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一首名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的诗歌第一时间在网络世界走红,被人们在博客上、论坛中、手机里四处传抄。
与此同时,众多网友纷纷写诗哀悼震灾中的遇难者,歌颂抗震救灾中感人的事迹,表达灾难面前人们的爱与坚强、温情与希望。在网络中爆发的诗歌潮,成为这场灾难当中最温暖人的“心灵火把”。
在这次诗歌回暖的过程中,不仅绝大多数诗人写了,许多本来跟诗歌没有关系的人也写了,夸张点说的话,几乎又回到了“大跃进时代”“全民诗歌”的时代。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诗作从人们的心底涌现出来,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上发表出来。很多报刊都在第一时间出了抗震救灾诗歌专号或专辑,有的虽然不做专版,但也给了诗歌以相当多的版面,甚至是破天荒地刊登诗歌题材。除此以外,网络世界,博客和一些诗歌网站的论坛扮演了最为积极而且迅疾的角色,即时地传播了诗歌,使人们的写作冲动相互感染、激励。
◆一首抗震诗被点击600多万次
山东蒙阴县青年作家李世英于2008年5月13日晚10时写下《汶川,今夜我为你落泪》这首抗震救灾诗歌后,贴在了某网站博客上,被朗诵家雨音女士制作了配乐朗诵录音。该诗被中国播客网站等一些网站推荐到首页,点击率达到600多万人次,并被30多家报纸转载、20多家电台及电视台朗诵,影响之大,让作者始料未及。
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第一次有这么多群众参与到诗歌创作中,诗歌也第一次发出如此响亮的声音。
诗歌不仅被创作,而且在行动。诗歌最大限度地跟朗诵等艺术表演形式结合起来,各个省市,各个地方、各个部门都在搞专题朗诵会,即便本来是别的主题的活动也被纳入这个主题,如5月17日在中国诗人俱乐部举行的散文诗朗诵会、5月1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的朗诵会、5月25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专题朗诵会以及5月26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两岸诗歌朗诵会,等等。电视和广播等有声媒体也在尽量传播诗歌的声音。
诗人们不仅在后方看电视、写诗、读诗,还付诸行动。在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两个慰问团中,都有诗人的身影。中国诗歌学会还专门组织了诗人志愿者采访团,在副秘书长祁人的率领下赴灾区慰问。
《诗刊》编辑部的编辑蓝野告诉记者,地震发生之后,由于投稿数量众多,他们的公共邮箱已经爆满,编辑部每天都能收到几百份乃至上千份诗歌投稿,还有很多稿件是用特快专递送达的。短短半个月,他们收到的抗震诗歌已经超过万首。与此同时,《诗刊》迅速作出反应,加班加点,一周之内推出两期8个版的《诗刊抗震救灾诗传单》,同时,把已经编好的6月号撤下,在6月份上半月推出《诗刊·抗震救灾专号》。
而出版社面对灾难,动作也十分迅速。5月24日,由群众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汶川诗抄》已经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首批2000本通过四川省新华书店捐献给灾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选的诗集《有爱相伴——致2008汶川》也已经面市。这本诗集从近200首诗作品中遴选而成,分为“哀痛:生死不离”、“挺住:有爱相伴”和“感动: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三部分,共近60首诗歌。
◆诗歌,唯有行动才有力量
诗人潘洗尘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在自己的博客以及诗生活网站发表倡议书,呼吁“诗歌,也唯有行动起来才是力量,才是永远的爱!”
地震发生之后,身赴灾区的《诗歌月报·上半月》主编王明韵说,很多诗他都是在现场直接写在手机上的,是流着泪写的。他说:“诗歌在危难、悲悯的时候,能够传递一种感情,而人在这个时候最需要情感的慰问,诗人此时此刻是不应该缺席的。”
北京电视台导演、主持人田歌5月27日临时策划并制作了《共荣绽放——抗震特别节目》,该特别节目完全以诗歌贯串整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播出效果,创造了收视率的新高。田歌说:“约诗人作家写根本来不及,而网络当中的诗歌触目皆是,这些诗歌都是我从网络里找的,有的是从中国军人网等网站上找的。所有作品都是他们从血液里面流出的情感。”
“中国人的文化里,有一种诗教的传统,在关键的历史时刻都会大量的呈现出来,起到物质所不及的作用。”《作品》文学月刊副主编、著名诗人杨克说,“灾难来临的时候,只有诗能够表达情感的沸点。比如美国的‘9·11’之后涌现了很多诗歌,现在很多人还经常聚集在一起朗诵,诗歌在此时能够起到表达内心、宣泄感情、抚慰心灵、相互关爱和支持的作用。”
◆是谁拯救了诗歌
震后诗歌的爆发,也让人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关注着诗歌的兴衰和命运。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其时诗人们享受着明星般的待遇,各种诗歌刊物的发行量也大得惊人。但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日益高涨,诗歌刊物的发行量开始大幅下降,很多诗人也弃诗而去。诗歌逐渐小圈子化,在公共媒体上很难占据重要地位。尽管近年来,有关“梨花体”的讨论十分热闹,而诗人们策划出来的“裸体朗诵”、“极限写作”、“诗人手稿”拍卖等事件层出不穷,但这些偶尔的喧嚣也难改变诗歌整体的命运。
“现在很多诗歌都远离生活,写人与人之间的小感情,写生活的边边角角,一些诗作纯粹就是文字游戏,只能让作者自我欣赏,很难引起别人的共鸣,更不能点燃其他人的心灵。”田歌说,“诗歌其实也需要和生活紧密相关,但日常生活往往不是激动人心的生活,只有激情澎湃的社会内容才能给予诗歌养料,地震是整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灾难,是我们共同的情感焦点,于是诗歌被所有人青睐,成为抗震救灾中凸显人性的一部分。”
除了写诗,诗人们还让诗歌在公众面前发出声音。
《诗歌与人》主编、广州诗人黄礼孩联合广东几个城市的诗人,举行了数场广场诗歌朗诵募捐活动。在5月17、18日,广州、深圳两城市共为灾区募捐8万多元。他们在广场上饱含热泪面向社会、面向民众朗诵,每一首诗都诉说着内心的哀伤、爱、祈祷和坚强。这些从纸上走出来的诗歌,这些从网络上走下来的诗歌,感动着观众。很多观众落泪了,更多的人伸出仁爱的双手,连外国友人也来捐款。
“这一刻,诗歌是一个行动者,一个爱者。”
黄礼孩说,地震后,他们开始在“诗生活”网站上发出倡议并征集诗稿,一时间大量的写汶川地震的诗歌奔涌而来。“在这个悲伤的时刻,每一个拿起笔的人都是诗人。毫无疑问,在灾难来临时,诗歌是最敏锐的文学先锋,她比所有的文学艺术都来得快。”
这大概是30年来中国诗歌最为动人的景象。
在黄礼孩看来,诗歌从来没有走远,优秀的诗歌,一直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之中,她是担当、道义、关怀、仁慈、照亮和力量,只不过,在衣食无忧的日子,人们漠视了她。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诗歌在每个人的心中复活,是诗歌选择了我们。
“诗歌是一种永远存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自然会出来歌唱,但是也不要夸大诗歌的作用。”搜狐博客副主编老愚在第一时间组织了一批诗人推出诗歌专辑,他说,“现在,诗歌和评论一样都可以表达出整个社会的心声。”
国家不幸诗家幸,吟到沧桑句便工。出自心声,源自真诚,诗歌回到她的源头,文学回到她的源头,诗的生命力、文学的生命力就复活了。
(摘自6月3日《中国青年报》,作者为该报记者)