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本刊独家特稿]聆听大地的颤抖
作者:赵德明

《长篇小说选刊》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悲悯大地》作品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把我给吸引住了:“贡巴活佛在大殿里喇嘛们的诵经声中,忽然感受到遥远的脚步声正踏歌而来。”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遥远的脚步声”是谁发出的?为什么是“踏歌而来”?谁踏谁唱的歌呢?继续:“那时他(贡巴活佛)正坐在高高的法座上,在喇嘛们的经文中观想心中的佛菩萨。”这是叙述者在交代贡巴活佛的当时心态。其中“观想”二字让我联想到和尚打坐的神态。但是叙述者口气一转,说道:“他(贡巴活佛)感觉到大地微微的颤抖,就像一面巨大的羊皮鼓被轻轻地敲响,而余音却在雪山峡谷间涟漪般地扩散。”是什么能使“大地微微的颤抖”啊?而颤抖的声音居然“在雪山峡谷间涟漪般地扩散”!正在我惊疑之余,答案开始来了:“那些行路者一定来自比拉萨更远的地方,因为他们的脚步声虽然疲惫但却坚定,即便踩在陌生的土地上,可也依然执着,目的明确。”有人来自远方,来自比拉萨更遥远的地方。但是为什么步伐坚定,执着和目的明确呢?接着,答案明白无误了:“只是为了印证神灵的一个重要昭示。”这个段落一下子为故事情节的顺利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行路者是几位高僧,他们是按照神灵的昭示来这块陌生的地方寻找“转世灵童”的。
       在阿拉西曲折、复杂的“成佛”之路上,发生了大大小小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有爱情,有战争,有神灵与魔鬼的搏斗,有严酷的自然环境对人物的折磨和考验。但是,在所有这些故事背后,《悲悯大地》的作者似乎试图揭示出西藏东部地区的藏传佛教中,存在着这样的理念:应该以悲悯、宽容、善良、慈爱的态度对待人生,尤其是对待他人,尤其是在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尤其是发生在性命攸关的时候,尤其是在对待恶人的时候。小说特别提到东郭先生的故事,以藏传佛教的观点:哪怕充当了恶狼的晚餐,也要拯救它。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全世界的人们都“慈悲为怀”到了这个程度,都以悲悯、宽容、善良的态度对待利害纷争、能源冲突、种族矛盾、阶级斗争,还会有战争、暴力、恐怖、造反和革命吗?如果人人都善待他人,连杀手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么大家进入极乐世界还有苦难吗?可是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贪婪之心泛滥的世界里,小说仅仅依靠悲悯和宽容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吗?信仰这个东西可不是像一句“诚则灵”说的那么简单的。走上信仰之路、坚持自己的信仰和操守、尤其是不断深化和提升自己的信仰水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那是需要天天的修炼、日夜地跏趺观想、特别是修行“平常心”,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么,《悲悯大地》的思想意义是什么呢?它希望告诉我们一个深入浅出的道理:和平总比杀戮好,善比恶好,爱比恨好,真诚比欺诈好。这就是普通老百姓最普通的要求:安安静静过日子。正如主人公阿拉西喇嘛反复宣传的一个朴素的道理:“自那以后人们才明白平安是峡谷里最为值得珍惜的宝贝。”
       小说巧妙地将藏族的神话传说、信仰观念与自然、宇宙紧密交融在一起,灵活地把人们的“心理现实”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把藏传佛教中的“神鬼因素”与藏族同胞的悲惨命运变化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似真非真的艺术效果。
       2006年6月5日与日照教授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