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诗人随笔]言辞使沉默不安(外一篇)
作者:庞 培

《星星·诗歌》 2006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诗必须写到适宜于人们在梦里阅读。诗歌里最温文尔雅的掠夺是最强有力的掠夺。而梦幻、时间、爱……所有这些,瓦雷里称之为“生者真实的细节……”有时(表达)写出来比不写出来更糟糕;或者说:言辞使沉默陷于困窘。言辞使沉默不安。
       一个诗人可以自己来遗忘自己(而后再在时间的长河中铸造一个新的自我来),不必烦劳读者——甚至不必惊动他身边最亲近的人。
       一名优秀的人,上帝会向他索要一种命运,一种特殊的命运!以给此人所创造、所酝酿的艺术品,蒙上一层伪装,一层世人难以揭开其表层的惊世骇俗的遮蔽物……
       语言必须表现为某种语言的奇迹,否则——
       在单纯的生命和世界之间,有一种生动、难以言明的联系,其关联的表面是冷冰冰、无人性的,甚至可以说像一道毁灭的印迹——
       一种光亮,如此而已——我们只是在各自的黑暗中划燃一根火柴。
       在我内心的阵营里,我也有我自己某个小小、荒诞的流派……我不承认一切,我嘲弄我自己,并且看不出人活着对什么真正有益……
       对于生命而言,死就是其哲学——而对于社会,生命是它的诗歌!
       因此我是双重的写作者——我既创作诗歌又书写生命。我不知道,不能肯定:一个真正的诗人是两者合而为一意义上的,还是相隔离、分裂甚至是严重分裂着的……
       诗歌——既是一种记忆术,也是一种遗忘术!一个人必须对此保持高度的警觉。
       汉语诗歌,无疑面临一个个性解放问题,并非想像力的深浅,而是想像力的类型——诗是用耳朵写,有时用脊柱骨写——用身体里的阴暗或光照写作。一个人的光与影,在纸上投射——
       诗行——呼吸,是诗人显露在非肉体的一部分,是被迫公开的那一部分秘密,时而平缓,时而急促(炽热)——
       ……那仍旧只是仿作,不自觉的伪作。写作所表明的精神状态仍不是自由、大勇气的或自我开创式的。因为真正的写作总是存在性最小的,随时都可能被冒充和仿制的,它必须有一种内在的克制,打上作者命运深深的烙印……不复再现的感官的恍惚迷离……
       徽州的眼睛
       在皖南山区旅行,多年以前,感动我的是那里群山村落之间那样一种古老的静谧。这静谧使得当地时间的正午或傍晚也显得像是在清晨——每块田畴,每条山中小径,都有远远地背离当代、孤零零的清晨气质,那气质像是甜美的亲人,经过久远的流离散失后,已经难以辨别,无法相认——当我和那一带风景中的树木山麓,村舍溪流相遇,我总有一种微微的羞赧……。而前者,我那位隔世的亲人,显得热情兴奋、纯朴而好客——这就更加深了我自己这边的歉疚,以至于日复一日,长时间地语无伦次,不知道该(对他们)说些什么,我在每一棵数百千年的古树上都抬起感激的眼睛;在每一幢古时的牌坊,精美石雕的门前我都想找个无人的地方、痛哭一场……!这是一种使人压抑而又幸福的旅行,我喑哑的脚步声里回荡着感恩,那是明澈温凉的溪涧水冲洗掉我忧虑的泪水;那是在山坡耕田间默然晃动的牛铃声帮助我进一步看清了我做人的处境。阵阵热风、山村的空气、廊桥亭榭,以及乡镇最简陋的弄堂小巷(我们时常会经过某种楼梯已霉烂湿黑的计划生育办公室)和村子里迷宫般的布局造形,布满年代和往昔的阴影。人的徒劳,人的劳作。生育的拘谨刻板和人在世上的滇沛流离……在皖南山区,几乎每一个家庭,每个人家都有一两名流落在外省的亲人。在这样静谧安定的天地空间,竟然蕴藏有如此丰富沉重的历代流落异乡的经验——这经验和财富,和它们的辛酸血泪史,书写在每一堵我所看见的徽派建筑的高墙回廊上,在它巧夺天工的砖木雕刻和天井门楣上。中国人,或汉民族的勤劳俭朴精神,在这一方土地上达到了罕古的极致,就像法国南部著名的波尔多地区盛产馥郁芬芳的昂贵葡萄酒——中国安徽的古徽州一带,也盛产人的耳聪目明的坚忍俭朴。世上几乎没有一个地方的人比这里的人民更吃苦耐劳着,更善于坚守家园,对自己故乡的训谕操守死不放弃的了。我们在此地可以听见程朱理学的呼吸言谈,或(看见)宋明文章的阳光空气……层峦叠嶂,就像扩大了数倍的江南读书台,新安江、星江……在万重青山间依傍着大地的巨砚,在磨它们精致考究的墨——甚至在最偏僻的山野田间,我们也能闻见宣纸的扑鼻香味,一股宣纸的味道;听得见清泉潺潺之上古代稚童们的朗朗诵书声,以及微风里字画被展开时的“沙沙”声音。读书、进京、遭贬而后告老还乡……少年行商学艺,隐修、艰苦的劳作,安分守己、叶落归根……在这附近一带,成为旅人的肉眼完全可以看得见的具象化了的生存符号,一种中国式的美学内涵。……我们仿佛来到了更加远古的符号学的故乡,一座象征主义的密林。这里有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世上一切文明的福祉、起源、发展和厄运。一个浓缩了数倍的中国,一片僻居隐匿在山野深处的唐宋生活;一份有关农耕文化的祈祷书或《使徒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