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合”与“协”构建和谐APEC
作者:陈 贽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两年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越南河内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构建和谐亚太”的主张,得到与会各成员的广泛赞同,并被写入会议的主要文件《河内宣言》。今年,在太平洋另一边的秘鲁首都利马,各成员领导人在《利马宣言》中又为和谐亚太的发展作出了新的承诺。
       亚太经合组织19年的发展历程证明,建设和谐亚太需要合作与合力,协商与协调。“合”与“协”,是对“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APEC模式”最佳概括。
       新的承诺需要新的行动。建设和谐亚太,向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茂物目标不断迈进,需要各成员加强合作,形成合力;需要积极协商,协调发展。
       胡锦涛主席在利马峰会上发表题为《坚持开放合作寻求互利共赢》的讲话,呼吁凝聚共识,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健康发展;强调承担责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希望交流合作,合力抗击自然灾害;主张规范引导,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倡导协调行动,确保世界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这五点主张,无不包含着“合”与“协”的内容,无不体现着“合”与“协”的精神。
       APEC成员的历史、文化、宗教背景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价值观各异,特别是成员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程度差别很大。实现亚太地区的和谐,需要各成员协调发展,缩小成员间发展水平差距;需要亚太地区各种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协调发展,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需要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以保证APEC的成长活力。
       在抵御全球金融风暴的行动中,APEC也同样需要合作与协调。利马峰会就全球经济发表声明,强调各成员将密切合作,进一步采取全面协调的行动,重振经济信心。信心是战胜危机的力量源泉,合作是战胜危机的有效途径。在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协商合作同样是关键。
       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APEC21个成员发出的合作之声不断化为切实的合作之举,和谐亚太的建设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同样有理由相信,只要各成员积极协商,求同存异,落实各项共识,就能实现APEC成员的协调发展。
       (11月24日“新华国际时评”,作者为新华社记者)
       寻求化解金融危机之策
       APEC部长级会议在11月20日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说,APEC正面临着自1989年成立以来“最困难的经济局面”,所有的APEC成员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十多年来的地区经济高增长率“很有可能会显著下降”。
       面对危机,APEC成员携手合作、共同应对的紧迫感明显加强。APEC部长们一致认为,应对危机的当务之急是各方作出“快速、协调和有效的”反应。这些反应包括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支持实体经济,促进地区投资和消费,帮助中小企业融资,通过出口信贷机构支持贸易和投资等。
       在外部冲击凸显之时,往往是保护主义抬头之际。不过,从这次APEC系列会议传递出的信息来看,扼制保护主义情绪,巩固开放、透明的贸易和投资市场,成为政府官员和工商界人士的共同呼声。APEC政策咨询机构——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主席查尔斯·莫里森说,在当前金融危机迅速蔓延之时,以稳定市场为借口采取封闭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是“极其危险的行动”。秘鲁外贸和旅游部长梅塞德丝·阿劳斯更是明确表示,“保护主义只会使本已严峻的经济和金融形势雪上加霜”。
       实际上,许多分析人士认为,APEC成员正试图通过加强贸易和投资往来、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寻求危机化解之策。本次APEC会议的主办方秘鲁在推动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方面表现得尤为活跃。在日前与中国完成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后,秘鲁又宣布将与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和文莱一起,就自由贸易协定展开新的谈判。
       在推动双边和地区贸易自由化的同时,APEC成员也对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寄予厚望。连日来,澳大利亚、智利和马来西亚等国贸易部长纷纷发表谈话,希望有关各方展现出更多的灵活性,积极响应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提出的在今年年底前就多哈回合谈判的模式达成协议的呼吁。
       当然,随着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向实体经济蔓延,APEC各成员将面临越来越多的经济和社会挑战,工商企业界承受的压力将愈发明显。在日前举行的APEC中小企业峰会上,许多工商界人士就通过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增加企业自身能力进行了广泛交流。会议主席恩里克·格宾斯明确表示,企业必须提高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和资金管理等能力,才能渡过这场金融危机。
       正如秘鲁总统加西亚11月21日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时所说,面对席卷全球的危机,企业界不应坐等政府采取措施,而应重塑信心,方能走出危机。事实上,政府正确的决策、企业和消费者稳固的信心,各经济体的密切合作,对于APEC成员有效化解危机都不可或缺。(田帆)
       (11月22日“新华网”,作者为新华社记者)
       中国模式提振信心
       近日,与国际金融危机有关的坏消息接二连三: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创下16年来新高,美欧日股市大跌,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等纷纷大幅裁员……在危机阴云笼罩之下,APEC 21个成员的领导人、高级官员和工商界人士齐聚秘鲁首都利马,寻求化解危机之策。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率团出席此次峰会并就若干议题阐述中方主张。中国在此次峰会上就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如何分享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及中国对APEC改革的主张成为看点。
       
       再谈应对金融危机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1月21日在秘鲁首都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重要演讲。胡锦涛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在这个关键时刻,世界各国应该增强信心、密切合作,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金融危机扩散和蔓延。
       胡锦涛强调,国际社会应在所有利益攸关方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把握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方向,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的原则,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
       胡锦涛指出,作为全球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作用和影响日益扩大。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应该携手努力,共同推动亚太地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中国模式”受关注
       胡锦涛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但是,自9月以来,随着金融危机蔓延,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日益显现。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政府及时加强宏观调控。最近,中国政府又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必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本身就是对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胡锦涛还结合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验,介绍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举措。
       秘鲁总统加西亚在当天的讲话中说,中国政府采取的扩大投资和内需的经济政策对稳定人们对世界经济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策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
       利马烙上了“中国印”
       当地媒体对胡锦涛的来访表现出浓厚兴趣,予以高度关注。《共和国报》11月19日头版醒目的两个大红汉字“欢迎”表明了秘鲁人民对胡锦涛远道来访的热情。
       参与本次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中国企业家代表团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秘鲁各大媒体以《中国企业家高调亮相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为专题,跟踪报道中国企业家代表的活动。许多媒体在报道中都特别关注中国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称其是中国互联网界的“教父”。许多秘鲁企业家把马云当作偶像。矿业公司顾问费尔南说:“秘鲁过去是美国的后院,美国一打喷嚏我们就感冒,现在不一样了,秘鲁有了中国这样一个发动机。”
       可以说,此次利马举行的APEC会议已经深深地烙上了“中国印”。(新华社)
       APEC“四招”妙计应对金融危机
       2008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11月22日在秘鲁首都利马闭幕。当天下午,APEC21个成员的领导人就全球经济单独发表了一份声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并承诺密切协作,进一步采取全面、协调的行动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
       细读这份不长的声明,可以发现APEC应对金融危机的“四个招数”。
       “第一招”:密切协作。21个成员同意继续采取“紧急而不同寻常的”措施稳定金融领域,促进投资和消费;同意支持出口信贷部门、国际金融机构和私人银行的努力,确保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工商界获得充足资金,以促进区域贸易和投资。
       “第二招”:坚决反对保护主义。21个成员重申坚信自由市场原则,支持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体制。APEC领导人承诺,在未来12个月内,避免为投资、货物和服务贸易增设新的壁垒,不实施新的出口限制措施。
       “第三招”: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旨在增加APEC各成员相互之间的经贸联系和投资往来。
       “第四招”:推动二十国集团《行动计划》。领导人表示,欢迎二十国集团华盛顿峰会发表的声明,支持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机构改革。
       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旨在为亚太地区的工商领导人提供与APEC成员领导人、政府官员、知名学者以及新闻媒体进行交流的平台。APEC作为全球最大的地区性经济组织,经济总量超过全球经济总量的一半。许多工商界人士指出,APEC领导人“出手”应对金融危机,将有助于提振全球市场信心,帮助全球经济早日走出金融危机。 (据新华社)
       (综合11月23日《成都商报》和11月24日《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