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激浊扬清]中国文化为何不死
作者:王又锋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中国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在这几千年中,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朝康乾时期的“文字狱”,更有多次改朝换代兵荒马乱的战火连绵,但中国文化为何能一脉相承、绵延不绝?一句话,因为它根植在民间。
       到过全国几十个大小城市,总能在城市公园的某个角落,听见一些人自发聚集在一起吹拉弹唱。他们纯粹是休闲,是自娱自乐,来去自如,自由结合。丝竹声声,飘荡在一个个城市的上空。吹的,拉的,弹的,唱的,无不全心投入,将艺术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曾想,如果我们的国家因战乱或其他原因,人民不得不四处逃散,但社会总有安定的时候,那么,只要安定下来,哪怕是书烧尽了,东西砸烂了,建筑被毁光了,只要我们的人民没有灭绝,我们的文化仍然能够“春风吹又生”。
       对联好像离我们已经很遥远,那是以前读书人的必修之功,但现在的学校早已不再传授。浸润当今教育越久,所谓的学位越高,这些古董般的学问我们就越不懂,甚至越是不屑。然而,在近几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主办者向民间征集春联,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民间还有这么多人懂得对对子。虽然被当今教育界抛弃,但对联还是顽强地活在民间,而并没有死亡。
       戏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基本上每个地区,都有它自己的剧种。在当今这个社会,戏剧可以说是被边缘化了,那些所谓的都市人和接受当今教育的新新人类们自然不会看上这些老掉牙的东西。然而,河南电视台的戏剧栏目“梨园春”,却在民间有着很高的欢迎度。很多家庭,几乎每周日晚上,上年纪的父母一代都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注目观看。而且令人惊讶的是,几乎每一个唱段,只要唱者一张口,他们就知道是哪个剧目;观看时,他们也会随口哼唱出来。以前我以为,豫剧已经垂老得快要腐朽了,但现在我明白,即使遭到社会主流的不屑,但它也永远不会衰减。因为它已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就像被大火燃尽的野草,纵然地表部分都化为灰烬,可地下的根系却不会受到伤害。
       在无锡锡惠公园里,有瞎子阿炳(即华彦钧)的墓地。阿炳生前成双目失明,流落街头,靠卖艺为生。他一没有学位,二没有职称,但在长期的流浪过程中却创作出了一首世界名曲——《二泉映月》。声声泪、句句血,他把生活的苦难都融入到他一生钟爱的二胡音乐中了。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曹安和两位教授专程到无锡为阿炳的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可经过三天的练习,阿炳又找回了失落很久的音乐,为我们留下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而这些作品,无疑都是传世不朽的名曲。在他的墓碑上,镌刻的是“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之墓”。生在民间,死也归于民间,民间音乐家,是他的独特称谓。然而,这一个民间音乐家的贡献,会超越多少所谓的主流音乐家或教授博导。民间音乐家,或许正由于此,他的音乐才会流传,而不像那些所谓的音乐家或教授博导,他们的作品寿命大多都超不过他们自己的寿命,更不要说什么传世了。
       在中国这片大地上,一棵树的寿命或许是两三百年,一座桥的寿命或许是三四百年,一个城池或许有四五百年历史,一座古刹或许是六七百年前建造,一口钟也许是千年前帝王所铸,而司母戊方鼎则是三千多年前商代的东西。
       于是,我就想,政治和它们比起来,真是毫无根基可言。哪怕你权倾天下,哪怕你集权于一身,哪怕你不让别人说你一句坏话,但这都是在你生前。而你的寿命至多不过百年,百年之前,谁知晓你;百年之后,谁惧怕你?政治人物在历史的烟云中,不过是一缕青烟罢了,千万别把自己太当回事。无论你能力再强,权势再大,千万要懂得点儿敬畏,别和文化过不去,你个人毁灭不了文化,到最后毁灭的只能是你自己。
       然而,环顾四周,我们身边和我们身上,已经没有多少我们自称“中国”的东西,古建筑因经济发展给蛮横拆除了,传统工艺因后继无人而遗失了……文化得不到一丝的尊重。所有的城市都在发展,但却越来越千城一面;我们个人也越来越现代,然而身上除了流的还是老祖宗的血,甚至面目已全非(染发、整容、变性等)了。但我们还是应该坚信,只要给中国文化一丝生存的空间,它就能顽强地生存下去。■
       【风为伴荐自《传奇故事(下半月)》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