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开卷]诗歌:人类永远的精神家园
作者:梁 平

《星星·诗歌》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当这一期《星星》和读者见面的时候,《星星》已经50周岁了。对于一个人,这是中年的意义;对于一份刊物,也能够从中年的意义里读到它半个世纪历经沧桑的成熟。在《星星》的生日里,我们接到了来自全国乃至海外上千份贺电、贺词,他们中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文学报刊,有享誉文坛的著名诗家、作家、评论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读者。他们的每一句祝福、每一个问候都陆续在2007年1月1日提前到达,让这个冬天的风雨变得格外温润,让我们星星人沉浸在生日的快乐里。在这个时候,我尤其想说一句话,这是《星星》的生日,这是诗歌的生日,这是所有热爱《星星》、热爱诗歌的每一个人共同的生日!
       《星星》诗刊1957年1月1日在成都创刊,是新中国的第一本诗刊。半个世纪以来,《星星》与北京的《诗刊》遥相呼应,共同见证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培育了新中国一代又一代诗人,成为中国诗坛举足轻重的专业诗歌刊物之一。创刊不久的《星星》,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第一代《星星》编辑在“反右”中全军覆没,并殃及了与《星星》一同起步的国内一大批青年诗人,使之成为“事件”。1960年11月,《星星》停刊。1979年,《星星》以及在那个“事件”中受到牵连的所有人都陆续平反,《星星》于同年10月复刊。复刊后的《星星》再度成为中国诗坛的聚焦点,成为全国诗人、尤其是青年诗歌爱好者炙手可热的刊物。应该说,刊物所有的荣誉都是几代《星星》人以及热爱、支持《星星》的作者和读者用心血浇灌的。《星星》人从白航、石天河、流沙河、白峡到叶延滨、杨牧、陈犀、张新泉、刘滨以及其间众多默默无闻的编辑为《星星》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一本书里都有太多的故事,就像天上数不清的星星,随手摘下一颗,都会感受到他们温馨的抚慰和生命的照耀。记得2006年春节前夕,《星星》有一次久违了的年饭,最长的80多岁,最小的刚20出头,一杯薄酒,满腹感慨。这是《星星》近50年来的第一次四世同堂,其乐融融,足以让很多人的眼里饱含泪水。直到今天,老诗人白航、流沙河已经退休多年了,但只要是《星星》的事情,都不遗余力,亲历亲为,为《星星》的晚辈树立了榜样。
       在今天,让我们重温1979年《星星》复刊扉页上的一句话;“天上有三颗星星,一颗是青春,一颗是爱情,一颗就是诗歌。”我喜欢这样的表述。我想,这句话是《星星》创始老人们心里珍藏的温暖,它还会传递给以后一代又一代的星星人。应该说,在新中国的新诗发展中,《星星》不仅实实在在地培育了四川丰厚的诗歌土壤,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跨越了地域界限,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立足展示诗歌文本演变,见证诗坛新人崛起,成为新中国诗歌的一块高地。上世纪80年代,《星星》评选了“中国新时期十大青年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杨炼、叶文福、叶延滨、杨牧、傅天琳、李钢、江河等10位名列其中,为中国新诗的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90年代,《星星》开展了关于“中学语文诗歌教材”的讨论,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有效的促成了我国中学语文诗歌教材的改进。2003年,《星星》联手大众强势传媒,与新浪网、南方都市报联合举办“甲申风暴·21世纪中国诗歌大展”,历时8个月,对1986年“中国现代诗歌流派大展”以后的中国诗歌进行了重新梳理,再一次集中呈现了中国近20年积蓄的诗歌力量。《星星》以上下半月合刊专集、《南方都市报》以62个专版、新浪网的近1年时间的滚动专题,推出了1986年以后的新诗人、新作品,声势浩大,影响深远。陕西的一位读者在给《星星》编辑部的一封信中写到:“直到现在,无论你走到任何一个城市,只要一提起《星星》,你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朋友。”
       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诗歌因为一次网络的“恶搞”,使之成为饭后茶余的话题,这是每一个热爱诗歌的人都为之心痛的。事实上,整个事情的缘由和演变都没有去深究的必要,这倒是给了中国诗人一个提醒,要尊重自己、尊重诗歌。在这个期间,我注意到了几乎所有优秀诗人对此保持了沉默,这是鄙夷的力量,这是操守的尺度。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人应该有自己把持的原则,作为人类永远的精神家园,诗歌,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蒙受耻辱。
       这一期《星星》是50周年生日的纪念专号,这期的关键词只有一个:生日快乐!所以,这一期《星星》是给所有支持、关注和爱护过《星星》的领导、前辈、同行以及热爱诗歌的每一个人最诚挚的答谢!我们在这一期选刊了一部分贺词,从每一份贺词里我们都可以读到他们对《星星》的厚爱和鞭策,读到他们最真实的情操、心性和品行,我们深深为之感动。50年我们已经走过,50年所有的荣誉都已经成为过去,一切将从头开始。我们深知前面的路还很长,甚至还会有很多艰难险阻,但我们将不辱使命,恪守诗歌的精神家园,在未来的道路上,为重新找回诗歌的尊严、重新呼唤对诗歌的敬畏,勇敢地肩负起诗歌艺术探索、诗歌社会承担的双重责任,让《星星》更加灿烂的闪烁在中国的天空!
       2006年12月12日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