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特别策划]魏文彬与电视湘军
作者:吴明华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区位、经济条件、政策环境均不具优势的中部地区,电视湘军是如何创造出文化产业的奇迹?在外界纷纷解读湖南广电高速成长之谜时,电视湘军的幕后领军人物,湖南广电局长、湖南广电集团董事长魏文彬逐渐走上前台。正是这个被湖南人称为“霸蛮”的改革者,十多年来,强力推动湖南广电的产业化改革,一手打造了电视湘军。
       梦想的起点
       1993年是改革最激情澎湃的一年,43岁的魏文彬从湖南电视台台长升任湖南广电厅厅长,成为当时湖南最年轻的厅长。
       怀着指点江山的激情与梦想的魏文彬,面对的却是湖南广电破旧的办公楼,和500万的“余钱剩米”。但他很快就制定出“12341”的完整改革发展思路。一就是以宣传为中心;二是两个转变,体制上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经营上向产业型转变;三是三件大事,上卫星、建中心、建网络;四是四大任务,大广播、大电视、大宣传、大产业;最后就是一个保证,即人才是保证。
       在魏文彬的这个严密系统中,最核心的就是产业化,建广电中心、上卫星是产业化的基础和平台,而体制上和经营机制上的改革则是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条件,最终目标就是打造广电大产业。这个思路一直贯穿着湖南广电改革发展的整个过程,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变。这也是湖南广电产业高速发展的核心动力所在。
       打造东方“好莱坞”
       在魏文彬的大产业计划中,打造现代传媒的产业发展平台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在长沙市东北角的郊区选址后,他第一次就征地近700亩,紧接着又在附近征了1000余亩的商业用地。1700余亩地总价近1个亿,而开发这个偌大的产业区,需要投入几十个亿。此时,湖南广电的账上仅有区区500万元。
       为了得到银行的贷款,魏文彬找到时任建行总行行长王岐山。被魏文彬振兴中国广电事业的梦想所感动的王岐山,派出了一个专门的评估小组,经过评估,魏文彬顺利地得到了1亿元的巨额贷款。
       接着魏文彬又通过资本运作和上市融资,基本解决了一直困扰金鹰城建设的资金问题。如今,一个占地2900亩,集广播电视中心、影视拍摄基地、影视会展中心、影视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影视旅游娱乐景区为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园区已基本建成。
       魏文彬用几百万元,撬动了近40亿的资本魔方,实现了湖南广电的超常规发展,在中国广电产业发展史上创下奇迹,但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难度与风险也绝非一般人所能想象。
       “放权”改革
       金鹰城的建设只是打造了一个良好的硬件平台,湖南广电要实现大产业梦想,关键还在于软件。
       早在1991年,刚当上湖南电视台台长的魏文彬就开始着手进行机制改革。1995年,湖南经济电视台成立。经济电视台全新的市场化竞争机制吸引了一批年轻人才,并充分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经济电视台第一年的创收达3200万元,第3年创收就突破了1个亿。
       有了经济电视台成功改革的示范,魏文彬顺利地对湖南广电的所有媒体都进行了机制改革。各频道“道长”一律是公开竞聘,除导向、定位和上缴利润三项权力以外,所有权力一律下放,激活了一大批人才。
       1998年,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红遍全国。这一年,湖南广电的电视节目制作能力比改革前增加了27.4倍,经营创收也增长了3倍,达到2.5亿元。短短3年内,湖南广电就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电视湘军”也从此而得名。
       改革再出发
       1999年,湖南广电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总收入首次突破4亿元。但高峰过后,危机随之而来。
       此时,湖南广电拥有7个电视频道,在市场达到饱和之后,各个频道展开了激烈的内斗,广告竞相打折、节目雷同等恶性竞争严重。
       2002年,魏文彬开始在湖南广电进行第二轮改革,这次改革的主旨就是整合。把3个同质同构的频道合并,同时成立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和节目营销中心,把广告经营权和电视剧购买权上收。整合的效果立竿见影。2003年,湖南广电总收入翻了一番,达到6.4亿元,湖南广电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
       在魏文彬的梦想中,5至10年内,把电视湘军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有话语权的大型现代传媒集团。对于魏文彬和电视湘军来说,实现这个梦想的关键,就是能否在第三次改革中,打破现行的行政、官办、事业夹杂不清的系统,建立一套市场的、自由的、与国际接轨的科学系统。(吴明华)
       (摘自《决策》2007年第8期)
       
       袁隆平
       上榜理由: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1971年后历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科院名誉院长,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他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他提出的杂交水稻育种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被国际上的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发明特等奖。1997年,他在国际“超级稻”概念基础上,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既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