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境突围
作者:裘山山
《小说月报(原创版)》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炮团团长周洪许大概从来没想到自己也会陷入绝境。这位生于1971年的年轻团长,这位具有硕士学位的中校,这位成都军区老牌先进团队的主官,在2008年5月17日夜里,陷入了此生从未有过的绝境。
因为他不是一个人,他的身后还有二百多名官兵,二百多名需要疏散的群众。这就让他更加忧心如焚,令绝境更加可怕。
其实从5月14日凌晨,周洪许率炮团从遥远的云南开进绵竹参加救灾以来,就没有一天不经历危险,没有一天不在突围的。因为他们担负的是绵竹汉旺镇受灾最重、地处最偏远的三个乡村的救灾任务,几乎就是在危险里打滚,出生入死这个词对他们来说不是形容,是每天的状态。
最初炮团到达汉旺镇时,当地指挥部并没有派他们去最危险的乡镇救灾。可是周洪许很快发现,汉旺镇的救灾部队很多,已难展开,而隶属汉旺镇的三个偏僻遥远的乡村,清平、金花和天池,却还没有部队前往,那里的群众受灾情况很严重。
周洪许和他的团队历来是喜欢啃硬骨头的,他立即找到指挥部领导,请求把这一急难险重的任务交给他们炮团。指挥部领导非常感动,也非常信任他们,很快就同意了他的请战。
从这点看,危险和绝境都是周洪许“自找”的。
下午2点半,周洪许立即收拢所有部队,命令大件的物资派人留守,其余660名官兵,携带三日份主食,两日份干粮,向三个山乡进发。这个时候,全体官兵从接到命令开进四川以来,已经一天两夜没有休息了。
其时,通往三个乡村的路已不称其路,强震造成的大面积山体滑坡将多处道路拦腰截断,很多路面严重变形,不时有山石从山上滚落。从汉旺镇出发不久,道路就被截断了,六百余官兵下车徒步,兵分两路,以急行军的速度向山乡进发。
周洪许率其中一路前往清平乡,政委率另一路前往金花乡。再往前,两路又分别再分两路成四路,每一路都急速赶往边远乡村,给那里的灾民带来生的希望,他们一路走一路救人,一路走一路开辟通道,一路走一路分发救灾物资。百姓们看见他们好像看见救星一般,眼里充满了希望。
前去侦察的士兵向周洪许报告,清平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房屋都倒塌了,人员伤亡较大,一直在等待救援。天黑前,经四个小时的急行军,周洪许所带的分队进入了清平乡,与乡领导会面,简单交代了一下情况后即刻展开了救援。
展开救援的情况大同小异,我不再描述。我把这组数字写在这里:截至21日,炮团官兵从三个乡的废墟里救出幸存者574人,转移受灾群众近七千人。还做了大量的修路、修停机坪、装卸救灾物资,以及消毒防疫等工作,受到群众和临时指挥部的高度赞扬。
但其中的一次特殊营救,有必要详写。
那天(15日)黄昏,当周洪许指挥官兵转移大量受灾群众出山时,忽然接到群众报信,说清平乡云湖国家森林公园有18位专家被困,生死不明,请立即前去营救。由于道路和通讯完全中断,公园遭受破坏程度和被困专家的情况一无所知。
乡长和乡亲们听说了,都纷纷劝周洪许第二天天亮再走,他们说那条路非常危险,夜里走就更危险了。但周洪许感到一刻也不能耽误了,立即从救灾部队中挑选精兵强将140人组成营救小分队,在当地向导带领下迅速出发。他们从公园后山徒步翻越海拔近两千米的高山,沿途塌方滑坡险情不断,经过近四个小时的急行军,小分队于晚上10点到达了云湖公园。云湖森林公园已没有了往日的秀丽与安宁,到处都是倒塌的房屋、残垣断壁。官兵们来不及喘气,兵分五组展开搜索。半个小时后,在一块不大的草坪上的一顶帐篷里,找到了被困的老专家!
看到一群身着迷彩服的官兵,专家们又惊又喜:你们真是神兵天降啊!这些老专家全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一时间老泪纵横。其中一位84岁高龄的老人黄锐说,我们就知道政府不会不管我们,解放军肯定会来救我们的,终于把你们等来了!
据老人们讲,地震时他们正在房屋中休息,房子倒塌后夺去了三位专家的生命,另有三人受重伤。幸好云湖公园的工作人员还比较负责,将他们组织在一起,把仅有的粮食集中在一起,保证他们每顿能喝上稀饭。战士们马上用自带的炊具给老人们埋锅做饭,同时为受伤的老人包扎伤口,还从废墟中寻找出了有重要资料的笔记本电脑。
待一切就绪,夜已经深了,并且下起了小雨,为确保专家们的生命安全,周洪许决定第二天天亮再走。他就和战士们裹紧雨衣,在老人们的帐篷外,整整齐齐坐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6点,战士们就找来竹竿、木板、绳索制作了15副简易担架,准备让每个老人都坐担架。8点整,官兵们准备分组抬老人上路。看到官兵们的艰辛,几位老人执意不肯上担架,要自己走,7l岁的陈忠友老人说:你们太累了,要是背我我就不走。但战士还是把老人背在了背上。
山高路险,危机重重。战士陈玉乾左脚不慎踩中约四寸长的铁钉,差两毫米就被穿透,血流不止,但还是咬着牙坚持走了回来。一路上,不少受灾群众看到解放军,就跟了上来,队伍越来越大,周洪许非常谨慎地指挥这支特殊的队伍,终于在下午两点,将老人们护送到了清平乡一个较为安全的广场。
周洪许立即向上级报告,请求派直升机运送老专家到成都。
下午6点半,直升机降落在清平,他们将老人一个个扶上飞机,看着飞机升空离开了灾区,周洪许的一颗心才放回到肚里。
但周洪许还来不及喘口气,又一个让人心惊的消息传来:清平乡偏远处的两个自然村里,还有两百多名老弱病残没有撤离,而他们所处的位置已成孤岛,在他们的上方,有两个堰塞湖已成悬湖,随时可能决堤,所以必须将他们尽快解救出来。
周洪许又一次主动请缨,他对清平乡党委书记说,这个任务交给我们吧,我们一定把这些群众解救出来。
谭书记真是于心不忍。此时是16日晚上8点,且不说天黑路险,周洪许和官兵们也已经三天两夜连续作战、极度疲惫了。但周洪许说,你放心吧谭书记,我们是乌蒙铁军,没有过不去的坎,能进去就一定能出来!
说罢他就带领两百多名官兵出发了,一刻也不再耽误。虽说他向书记拍了胸口,但还是有些担心的,若不抓紧时间进去,恐怕就进不去了。那里将成为死亡地带。
“我当时只想着赶紧把那里的群众解救出来,丝毫没想到自己会陷入绝境。”采访时周洪许团长老老实实地对我说。
但是我想,他就是想到了,也一样会马上出发的。
因为他是军人。
和他一起前去的,是团装备处处长赵岗和后勤处副处长张开顺。他们以急行军的速度开进,一路上的危险无暇细说。到达后,迅速将剩余的两百名群众组织起来。
周洪许发现,这些落在后面的灾民,大多是伤病员,老人,孕妇,孩子,是最弱的群体。这使得护送任务变得更加艰巨。
17日早上6点左右,天蒙蒙亮,战士们扶老携幼上路了。张开顺处长带8名战士作开路先锋,周洪许则带着其余两百名官兵和两百多名受灾群众紧随其后。赵岗处长殿后。沿途塌方滑坡险情不断,道路因乱石和倒掉的树木而障碍重重,队伍缓慢地前进着,抬头望去,山崖欲坠未坠,面目狰狞。
在离开清平乡两公里左右时,突然发现没路了:昨天夜里他们过来时还是浅浅的可以涉过的水流,此时已形成两百多米宽的一道堰塞湖,湖水大约深六十厘米,水流湍急,形势危急。
周洪许先考虑用废弃的汽车轮胎当小舟将人渡过,可是水很大,还在继续上涨,一旦轮胎倾翻,群众的安危,战士的安危,都让他不敢冒这个险。
作为先行官的张开顺,随即找来一条钢丝绳,让水性好的两名战士,将钢丝绳的两头分别固定在湖面两端的大石头上。然后,部分官兵手拉着钢丝绳下到水中,组成一道人墙后,护送灾民一一走过。有位体弱的妇女走到一半,竟被水冲得漂了起来,幸好战士在身边护送,一把将她拽住拉了过去。
第一道险关过了。
没想到走了不到两公里,险情又出现了:又一道两三百米宽的堰塞湖出现在面前,不仅水流湍急,而且比前面那个堰塞湖深得多,昨天还冒头的树木都被淹没得看不见了,人下去必没过头顶。
道路再次中断。
周洪许命令队伍向另一处绕行。
没想到那里竟是一道悬崖!
沿途返回,等候救援!周洪许再次下令。
可是当张开顺带先遣队返回到先前的那道堰塞湖时,才发现水面已经上涨,就是用钢丝绳也无法再渡。就是说,他们不可能从原路返回了。
一时间官兵们进退两难。
此时他们与外界的通讯联络完全中断,想求援也已经不可能。
张开顺不甘心,找来一根背带系在一名战士腰上,拉住,让他进入湖中试深浅。那位战士“扑咚”一声进入水中后,竟然就没了踪影。张开顺一惊,赶紧抓住绳子把他拽上来。战士吐出一口水后告诉张开顺,湖水至少有两米多深了,不能涉过。
无法前进又不能后退,他们陷入了真正的绝境。
跟随在后的灾民看到这一情形,都面色苍白惊悸不安。队伍中出现了躁动不安的情绪。周洪许一边安抚受灾群众,一边迅速地考虑突围方案。
周洪许给我讲述这段经历时,感觉语言已无法表达,就拿起桌子上的录音笔和本子当模型,摆来摆去,告诉我他们当时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前面是堰塞湖,左边是悬崖,后退又是堰塞湖。而我,无论他怎么比划怎么讲述,也无法身临其境。我知道灾难是无法靠想象抵达的。
我只是问他,那个时候你感到恐惧了吗?
他说,没有,只感到压力很大。那么多的群众,那么多的官兵。我必须把他们安全地带出去。如果是我一个人,反而无所谓了。
身处绝境,周洪许一再告诫自己要冷静。既然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不能直行也不能绕道,那么,就飞起来吧。
他抬头看了一下身边笔直的绝壁,再看了一下手上的地图,只有攀援绝壁这一条路可走了。
绝壁与水面的绝对高度为1100米,其难度非同一般,他命令先遣队在前攀援探路,当队伍爬到一半时,前面探路的战士惊悚地向他报告,这座山已经断裂,两边分别出现了八十多厘米的裂缝,裂缝深不见底。
周洪许简直无法相信,他亲自爬上去察看,果然看到一丈多宽的裂缝,两边是刀削一样的悬崖,中间只有60多厘米宽的路。
这样的路,也得走,只能走了,这是唯一一条生路了!
张开顺带着8名战士在前面一边爬,一边用砍刀在爬过的道路上砍出一个个脚坑,好让后面的人踩稳。让人紧张的是,这一批营救出来的226位灾民中,有35人伤势严重不能行走,还有两名孕妇不能行走,还有早已累坏了的8名儿童不能行走,这45个人,都需要战士背负。
“绝不能丢下任何一个群众!”周洪许下令,让战士们轮流背着这45人继续爬行。
因为几天来很少吃东西,一名战士背负孕妇时,脚底打滑,眼看就要背着那名孕妇坠入山涧。跟在他后面的周洪许赶紧爬过去,一把将战士拽回。望着眼前的一切,灾民们被吓得面色苍白,回不过神来。
这时,山腰传来轰鸣声,一架架直升机正在低空盘旋搜救。伴随着直升机掠过时发出的轰鸣声,山顶的巨石暴雨般往下坠。
周洪许用手势告诉大家不要出声,保持安静。大家就眼巴巴地看着搜救直升机在山下穿越,屏住气息不敢呼叫。因为整座山体已经松动,稍稍的振动都可能出现新的塌方,一旦脚下的山再次滑坡,他们将全部丧生。
张开顺在前,赵岗殿后,周洪许指挥着整个队伍小心翼翼地在那条窄窄的山脊上一步步挪动。多数时候,他们需要四肢并用。又一架直升机飞来,随着轰鸣震动,山腰上“轰隆”一声巨响,扬起滚滚尘烟。周洪许满脸是汗,他往路两边看了一眼,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里,死亡正张大了嘴在下面等着他们。
周洪许就这么悬着一颗心,带领队伍走过了这段不过是1.5公里的山路,花了整整3个小时。
当他们终于抵达白云庵附近的一座大山上时,发现前面又没有路了。所有的人都有些绝望了,体力的大肆消耗,意志的猛烈摧残,让每一个人的生理和心里,都到了承受的临界点。
有的灾民已表示他们不想再走了,是死是活都听天由命了。
周洪许急速地思考着:此时若在山上停留,一旦大家体力耗尽,那谁也出不去了!必须马上离开。
他坚定的下达了出发的命令。此时,他的意志就是全队人的意志。官兵和群众看到他坚定的眼神,又一次鼓足勇气,上路。
张开顺带着8名战士手持砍刀,在密林内砍掉荆棘开出一条小路。后面的人扶老携幼依次前行,经过三个小时的艰难行走,前方出现了一条尚未完全断裂的乡村路。周洪许赶紧查看地图,发现这条路竟然直通天池乡。他感到一阵欣喜。晚上8时左右,一行人终于走到了天池乡。
眼前仍是让人心里发凉的情状:天池乡已被漫上来的湖水吞噬。现场除了天池中学的大门还露在水面外,就只剩下天池中学七十多岁的退休教师王老师了。堰塞湖上虽然有两个木排,但天黑不敢贸然使用。周洪许下令,就地宿营,等待天亮。
这是17日夜,距他们和外界失去联系,已经12小时了。
老天爷丝毫不眷顾他们的辛苦疲惫,电闪雷鸣地下起了大雨。他们从废墟中刨出一块篷布,搭了个简易帐篷,让伤员和孕妇躲避,其余人员在大雨中等待。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周洪许和张开顺再次带领官兵突围。天池乡留下的唯一老人王老师,成了他们的向导。
在又一次的漫长的艰难的跋涉之后,18日晚7时左右,周洪许率领官兵和226名受灾群众,终于全部走出了险境,到达了相对安全的可通汽车的马尾乡。
这个时候,距他们17日早上7点出发,时间已过去了36个小时,这36个小时,就是后来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的“乌蒙铁军”失踪事件。
我想,那些喜欢炒作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这支队伍在断食3天3夜,在危机四伏的死亡之路上,是怎样凭着坚强的意志,将226名群众营救出来的;而周洪许这个年轻的团长,又是怎样在绝境中沉着冷静,指挥队伍突围的。也无需他们明白。
我问周洪许的搭档曾祥明政委,在和团长联系不上的那三十多个小时里,你是不是非常着急?
曾祥明说,我当然很担心,但我又很有信心。因为我太了解他(周洪许)了,我知道他的素质,相信他一定能把队伍和群众都安全带出来的。
曾政委面带微笑地回答我。
我合上本子,跟周洪许开了个玩笑。我说周团长,那个时候,你是不是觉得你的眼镜儿很碍事啊?
周洪许一下乐了,说是啊是啊,汗水雨水把镜片搞得很模糊,我真恨不能扔了它。
这位了不起的团长,戴着一副眼镜儿。
2008年5月24日急就
责任编辑 康伟杰
【作者简介】裘山山,女,1983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到处都是寂寞的心》等。现为成都军区创作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