学路上,我经常被他们劫持,那帮家伙频频对我发难。带着伤回家于我而言乃家常便饭。
       我从小个头不高,瘦弱。父亲看我体弱多病,便为我找了一个武术老师,教我习武,以强身健体。
       从最初的弓步、仆步、马步到踢腿、压腿、劈腿、鲤鱼打挺、腾空飞脚、旋风脚、虎跳、里合、外摆等基本功训练,再到几种武术套路的系统练习,后来我又打沙袋……
       再遇见“围攻”,我沉着应战,轻而易举地把那几个家伙一一放倒在地。从此我在学校里一下子成了无人敢惹的主儿。当然我从未欺负过弱小。
       父亲曾不止一次地告诫我练武要有恒心和毅力、“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等等。
       那时的我可谓闻鸡起舞、风雨无阻。
       接下来,一部《少林寺》在全国掀起了武术狂潮,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谈论武林高手,几乎所有的小青年都要去少林寺学功夫……那是个文化依旧匮乏的年代,从英雄形象的诞生到街谈巷议,只是一夜之间的事。正如80年代中后期朦胧诗的蓬勃兴起,鼓舞并振奋着那个年代人们所有的视听,汹涌着他们的热血与神经。
       而我依旧默默地习武,依旧一招一式地默默坚持了下来。当然,随着日后功课的繁重与眼睛的近视,我渐渐淡化了武术的练习。但习武的经历也带给了我受益终生的品质,比如正直、正义、比如坚韧不拔、永不言弃,比如铁骨铮铮、自强不息……
       当然,我也像其他年轻人一样,悄悄地在心中确立了自己的“偶像”,比如李连杰,比如李小龙。并非模彷他们的利落身手或潇洒举止,而是他们的银幕形象将我从概念化的“英雄泥淖”中拉上岸来,为我提供了某种思想、性格的理想参照及书写理念的典范色彩。
       我不紧不慢地爱上了诗歌。从此,诗歌与武术,成了我活着的两件至宝、秘籍。
       80年代,武术与诗歌两股热潮的兴起,带给了人们挥之不去的深刻记忆。激情过后是理性。如今,武林高手们渐渐退回到了深山老林;而诗歌却随着现代传媒的发达,尤其是网络,或深或浅地影响并干预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必要的精神前提和可能的生活前景。
       我想,或许是武术更多地为我呈现了那个年代的某种诗意生活和那些杂草一样参差不齐的记忆,使我在后来的岁月中,坚持啃下一块块硬邦邦的生活,并在心中确立起某种与诗歌有关的侠义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