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砺兵-2008”军事演习的几个“热点”话题
作者:王维胜 赵忠范 张乡林 杨西河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国庆节前夕,济南军区和北京军区的两支劲旅在内蒙古草原深处,举行了一场代号为“砺兵—2008”的实兵实装机动攻防对抗性演习。如今,“战场”硝烟已然散去,那么这场演习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究竟何在?这次演习部队的“红方”指挥员之一、济南军区某机步旅政委彭玉斌大校向《新华月报》采编人员和通讯员谈了他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新华月报:我们以前也观看过部队军事演习,往往都是炮火连天,杀声震耳。但是这次“砺兵”演习虽然也有战机轰鸣、铁甲驰骋,可“战场”气氛并不是很浓烈,炮火只炸了一个小高地,冲锋的士兵也露面不多。那么,这次演习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更贴近实战、更能锻炼部队,从而成为中外媒体公认的“解放军陆军最高水平的演习”呢?
       彭玉斌: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营造演习的表面气氛不难,多打几发炮弹、多设几处炮火显示点就足够了。可是,要想让演习“红”、“蓝”双方斗智斗勇,真正对抗起来,不再像“演戏”,却是世界性的军事训练难题。这次,从总部、大军区到参演部队决心打破以往按演习预案摆队形、造声势的“怪圈”,为解开这道世界性的军事难题,做了一次没有先例的大胆尝试,还公开邀请众多外国军事人员前来观摩,并且得到了这些行家里手的赞赏。
       美国陆军准将约翰·思沃德对新华社记者说:“这是一场涉及诸军兵种、协调组织难度大的演习,而且运用电子战术,非常有意思。”德国陆军第14师师长彼得·戈博尔准将说:“看得出来红方和蓝方都做了大量指挥和控制工作,做得很好。”白俄罗斯驻华使馆武官安德烈·库里亚夫采夫上校说:“解放军官兵在今天的演习中表现出很好的组织和训练水平,令人印象深刻。”
       那么,这次演习究竟有些什么“绝活”让外军同行感到“非常有意思”和“印象深刻”呢?我感到主要有这么几点:
       第一,演习不再是在家门口的熟悉场地、地形和气候条件下实施,而是首次采用跨大军区远程投送兵力,到完全陌生的地域同陌生的对手“作战”。演习一开始,我们就按上级命令,在限定的时间内,分别通过铁路和摩托化输送的方式,把全旅人员和装备从位于中原的部队驻地,远程投送到1500公里以外的内蒙古大草原。正像我们旅长唐岩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当兵28年了,从战士、班长、排长、连长一级一级地干到旅长,济南军区的训练基地几乎年年去,对那里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然而,战争不可能总是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应该把部队拉到完全陌生的环境地域,设置严格的战场环境及对手。
       第二,指挥联合作战,不再是战役指挥员的“专利”,已成了战术指挥员必备的基本功。这次参演双方的主力虽然是我们机械化步兵旅和北京军区某装甲团,但是,“蓝方A作战集团”配属了电子对抗部队1个营、陆航攻击直升机1个中队和防空导弹1个排的兵力。而我们“红方B作战集团”则加强了济南军区某陆航团一个中队、空降兵某师一个连,同时,还有北空的战斗机和运输机的支援力量,事实上形成了两个联合战术兵团。多军兵种平时一起训练,演习一起上阵,实施全天候、全要素的联合作战,显然对指挥员和部队开展协同作战的能力要求很高。
       第三,演习不再是“导演部”自己和自己“对弈”,参演部队也不再是任人驱使的“棋子”,“红”“蓝”双方背靠背地全程展开“无原案”自主对抗,使演习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对抗,最大限度地贴近实际交战状态。以往军事演习,部队都是按“导演”的“想定”做动作,连对抗的“蓝军”也是虚拟的,演习的过程和结果完全没有悬念,对部队和指挥员锻炼不大。而此次演习不设原案,只明确交战双方进入战术情况的初始态势,提供启动演习的基本条件。至于兵怎么摆,仗怎么打,完全靠“交战”双方指挥员自己去判断。
       特别是演习导演部为参演双方构设了近似实战的复杂电磁环境,设置了判定胜负的“铁面法官”——激光交战模拟系统。即把双方的武器作战平台,大到飞机、坦克、火炮,小到单兵手中的火箭筒,都根据其作战性能加装了激光交战模拟系统,战斗中一旦被对方击中,就会冒出烟雾自动退出演习。演习还采用了信息化的评估手段,运用战损消耗等系统,依据模拟交战结果进行演习评估,从而改变了以往靠导调人员主观判定胜负的做法,逼着部队按实战要求参加演习。
       新华月报:高技术、信息化是现代战争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军建设的方向。在这次演习中,我军是首次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组织的实兵对抗演习,你们的对手“蓝军”又是目前我国陆军信息化程度最高的部队。信息作战一定很精彩,可惜我们在演习参观台上看不到这场无形战线上的博弈,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并谈谈感受吗?
       
       彭玉斌:为了讲清这个问题,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来龙去脉。当前,世界各国武器装备发展的大趋势,是工业时代的机械化装备正在逐步向信息时代的信息化装备过渡。西方发达国家的装备信息化建设进展很快,其武器系统的主体已经实现信息化。例如,美陆军的信息化装备已占其装备总量的50%以上,海 、空军的信息化装备已达70%。其信息化弹药、信息化作战平台、军用智能机器人系统、单兵数字化装备以及 C4I系统等都非常先进,作战部队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预警探测、情报侦察、精确制导、火力打击、指挥控制、 通信联络、战场管理等领域的信息采集、融合、处理、传输、显示实现网络化、自动化和实时化。美军的信息化作战已在近期几场局部战争中大显身手。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建设先后经历了“骡马”化、摩托化、机械化几个阶段,当前正在向信息化迈进。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积极推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多年来,我军以指挥自动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军队作战领域的信息化水平。组织实施了一批军事信息系统重点工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各级指挥机关和作战部队指挥手段明显改善,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设备在军队日常业务工作中日益普及,作战信息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主战武器系统信息技术含量不断增加。为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将继续坚持走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道路,新型信息化作战平台、精确制导弹药和新型电子对抗装备将会陆续装备部队,我军的精确打击能力和信息作战能力必将大大增强。
       但是,作为基层作战部队,要想在信息化建设中有所作为,就不能坐等新装备,而是要更加熟练地运用手中武器,充分发挥现有装备的威力,特别是要创新战法,靠智慧和谋略提高战场上制敌信息作战的能力。此次“砺兵—2008”实兵攻防对抗演习,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我们旅是个典型的机械化部队,不久前全旅新装备了轮式装甲步战车,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大增。但是,我们的信息化作战装备还很有限,与我们的演习对手北京军区某装甲团的主战装备信息化水平有“代沟”;而且,我们的“作战”地域——北京军区朱日和战术训练基地,设置有威力强大而复杂的电磁环境。如果没有有效的对策和手段,部队的首长机关就成了“聋子”、“瞎子”和“哑巴”。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当部队置身于信息化“战场”,面对信息化装备的“敌人”时,官兵的聪明才智也忽然迸发出来。譬如,通信分队就针对复杂电磁干扰,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保通”高招。他们一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现有通信装备器材的威力。根据不同器材的不同性能,使用到不同的“作战”方向上。并且多种手段并用,让车载电台、手持机和卫星通信传输设备互为补充;二是斗智斗勇,和“敌人”捉迷藏。通过采用无线电台静默、设立电子佯动网释放假信号等办法,让“敌人”摸不到我方通信频道和规律,破“敌”电子干扰和假冒;三是抓紧阵前练兵,进一步提高对通信器材操作的熟练程度,让手中装备发挥最大效力。由于群策群力想了许多高招妙法,我们在演习过程中尽管遇到了严重的电子干扰,还是基本保持了指挥通信畅通,保证了上传下达,圆满完成了演习任务。
       
       
       新华月报:你们旅的前身是当年威震江南的新四军一师,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平年代又是总部、军区抓的重点部队,走在全军训练改革的前列。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光荣传统在信息化战争中如何继承和发扬?部队平时的训练、改革能否与未来我军面临的多样化军事斗争任务相衔接?
       彭玉斌:听党指挥,英勇顽强,敢打硬仗是我们机步旅的“传家宝”。战争年代,靠着这种坚定的信念、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和顽强的作风,我们旅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涌现出了以陈毅元帅、粟裕大将等为代表的将帅60多名,以“人民功臣第一连”、“杨根思连”、“钢铁四连”为代表的功臣荣誉单位240多个,以“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为代表的英模个人160多名。著名电影《夜袭》、《火烧机场》、《南征北战》等,其原型都出自我们旅。光荣传统永远是我们履行职责、克敌制胜的法宝。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年代也是如此。 1998年抗洪抢险、今年汶川抗震救灾,我们旅当先锋、打头阵;军事训练改革,我们一直担负着试点任务,目前全军使用的10余套军事训练教材及一些法规章程,包括刚刚在全军颁布施行的新的陆军军事训练大纲,都有我们旅的改革实践。
       这次“砺兵”演习,具有比较典型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战争特征,但是实践证明,我军光荣传统没有过时,平时的严格训练和改革创新非常有用。
       我觉得首先是艰苦奋斗精神和连续作战作风是我们经受新的考验的精神支柱。我们旅全体官兵刚刚从抗震救灾前线撤回营区就受命参加“砺兵”演习,可以说是征尘未洗又出征。从长途机动到驻扎内蒙古草原深处的野营村,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但官兵们士气高昂,毫无怨言。正像他们书写在野营村大门上的对联写的那样:汗水磨成坚毅,热血铸就辉煌;平时千锤百炼,战时一锤定音。
       二是有我无敌,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这次演习课题是我们没有搞过的无预案实兵对抗;演习地点是我们不熟悉不适应的塞外草原;演习对手是装甲防护比我们好、武器射程比我们远、信息化程度比我们高、对抗演习经验比我们丰富的北京军区“王牌”部队,而且布下阵势,以逸待劳。面对“强敌”,全旅官兵没有一个怯阵,都拿出当年孟良崮打张灵甫、抗美援朝二次战役打美陆一师的劲头投入演习。为了侦查“敌情”,我们的侦察兵在“蓝方”前沿阵地前连续潜伏3天4夜,都没有被发现;为了步战车不被“蓝方”远程炮火击毁,我们的机械化步兵距“蓝方”阵前一两千米就下车投入战斗,常常一口气冲击前进10几公里,直到驱歼“蓝方”装甲目标。
       三是平时严格训练和创新战法是我们以劣胜优的看家本领。这次对抗演习,我们旅的武器装备不占优势,主战坦克和信息化程度都与对方有“代差”,但是我们之所以没有打输,就是因为我们的平时训练和改革创新成果发挥了作用。比如,“蓝方”坦克射程远,但是我们的坦克兵眼疾手快,常常先“敌”发现目标,先“敌”开火,就抵消了对方的装备优势。
       新华月报:军中常说,打一仗进一步。“砺兵—2008”,顾名思义,就是砥砺摔打部队。作为带兵人和此次演习进攻一方的指挥员之一,您在经历了这场我军训练史上前所未有的演习之后,一定有许多新的体验和感受,特别是对我国陆军部队日后兵该如何练,仗该如何打,一定会有一些新的思考,不妨向关注我军建设的新华月报读者们透露一二。
       彭玉斌:这次演习,可以说是推动部队建设创新发展的一次重要实践活动。我们交出了一张各方面都比较满意的答卷,同时也暴露了平时部队建设中的某些弱项,心中的确有许多感受。不仅是我本人,从我们旅长唐岩峰到全旅数千官兵都有许多感慨。我的手边就有政治部整理的《大漠亮剑》,100多页的篇幅,收录了从列兵到营级指挥员的近千条感言,读了令人心潮澎湃,也令人深思。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进一步加深了对军事训练中心地位的认识,端正了部队训练指导思想。胡锦涛主席曾经讲过:“军事训练是和平时期部队建设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经过了这次“砺兵”演习,当我们在某种程度上真切感受到现代战争的“战场”气氛,并在实践中检验了我们平时训练的成果之后,我们由衷地说,我们对此领会的还不是那么深,重视的也不是那么够。因为过去“练为看”、“练为演”和消极保安全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从而影响了训练的难度和严度,致使不少训练内容和练兵方法与实战脱节。
       二是进一步加深了对人在现代战争中作用的认识,增强了人才观念。大量先进的科技含量较高的武器装备进入部队,成为各级指挥员手中的宝贝疙瘩,一些同志对装备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对人才的重视。其实,装备越先进对人才的需求就越迫切,不仅需要高素质的驾驶、通信、射击、维修技术人才,更需要具有更高的谋略水平和善于指挥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指挥人才。平时,部队出动的机会少,人才的重要性还不容易显现出来,人的水平高低也不容易比较出来。可是,当置身于贴近实战的演习场,谁的招法多,谁的技术好就立见高低。同样的武器装备、同样的部队,不同的人操作和不同的人指挥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真让人刻骨铭心。所以,演习一结束,我们旅领导就形成共识: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列为第一要务。
       三是进一步加深了对部队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增强了做好信息化和联合作战条件下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性。重视政治工作是我军的光荣传统,新的历史时期军队建设怎样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这次演习中,我就注意到有许多新的课题等待我们去破解。譬如,重大问题要经过党委集体研究决策,是我军政治工作的老传统,但是在联合作战的条件下应该怎么实施?再比如,政治工作到一线,也是我军战时政治工作的好传统,那么,机械化部队发起冲击时战场鼓动又该怎么体现?还有诸如现代信息作战中官兵的心理咨询、心理防护等问题,也是亟待破解的难题。总之信息化条件下部队政治工作者任重道远!
       (本文配图摄影:张振兴 贺海宁 毛铁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