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激浊扬清]称谓为什么变得势利?
作者:王乾荣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家大电视台有个栏目主持人,在介绍参加节目的一位嘉宾张同志时,用了“普通观众”这个称谓,引来这位先生的批评。他质问:“观众岂有普通不普通之分?”
       我觉得这位先生的问题,没有问到点子上。
       主持人的真实意思,也许是想说,老张是一位“普通嘉宾”。因为,老张和那几位演艺界人士明明都坐在“嘉宾席”上,怎么老张又变成了“观众”呢?老张是嘉宾,但只是“普通嘉宾”;那几位艺员,当然就是“特殊嘉宾”了。
       为什么主持人又将老张误称为“普通观众”呢?我想在他的潜意识里,“普通观众”也许就等于“观众普通”。观众是普通的,艺人是不普通的,所以普通即使当了嘉宾,也是“普通嘉宾”,一不留神又会被称为“普通观众”。
       其实如果将职业风光的,位显权重的,腰包鼓胀的……均视为“不普通”的话,即使大家都不做嘉宾而做观众,这观众群里也肯定有普通与不普通之分。一个名演员、一位部长、一个亿万富翁,与芸芸众生同坐在观众席上,那后者就是“普通”,前者则是“不普通”。“天有十层,人有十等”,是我们的老传统;所谓“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士以职显多诮”,说的就是这个。尽管新社会了,这仍是咱们很多人下意识里的观念,并不仅仅是主持人先生在电视上不自觉流露的说法。
       普通也好,不普通也罢,是客观存在,都没有什么。问题在,这两者的人格是平等的,如果他们做同一件事情,所遵循规则也应该是划一的。比如,普通观众和非普通观众,都不能在节目现场或剧院里大声喧哗,嗑瓜子;又比如,在智力游戏电视节目中,不能对非普通嘉宾出幼稚园的题,对普通嘉宾出博士后的题;等等。这就叫公平。有的所谓“益智”电视节目,对“特宾”提类似“唐僧念什么咒孙悟空就头疼”的弱智题,对“普宾”提诸如“陈士成——鲁迅小说《白光》主人公——是在什么湖淹死的”这样的怪题,表现了明显的势利。
       这个且不在此讨论。
       而上述称谓显示的不公,表现在哪里呢?我认为不在对嘉宾的“普通”称呼,而在于对嘉宾选择范围的“不普通”。这个节目是面向大众的,但是它选择嘉宾之道,却几乎完全陷在小众里,小圈子里。难道它是一个高新科技讲座或高雅艺术沙龙吗?在这样的方针下,“普通”如老张同志者,反而成了个别、特殊;而“不普通”的特殊人物,即演艺界大中小“腕”,却演变为普通。在那里风流倜傥潇洒作秀的,贫嘴寡舌出乖露丑搞笑的,不都是那些人吗!
       写到这里,我倒想纠正一下上述主持人先生的说法——不如把老张称为“特殊嘉宾”,将那些“腕儿”称作“普通嘉宾”,才符合事实。连只上过小学的人都明白:特殊,乃指少数、反常;普通,才是多数、常态嘛。■
       【司志政荐自《讽刺与幽默》2008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