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环球]“病毒猎手”猎得诺贝尔奖
作者:刘 旸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8年10月6日,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半分钟宣讲攫住了全世界的目光——半份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了德国海德堡癌症研究中心的生物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他用毕生精力发现并确定了妇女宫颈癌的罪魁祸首——人乳头瘤病毒(HPV);另一半则给予了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coise Barre-Sinoussi)和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25年前,二人共同抓出了艾滋病的元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历史上同一份诺贝尔奖往往多人分享,然而一份奖项颁给两个不相关的项目却是少数。对此,该奖项委员会成员扬·安德森在回答诺贝尔基金会的采访中说:“这些独立工作,每一个都配得上诺贝尔的殊荣。”
       你是否知道宫颈癌是由病毒引起
       诺贝尔委员会将“标新立异”作为对他的评价,然而这四个字又如何能概括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在科研生涯中所经历过的孤独和失望。
       对妇女来说,宫颈癌的威胁仅次于乳腺癌,每年50万人被它困扰,25万人因它失去生命。上世纪70年代,人们普遍将注意力集中在II型疱疹病毒上,几乎已经认为它就是宫颈癌的致病元凶。
       1974年,豪森博士去美国佛罗里达参加一个关于疱疹病毒的会议。如同一名“不速之客”,他在会议上毫不留情地报道了一系列结果,证明疱疹病毒同宫颈癌无关。同时,他列出文献上一些关于HPV病毒的疑点,呼吁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这个陌生的敌人。
       报告中全场一片沉寂,后来他的观点被忽视。更为残酷的是,之后很长时间内,从癌细胞中寻找HPV的所有尝试均无功而返,豪森博士的研究小组拿不出一份像样的答卷。
       直至十年之后,转机出现,豪森博士将HPV16和HPV18呈现给世人。这两种病毒在后来被证明与70%的宫颈癌病例相关。
       时间终究证明真相。今天我们知道,在已知100种HPV病毒中,40种侵染人的生殖道,15种使妇女面临宫颈癌的危险。更令人欣慰的是,2004年,葛兰素史克制药公司经过三年努力终于研发出宫颈癌疫苗,该疫苗能100%地抵御HPV16及HPV18感染;2005年,默克制药公司也宣布,他们的疫苗能够阻止4种HPV病毒对人体的入侵,有效率达90%。
       芝加哥大学微生物学家露西亚·罗斯曼-丹尼斯说:“他绝对应该早点受到别人的承认,这样那些疫苗也就可以早几年被开发出来。豪森博士的口碑非常好,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
       通知电话打来时,豪森博士正坐在办公室里,对获奖一无所知。记者提及20年前工作刚有转机时,博士曾将最重要的实验试剂慷慨给予所有向他索取的实验室,成就了他人的若干专利,豪森只是报以轻轻一笑。
       艾滋病毒发现者之争
       相较豪森的低调,HIV发现者获奖的消息则让学术界陷入了争论。关于科研公正的话题上了多家媒体头条,势头甚至盖过了对获奖者的赞扬。
       故事要从1981年讲起。当时,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道了几名同性恋男子所患的“无药可治”的肺炎病例——艾滋病对人类的进攻拉开序幕。1982年,一个20个月大的婴儿因输血死于相似疾病,人们惊恐地看到没有人能对这种可怕的绝症产生免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于这一年定名。
       1983年,一种疑似致病的新型病毒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被科学家分离出来——研究带头人便是今年诺贝尔医学奖的主角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
       第二年,美国癌症研究院罗伯特·加洛(Robert Gallo)博士也从巴斯德研究所寄去的实验材料中分离到了一种病毒,他最终确认了这种病毒和艾滋病之间的联系,并宣布自己独立完成了此项发现。随后,加洛博士的实验室摸索出了艾滋病的血液检测法,这种方法至今仍对艾滋病控制功不可没。
       其后的科研结果层出不穷,然而正如人们所知,人类至今仍对艾滋病束手无策。
       尽管后来加洛和巴斯德研究所分离出的病毒被证明为同种HIV,但其发现权之争却从未停歇:1987年,美法两国首脑为了结束争论,宣布病毒为两方共同发现;1989年,《芝加哥论坛报》指出加洛当年的发现涉嫌剽窃;1991年和1994年,加洛博士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先后承认HIV发现权应为法国人;而此次诺贝尔奖颁给法国人,则“终于为之画上了句号”。
       (摘自《望东方周刊》2008年第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