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卷首]又是一年,我们向诗歌致敬
作者:梁 平

《星星·诗歌》 2005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又是一年了。《星星》诗刊伴随百年中国新诗的日臻成熟,又长了一岁。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中国诗人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朦胧诗、到第三代,以及紧接着的60、70、乃至80后的多风格、多声部的歌唱中,与《星星》共同见证了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共同谱写了中国新诗辉煌的乐章。中国一代又一代诗人和读者与《星星》结下了不解之缘。为此,我们能够感受肩上这副担子的重量,能够感受手里这份杂志的重量。
       诗歌永远是最年轻的。当读者拿到这期刊物的时候,可以看到我们在新的一年的调整:这就是《星星》形象的年轻和心态的年轻。感谢来自全国的朋友,为新年的《星星》设计了二十多个封面,感谢全国的读者给新年的《星星》提出了上百条好的建议。成都的画家周明、重庆的平面设计师左小朵都是几晚加班熬夜设计样稿,其至诚令我们感动。在新的一年,读者给我们提出的好的建议都将逐步体现在我们刊物的调整、改进中。认真听取意见,不断改进自己,是《星星》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星星》人从白航、石天河、流沙河、白峡、叶延滨、刘滨、张新泉、杨牧以及众多默默无闻的编辑为中国诗歌的无私奉献为《星星》积累了宝贵的财富,他们的热血和激情永远留在了编辑部,永远和诗歌的青春一起律动。
       诗歌无处不在。尽管诗歌似乎正在被我们生活的五光十色所遮蔽,但这是暂时的。在我们内心深处,总有一方净土、总有一种期待给诗歌留足了空间。在有人群的地方,没有人可以拒绝“诗意的栖息”。近年来,读者对我们的鼓励和支持一直是我们努力办好刊物的精神支柱。一位来自甘肃山区的退休老教师在给我们的信中写道:“最近搬新房卖掉了很多杂志和书报,却保留了创刊以来自己一直订阅的所有的《星星》。”北京青年演员雪村告诉我,“父亲那里的《星星》保存很好,但只要回家看望父亲,就要从父亲那里悄悄拿走几本《星星》。”辽宁的一位年轻读者发邮件给我们:“刚订了一年的《星星》,读诗是很美妙的事情。读了才知道,不是诗歌远离了我们,而是我们远离了诗歌。”外交部长李肇星在繁忙的国家外务之余,每期认真阅读《星星》,最近,还抽出时间为《环球时报》撰写阅读《星星》的随感,予以鞭策。
       新的一年,我们将一如既往的精心打造《首席诗人》《文本内外》《大西部》《青年诗人》《发现》等品牌栏目,重点推出《读者推荐》新栏目,旨在编辑与读者、作者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把刊物的门窗真正打开,把诗歌的钥匙交给读者,让读者参与到我们的编辑工作中来。与此同时,我们将不遗余力的推介新人,就像我们手里拿到的这一期刊物一样,很多作者是第一次在《星星》露脸,很多名字对于诗坛甚至还是陌生的。我们将不薄名家与新人,以质取稿,我们将对新人的作品予以格外的关注,力争每期都有较大阵容的新人新面孔。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在新的一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向诗歌致敬!《星星》是大家的,是我们诗人和读者自己的刊物,我们不仅要大家看得见,还要让大家伸手可及,随时、随地、随意地把美丽的《星星》摘下来,安放在读者的手掌和心里。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真正感受到做一个编辑的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