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高润祥鉴赏 李英保画梅
作者:佚名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一间红木家具布置的客厅里,站在李英保先生创作的梅花四条屏前,感到有一股沁人肺腑的幽香,随着清雅悠扬的古乐,品茗静思,中国文人画的历史长卷缓缓打开。
       在中国传统的花鸟画中,几乎所有画家都留下了梅花佳作。纵观中国绘画史上的大家巨擘,同是画梅,风格迥然,各有千秋。近现代的画梅高手,当属吴昌硕、董寿平、关山月、于希宁。在当代主攻梅花的众多画家中,李英保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梅花凌冬耐寒,象征坚贞、刚毅、圣洁,代表中国国人的精神;梅开五瓣,具有敦五伦、重五常、敷五教的意义;梅花“枝横”、“影斜”、“曳疏”、“傲雪”同时亦代表易经中“元”、“亨”、“利”、“贞”四种高尚德行。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李英保先生画梅,强调笔墨的韵律,突出梅花的性格与气节,实质上是写意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李英保凭着深厚的传统功力,得心应手地表现古代、当代和未来中国人应有的梅花精神。在李英保先生创作的梅花作品里,梅花的风骨和寓意的精神,诗人的情怀和要表达的意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李英保先生于1944年出生,自幼酷爱中国传统书法、绘画艺术,擅长工笔、写意花鸟,尤爱画梅。其梅花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在国内外多种报刊发表,新著《画梅技法深探》,对梅花的技法和梅花与中国文化的承载进行了独到的阐释。
       读李英保先生关于画梅的论述,赏李英保先生画的梅花,无论是思想还是具体的画梅技法,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的画梅技法,在他的作品中都彰显得淋漓尽致,这是一种境界,更是过硬的功夫。从构图用墨到布局染色,甚至题款钤印,都是有章有法,有根有据。特别是皴擦法的运用,将梅花枝干表现得即平实又夸张;花朵的画法更是遵循古人以墨为主,色彩次之的基本要求,恰到好处地将现实中的梅花和画家本人意想中的梅花柔和托出。应该强调的是,任何创新都需要基础,中国画的创新,没有牢固的传统基础,就无从谈起。
       
       从李英保先生近几年的作品中,可以体味到他在梅花的海洋中博采众览,寻求自己的高点。他在关于梅花的著作中非常清楚的谈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他关注扬无咎、王冕、金农。宋代画梅高手扬无咎继承前人,创“疏枝冷蕊,清瘦绝人”的清新格调。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在扬无咎技法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清代朱方蔼说:“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至元煮石山农始写以繁花,千丝万簇,倍觉风神绰约,珠胎隐现,为此花别开生面。”画梅“以胭脂作没骨法”是王冕首创,他的画梅法对后代影响深远,著《梅谱》传世。在技法上,画家以淡墨写枝干,用浓淡相兼的墨笔勾花点蕊萼,显得极为清润,在表现了梅花天然神态的同时,也寄托了画家的主观意兴。金农是“扬州八怪”中重要的画家之一,流传域外的《梅花图》,是以墨笔描绘的梅花通景四条屏,款署:“乾隆元年十月在宣武门外寓楼中画,钱塘金农”。以该图所绘梅花之老干虬枝,繁花密蕊,非卓富功力者不能办到。金农其后的传世画梅作品,无论亲笔、代笔,均属逸笔画法。从李英保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他画梅的水墨技巧,吸收了历史上画梅大家的营养;构图上,多研究近现代画梅高手的大作,汲取吴昌硕的繁枝花茂,参阅于希宁的“多是梦梅三两枝”。因此,无论是丈二匹的大规格,还是扇面、弧圆小品,都让人读出李英保梅花的特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