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北京大学讲座资源调查与分析
作者:北京大学讲座资源课题组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世纪源起:老讲座,新世纪——声音的力量
       学术讲座在北京大学的校史上源远流长。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燕园,容纳上千人的大礼堂往往座无虚席,站着的听众挤满了过道。每有重量级的人物到来,则更为盛况空前,这也往往令许多在场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们感动不已。
       北大老讲座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横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人生、宇宙万象,天南地北,古今中外,无所不包,秉承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神圣理念。各领域各学科最前沿的思想火花在此激发,学术观点共同碰撞。可以说,那个时代的北大老讲座是当时的先辈们进行社会探索、改革创新的实验场,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文学艺术、思想文化的集散地,是社会思潮变迁和争鸣的宏大论坛,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中国学术走向独立、走向现代化过程的忠实记录。
       如今,北大讲座仍以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国内大学中首屈一指。跨学科的纵横理论与一个世纪的融合,彰显了北大关注社会、敢为天下先的百年文化。听过北大讲座的人,决不会忘记那些如空谷绝响、高山流水般美妙绝伦的人生享受。领略过北大讲座智慧的人,更不会忘记学者们力劝年轻人拒绝平庸的教诲。正是有了无数伟人对北大学子的无私奉献和栽培,才孕育出这支享誉海外的学界奇葩。
       已然成为拳头品牌的北大讲座无疑拥有着更多潜在的巨大价值,它的现状如何?它在今日北大的意义和影响何在?它在未来的发展将获得何种契机?它的潜力如何才能更好地释放?是否存在一种更有效的机制或者方式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拥有它?带着这些迫切的质询,我们开始了关于北大讲座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期待立足于2006年至2007年的北大讲座样本得出我们关于上述问题的答案。
       二、饮水思源:讲座信息的发布与校内资源的获得
       目前北大校内获得讲座信息和相关资源的途径主要有:北大未名BBS学术动态版、三角地(包括展板和传单)、理教电子屏、二教电子屏、北京大学新闻网首页、各院系内部通告栏。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北大图书馆一楼阳光大厅的电子屏滚动播放每天讲座信息的简要提示。得到广大在校生的认可和好评。同时,图书馆多媒体中心的在线讲座栏目提供了许多校内外讲座的音频视频资料,其中收录有北大讲座256场,世纪大讲堂262场,在校生既可以在图书馆收听收看这些讲座,也可以在宿舍或校内其他地方下载播放器收听收看,这些都为讲座资源的社会化传播和共享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图书馆于1999年正式推出了“一小时讲座”,该讲座是针对不同用户群体而设立的,以“成就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培养高技能和高素质的学生”为己任,以独具匠心的内容设计和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为特色,在信息素养教育领域辛勤耕耘9载,受到了广大师生和业内同行的高度评价,已有数万名学子从这里受益。现已成为北大甚至全国高校图书馆中一个较具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一小时讲座”包括资源篇、服务篇和应用软件篇三个部分,资源篇按照用户的需求和使用习惯设计了十几个专题,例如电子资源检索入门、参考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电子资源综合利用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培训,可以使用户全面掌握电子资源的检索;服务篇涉及图书馆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学位论文提交、多媒体点播、馆藏分布及开架区找书办法等方面;技术篇涉及办公软件、FTP、压缩软件、制图软件等方面。
       9年过去了,“一小时讲座” 已经在北大和全国高校图书馆中成为务实有效的服务项目,培训人数从开始的每年l,000多人次,逐步增长到现在的年均3,000多人次;累计开设40多个专题,近800场次。
       北大图书馆的“一小时讲座”已经在北大甚至在全国的高校起到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良性互动:北大讲座主办情况及受众反应现状
       ⒈北大讲座的现状
       ⑴调查数据来源
       根据对2006年和2007年两年的北京大学讲座情况的统计,北京大学在两年内举办讲座3144场,年均举办讲座约1500场,日均举办讲座约4场。除去寒暑假(以每年90日计)和考试周(每年以20日计),平均每日举办讲座近6场,数量相当可观,反映了北大在诸领域的学术繁荣现状。
       ⑵讲座内容的分布情况
       表1 2006年和2007年北京大学
       讲座内容分布统计
       讲座内容 数量 比例
       法律 26 48.40%
       交叉学科/跨学科 128 4.07%
       教育 1554.93%
       经济/金融/管理 664 21.12%
       就业求职 1896.01%
       考试辅导 501.59%
       理工科 474 15.08%
       历史/哲学/其他人文社会科学
        480 15.27%
       生态环保 78 2.48%
       时事/政治 228 7.25%
       外语类 30 0.95%
       文学/语言学 142 4.52%
       心理健康 52 1.65%
       医学保健 115 3.66%
       艺术 160 5.09%
       其他 52 1.65%
       总计数 3144 100.00%
       从大类看,学术类讲座共2535场,占全部讲座的80.63%;非学术类讲座共609场,占全部讲座的19.37%。学术类讲座中,人文社会科学类共计1933场,占全部讲座数61.48%,占学术类讲座的76.25%;理工科类共计474场,占全部讲座的15.08%占学术讲座的18.69%;交叉学科共128场,占全部讲座的4.07%,占学术讲座的5.0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①学术讲座所占比重达到80%,北大学术气氛的浓厚可见一斑;②人文社科类所占比重很大,而理工科类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其原因可能是北京大学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人文社会科学在所有学科中更加出色,在同类院校相关专业中排名靠前。而理工科讲座由于专业性较强,限制了可能的受众群体,宣传工作往往也不够充分,因此略微逊色于人文社会科学类讲座。
       ⒉北大讲座受众情况调查
       在对北大讲座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设计了一份面向北大在校生听众的调查问卷,旨在获得北大校内受众参与北大讲座的基本情况。为了完成此次调查,我们在北京大学的课堂上和宿舍楼内散发了共350份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00份。300份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如下:
       ⑴参与调查者的身份
       表2 被调查者年级分布统计
       年级 人数 比例
       大一 180 60.00%
       大二 89 29.67%
       大三 20 6.67%
       
       大四 8 2.67%
       研究生 3 1.00%
       这次调查的主要对象集中于大一和大二学生,占总人数的90%左右。对此,我们的考虑主要是鉴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一般课程较为轻松,课余时间相对充裕,构成了北大讲座校内听众的主体,因此这一群体较之校内其他学生群体,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⑵被调查者对讲座类型的偏好统计
       对于北大讲座类别,我们提供了16个小类选项,每位参与者可选择5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讲座类型。经过统计我们发现,在校生对艺术类讲座的需求极高,有约63%的受调查者选择了这一项,而对比我们对近两年来北大讲座的情况的统计,这类讲座仅占5.09%,明显无法满足听众的需求。而讲座数量占据第一的金融经管类讲座仅仅只有30%的受调查者表示感兴趣。文史哲类讲座也颇受听众的青睐,紧随最受欢迎的艺术类讲座之后,这一方面是由于北大人文积淀浓厚,名师云集,另一方面则是此类讲座的门槛并不高,适合各类听众。位居第三的时事政治类讲座也吸引了大量听众,这一点也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北大的一贯优良传统便是关注社会,始终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今日学子的时代感和使命感更是大大增强。
       ⑶获取讲座信息的渠道
       表3 校内学生获取讲座信息渠道分布统计
       信息来源类型 数量 比例
       未名BBS 191 63.67%
       图书馆电子屏 25258.33%
       理教/二教电子屏 48 16.00%
       新闻网首页 21 7.00%
       三角地 215 71.67%
       其他 3 1.00%
       在未名BBS、图书馆电子屏、理教/二教电子屏、新闻网首页和三角地这几种渠道来源中,三角地成为在校生了解讲座信息的首选,占到了全部渠道的71.67%,其次是未名BBS的学术动态版,达到了63.67%,但是其他的讲座信息发布渠道的利用状况就很难令人满意,如图书馆的电子屏,仅有8.33%的受调查者使用过。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北大学生了解讲座信息的途径仍比较单一。
       ⑷吸引北大学生听讲座的因素
       吸引听众关键因素的选项有:主讲人、讲座内容、学习知识、奖品及其他。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我们发现,61%的受调查者是为了讲座本身的内容前往讲座,这反映了听众选择讲座的理性。主讲人因素达56.33%,当然也是吸引力的重要来源。同时有超过一半的参与调查者(51.33%)都表示去听讲座是为了能够学习知识,这也反映出北大良好的学习风气。
       在校生去听讲座最在意的是讲座内容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主讲人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知名人士的讲座往往听众相当多,甚至有难以进入教室的情况出现。
       ⑸讲座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题是多项选择,我们给出的选项有:人多、与课程冲突、占座严重、讲座师间冲突、现场秩序等。根据问卷的统计发现,讲座与课程的冲突、讲座与讲座的冲突是十分突出的问题,分别有约56%和约30%的受调查者选择。在校生往往要在不同的讲座之间、在讲座与课程之间做出取舍,反映出了北大讲座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并且,我们还发现,有接近四分之一(23%)的受调查者曾经因为听讲座而选择不去上课,反映出了北大的一些讲座具有极其强大的吸引力,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北大课程设置更加合理的呼吁。仅有9.67%的人认为讲座的现场秩序问题突出,说明北大讲座的组织工作比较令人满意。
       ⑹讲座资源的保存和利用
       北大讲座资源的利用情况.北大每天拥有近6场讲座,可谓是精彩不断,课余听讲座已经成为北大在校生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被调查者中,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155人,占51.6%)在讲座后会与周围的人讨论讲座相关问题。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讲座资源仍然没有能够得到很充分地利用:由于讲座资源的保存利用和发布情况不佳,有超过76%的被调查者在错过自己喜爱的讲座后根本未考虑过任何措施。由于宣传效果不尽如人意,仅有5%的被调查者曾经听过或者收看过北京大学图书馆多媒体部提供的在线讲座。
       可以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多媒体部2007年10月份发起的一次调查中, 42.6%的读者认为应该增加讲座类资源,在各类资源需求中排名第三;在宿舍和家里经常使用的多媒体资源中,排名第一位的是北大讲座,30.79%的读者经常使用;在希望图书馆增加采购的多媒体资源中,讲座资源位列第三,23.15%的读者认为应增加采购其内容;在读者希望看到的多媒体节目(按推荐频次排序),讲座资源排在第四位。由此可见,在校生对讲座资源的需求之大,也更加凸显了在目前讲座资源保存利用工作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在被调查者对北大讲座资源的保存类型倾向问题中,约有36%的人希望讲座能够结集出版,但是在同一份调查中,只有4%的被调查者曾经购买过与北大讲座有关的书籍。另有51%的人希望能够将一些精彩讲座录制成DVD视频,24%的人希望可以制成音频MP3,而这两项都没有得到比较充分合理地开发。讲座的保存和利用工作有一定滞后性,远远满足不了在校生的需要。
       四、手有余香:讲座资源的保存与共享
       文字资料共享方面,能够将讲座内容整理并结集出版是很好的形式。最先以这种形式保护(或者开发)北大讲座资源的并不是北京大学,而是已经连续出版了17辑《在北大听讲座》丛书的新世界出版社。《在北大听讲座》第1辑于2003年12月突出,而直到2004年4月,北京大学才由北京大学团委组织编写了《北大讲座》第1辑。虽然在连续出版十几辑后逐步丰富了讲座覆盖内容和范围,但是市场销量反而不如《在北大听讲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已经有一些校内院系以及校外组织在讲座资源保存方面展开了很多工作。例如,北大管理案例教学中心已经形成了案例的编制、教学、保存、研究等一系列系统性工作,该中心举办的讲座在获得主讲人授权许可的前提下进行现场摄像、现场文字记录、部分文字稿结集出版,目前已经出版的书籍有《管理的道与术》、《换个方向就是第一》、《破解竞争力陷阱》等;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也结集出版了《站在巨人的肩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北大讲演集》。
       少数讲座由于主讲人特殊身份(国家政要、社会名流等)往往由校方派专人进行现场摄制,保存讲座资源,多数讲座则是一些同学在现场自发录音,然后上传与他人共享。由在校生自己建立的北大讲座信息共享FTP通过与各社团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及广大同学的热情参与,各种讲座的文字资料和录音录像资料从无到有并且逐年递增,从2005年的9场讲座录音,2006年的95场讲座录音到2007年的157场讲座录音(其中含12场讲座的文字整理稿或PPT演示稿资料)。
       尽管校内一些院系以及校外组织已经在讲座资源保存方面作出了一些工作,然而面对每年数以千场的讲座资源,区区几十场的文字稿结集出版、一百多场的录音资源(而且这些录音资源多为同学提供,质量难以保证),毕竟还是相形见绌,大量资源的流逝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五、来者可追:对北大讲座收集与保存现状的建议和意见
       北大讲座信息发布的现状,不利于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针对问题,我们对学校在北大讲座信息收集这一环节的主要建议如下:
       
       ⑴简化讲座申请审批制度,采用网上电子讲座申请审批程序,实现讲座申请—收集的一体化。
       ⑵在通过审批环节收集讲座的同时,建立一个完整的校内讲座信息收集平台。
       ⑶联合各个院系的团委和学生会,要求其相关学生助理或者部员将院系主办的讲座信息直接添加到校内讲座信息收集平台上;同时,各个社团在被批准举办讲座后,由批准单位统一将讲座信息添加至讲座信息平台,从而使讲座信息得到完整收集。
       对讲座相关资源保存与共享的建议和意见:
       据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约36%的同学希望讲座能够结集出版,却仅有5%的学生购买过此类书籍,说明出版物的质量、定位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市场前景依然广阔。北大讲座作为北京大学独有的资源,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在目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就有可能被别家所利用,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学校相关部门不仅仅要整理讲座信息并结集出版,更要做好讲座资源的保护工作,比如可以注册相关商标,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获得独家出版权,以保护北京大学的潜在无形资产。
       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在校内机构中,北大图书馆为北大讲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作出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但是,仅仅通过校园内部的共享和传播,其社会效益往往仍然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也建议将北大的讲座信息和部分资源放置到一些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媒体网站或者期刊上,例如新华月报、新华文摘等等。这样,能够确保北大讲座的宝贵资源为更多人所分享和利用,同时其内容和成果也能够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
       六、结语
       在对300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后,我们赫然发现,在校生对北大讲座有着极大的需求,可以说听讲座已然成为了一个北大人生活的必备部分。然而我们同样发现,由于相关工作的匮乏,受众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满足,讲座资源的开发几乎没有一个比较成熟和系统的方式。在对2006~2007年讲座记录的统计之中,我们还发现,北大讲座在内容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缺陷。进而,我们考察了目前北京大学的讲座的发布、整理、保存、开发的工作现状,发现了种种欠缺之处,而正是这些导致了问题的存在。同时,国外一流大学在开发利用讲座资源上方面的成果令我们眼前一亮,通过集中信息,统一处理,开放共享,分工合作的模式,国际上的一些一流大学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讲座资源发布、整理、保存、开发的体系,可以为我们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所借鉴。在对此课题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我们始终在思考着北大讲座所能拥有的更好归宿和更佳的价值体现方式。在研究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北大讲座资源的保存和共享还需要很多规划,作出很多调整,这条道路将极其漫长。同时,我们也得知北大有关部门正在尝试对北大讲座资源问题的改革,这无疑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也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更加努力地去发现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建议,因为这些都极有可能成为不远的现实。
       北大讲座历史悠久,我们期待着北大讲座资源在今后的整合和共享上能够有更多的进步,形成一套更为成熟的收集和保存机制,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秉承历史的优良传统,推动思想交流、科技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北京大学讲座资源课题组成员:董险峰、刘翔、常方舟、陈然、房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